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章军锋

章军锋

作品数:80 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理学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会议论文
  • 34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0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理学

主题

  • 16篇岩石
  • 15篇榴辉岩
  • 15篇辉岩
  • 11篇辉石
  • 11篇高温高压实验
  • 10篇地震
  • 10篇俯冲
  • 9篇地幔
  • 9篇橄榄岩
  • 9篇出溶
  • 8篇石榴石
  • 8篇超高压榴辉岩
  • 7篇组构
  • 7篇
  • 6篇岩石圈
  • 6篇下地壳
  • 6篇变质
  • 6篇超高压
  • 5篇地壳
  • 5篇结构水

机构

  • 80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吉林大学
  • 7篇西北大学
  • 4篇长安大学
  • 3篇加利福尼亚大...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国家自然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0篇章军锋
  • 23篇金振民
  • 11篇王永锋
  • 9篇续海金
  • 8篇刘强
  • 8篇王超
  • 6篇刘鹏雷
  • 6篇许文良
  • 4篇刘文龙
  • 4篇刘良
  • 4篇高山
  • 4篇金淑燕
  • 4篇许丽丽
  • 3篇徐海军
  • 3篇刘勇胜
  • 3篇史锋
  • 2篇王璐
  • 2篇周永胜
  • 2篇杨家喜
  • 2篇杨文强

传媒

  • 9篇地球科学
  • 4篇科学通报
  • 4篇中国地质教育
  • 4篇中国科学:地...
  • 4篇2014年中...
  • 3篇地球科学(中...
  • 3篇2012年全...
  • 3篇中国矿物岩石...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矿物岩石地球...
  • 2篇2013年全...
  • 2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中国矿物岩石...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2008年全...
  • 1篇第八届全国显...

