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骁纹
- 作品数:4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心理咨询情境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意愿和行为的影响
-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心理帮助资源利用率较低,有心理求助需求的同学常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或不实施求助行为,导致问题严重的现象。为了促进高校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的求助意愿和求助行为,本研究探索了心理咨询情境相关的因素对求助意愿...
- 纪骁纹
- 关键词:心理求助大学生心理咨询自我表露
- 抗抑郁药配合急性期归因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访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配合归因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及动态变化。方法:对32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采用抗抑郁药配合归因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12周评定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在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及36周评定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32名正常对照组评定GQOLI-74。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比较,除婚姻与家庭因子,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除性功能因子及婚姻与家庭因子,其余各指标随治疗时间均有显著改善(P<0.001)。结论:抗抑郁药配合急性期归因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使其生活质量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且能在治疗结束后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持续发挥作用。
- 杨娟王纯张宁纪骁纹王阳谭雅容曹瑞想高帅李鸿磊
- 关键词:抑郁症
- 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被引量:15
- 2013年
- 目的:探究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的相关因素,以促进有积极求助意愿但未采取行动大学生的求助行为。方法:在4所心理咨询中心建设较健全的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并且愿意寻求心理帮助,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高意愿未求助组(n=138);同时在高校咨询室调查99名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采用寻求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评估与求助行为相关的因素。结果:高意愿未求助组的SSOSH、DES的预期风险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得分均高于主动求助组[(12.4±3.0)vs.(11.3±4.0),(12.9±3.0)vs.(11.0±3.4)),(4.4±0.8)vs.(3.7±1.0);均P<0.05],而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和间接求助经历问卷得分低于主动求助组[(27.7±4.2)vs.(30.0±4.0),(0.3±0.5)vs.(0.9±0.8);均P<0.001)]。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题、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量表得分进入回归模型,可解释求助行为变异的47.8%。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间接求助经历通过自我效能和预期风险的中介作用影响求助行为,该模型可解释行为变异的3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0.4%。结论:高意愿心理求助行为可能与个体的自我表露预期风险、自我效能、问题可控性归因和间接求助经历密切相关。个体遭遇的心理困扰越不可控就越可能求助,对咨询的预期风险越小、自我效能越高、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的个体越倾向于求助。
- 纪骁纹张宁王纯
- 男女大学生心理求助特点的调查被引量:13
- 2013年
-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决策的特征,比较男女生决策时所考虑的心理咨询情境因素的异同,从性别相关视角为高校心理咨询提供参考。方法:在南京5所综合性高校,选取客观上有寻求心理帮助需要但未采取行动的学生,组成从未求助组(n=352);同时在心理中心建设较健全的4所高校的咨询室中调查主动求助的学生,组成主动求助组(n=99)。采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自我污名量表(SSOSH)、自我表露的预期结果量表(DES)、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问卷修订版、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问卷、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问卷和自编间接求助经历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两组被试对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1)。从未求助组女生的DES得分均高于男生[(13.8±2.4)vs.(12.7±2.7),(13.0±3.2)vs.(11.7±3.0),均P<0.001],但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得分低于男生[(26.9±4.5)vs.(28.1±4.6),(4.2±0.8)vs.(4.5±0.8),均P<0.01]。主动求助组男生的SSOSH和DES的预期风险得分均高于女生[(12.4±4.2)vs.(10.6±3.9),(12.3±3.7)vs.(10.2±3.0)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问题的可控性归因与男、女生的求助行为均负相关(B=-0.86、-1.31),而间接求助经历与男、女生求助行为正相关(B=0.80,1.36)。自我表露的预期风险与女生求助行为负相关(B=-0.31),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与女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4);自我表露的预期效用和态度与男生的求助行为正相关(B=0.18、0.10)。进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可解释女生求助行为变异的37.6%,解释男生求助行为变异的23.9%。结论:男女生对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态度都较为积极,心理问题的归因越不可控,间接求助经历越丰富,他们越可能求助。女生在预期求助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越高,预期风险越低,越倾向于求助;而男生的求助
- 纪骁纹张宁王纯
- 关键词: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