年份

  • 4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俯冲洋壳中等深度地震成因新机制:榴辉岩脱水
<正> 岩石流变学,矿物相变动力学实验和地球物理(地震学)探测已经证实洋壳俯冲带浅源、中等深度和深源地震分别与岩石脆性破裂、矿物脱水和矿物(主要是橄榄石)相变有密切关系。目前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洋壳俯冲带的中等深度地震(70...
章军锋H.W.GreenK.Bozhilov金振民
文献传递
俯冲隧道中含水矿物的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研究表明,俯冲隧道中发生显著脱水作用形成富水流体,并交代地幔楔物质形成富含水矿物(蛇纹石、绿泥石、角闪石等)的橄榄岩。这些含水矿物的变形特征对了解俯冲带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了来自意大利 Monviso地区俯...
刘文龙章军锋史锋
大洋深俯冲带流变性质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来自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的启示被引量:15
2001年
在压力3GPa,温度1450~1600K,应变速率10-4~10-5s-1条件下,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应力指数为3.4,活化能为480kJ/mol,活化体积为12cm3/mol.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在实验研究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金振民章军锋金淑燕金淑燕H.W.Green
关键词:地幔岩高温高压实验榴辉岩方辉橄榄岩地球动力学
北京周口店地区房山岩体中岩浆混合作用的野外实践教学被引量:6
2012年
岩浆混合作用对于认识岩浆演化、岩浆成岩过程和壳幔物质与能量交换等有重要意义。北京周口店地区房山复式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十分明显和丰富,精彩地呈现了岩浆混合的方式、过程和程度,是岩浆混合作用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理想场所和天然实验室。本文总结了岩浆混合作用野外实践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并结合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探讨了以房山岩体岩浆混合作用为例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续海金宋衍茹章军锋王永锋袁晏明
关键词:岩浆混合作用野外实践教学房山岩体
一种高精度台式旋转超声岩石取心装置被引量:1
2020年
将野外采集或实验室合成的岩石样品制备成小尺寸柱状岩心样品,是进行地质学岩石高温高压物性实验的重要环节.岩石样本的脆硬性和成分不均匀性严重影响常规岩石磨削取心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取心质量.将取样工具的旋转超声振动与岩石磨削加工过程相结合,并通过气动系统实现岩石样本在竖直方向上的柔性进给,所研制的台式旋转超声岩石取心装置可实现实验室小尺寸柱状岩心样品的高精度自动磨削取心加工过程.多种不同地质材料的取心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进行不同硬度岩石样品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小直径取心加工,满足地质学高温高压实验的高标准制样需求.
韩光超余雍潘高峰李艳云刘初见章军锋
关键词:高温高压实验
大别山甘家岭超高压大理岩和榴辉岩在折返早期经历的两期隐性的榴辉岩相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研究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所记录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能够为俯冲带深部的流体性质和行为提供重要约束。本研究对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甘家岭地区的透辉石大理岩和其中包裹的榴辉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观察、矿物主微量元素化学分析和相平衡模...
刘鹏雷Hans-Joachim Massonne章军锋金振民
关键词: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榴辉岩相大理岩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前景被引量:11
2019年
板块构造登陆导致大陆动力学的兴起,但大陆动力学迄今在理论上尚无长足发展,究其原因是大陆构造的复杂性,这一复杂性取决于大陆岩石圈复杂的流变学结构(纵向分层和横向不均一)。因此,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是大陆动力学的核心,并成为发展大陆动力学、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关键研究领域,同时对构造地质学学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并在资源形成和地震机理方面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在阐述了岩石圈流变学的发展与现状的基础上,较详细分析了大陆流变学的核心内容: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特征,大陆物质的本构方程及大陆流变学特性对大陆变形与构造演化的影响。本文还总结了我国开展大陆流变学的基础和条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1)形成常态的多尺度-多手段-多学科-多部门的联合研究;2)缩小量子力学和岩石/矿物流变结构研究间的差距; 3)从全球尺度物质流动着手,构建以流变学为基础的大陆动力学模型。
张进江商姗魏春景张南张国伟董云鹏金振民章军锋曹淑云刘俊来刘永江
关键词:地震流变学大陆岩石圈本构方程
超高压硬玉石英岩的结构水含量和变形组构研究
以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硬玉石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电子探针(EMPA)对硬玉和石英的含水量、变形组构及地震波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对比研究了阿尔卑斯山超高...
王雄章军锋
关键词:硬玉组构水含量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强度——来自高温高压实验的证据被引量:12
2001年
利用Griggs型 5GPa高压仪器 ,在柯石英稳定域围压条件下 ( >3GPa)完成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流变学实验 ,建立了榴辉岩流变状态本构方程 (流动律 ) : ε=Aexp( -Q/RT)σn ,应力指数 (n)为 3 .4 ,活化能 (Q)为 4 80kJ/mol,结构常数 (A)为 10 3.3.实验结果表明 :( 1)作为两相矿物组成的榴辉岩 ,其流变学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相矿物 (石榴石 )和弱相矿物 (绿辉石 )含量比例 ;( 2 )天然榴辉岩塑性变形机制是以位错蠕变为主 ;( 3 )根据实验成果比较榴辉岩和上地幔方辉橄榄岩流变学强度相当 ,两者耦合在大陆深俯冲 10 0km左右深度发生拆沉作用可能性很小 ,与上地幔上隆 (upwelling)作用有关的造山期后伸展作用对超高压岩石折返更具有重要意义 .
金振民章军锋Green H.W.金淑燕王永锋
关键词:超高压榴辉岩高温高压实验拆沉作用
超高压岩石中矿物显微出溶结构研究进展、面临问题与挑战被引量:15
2009年
造山带岩石中一些矿物显微出溶结构的深入研究,不仅成为识别其赋存岩石是否经历超高压变质的标志之一,而且在了解超高压岩石俯冲深度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等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区分认定某些矿物的显微结构是"出溶结构"还是"非出溶结构",并准确解析这些显微结构的地质内涵是目前超高压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从矿物出溶作用的基本概念出发,依据前人关于超高压与超深地幔岩石中一些矿物出溶结构的研究成果,本文强调应从出溶矿物精细的几何学特征以及出溶前后矿物之间化学成分是否一致两个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判别一些矿物的显微结构是"出溶结构"还是"非出溶结构";进一步强调提出解析矿物出溶结构能否作为超高压变质的标志及其指示的温压环境等地质内涵的关键,是要加强对出溶母体矿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晶体化学行为及其分解与变化规律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提出:把高温高压实验与天然岩石样品中的显微结构观察以及多种矿物微区分析测试手段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对造山带岩石中发现的各种矿物的显微出溶结构的研究,不仅对深化超高压变质作用以及大陆深俯冲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关键性的约束条件,而且有望对陆壳深俯冲以及引发的壳幔交换作用等固体地球科学重要问题提供新认识.
刘良杨家喜章军锋陈丹玲王超杨文强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作用出溶结构高温高压实验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