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2篇对比剂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主动脉
  • 2篇像质
  • 2篇X线
  • 2篇CTA
  • 2篇成像
  • 2篇成像质量
  • 1篇低剂量
  • 1篇动脉壁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心病
  • 1篇心电
  • 1篇心电门控
  • 1篇心绞痛
  • 1篇心绞痛患者

机构

  • 9篇江门市新会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江门市新会区...

作者

  • 10篇聂悦富
  • 2篇叶文钦
  • 2篇谢品超
  • 2篇李伟峰
  • 2篇文康彦
  • 2篇张子钦
  • 1篇梁长松
  • 1篇钟景云
  • 1篇陈泽文
  • 1篇陈忠
  • 1篇陈忠
  • 1篇郭晓婷
  • 1篇梁权海
  • 1篇练旭辉

传媒

  • 4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河北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诊断
2015年
目的探究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中X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19例,对患者进行X线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的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头颈的交界部位有骨性突起,其中13例患者呈现"手枪柄样"畸形,17例患者的股骨颈α角显示有异常,8例患者有股骨头颈偏距的减少指征,10例患者有中心边缘角的增加,角度均超过40°,5例患者呈8字征,同时其髋臼指数不超过0的患者7例,其中9例患者有股骨颈疝窝,14例患者有髋臼缘的增生硬化,5例患者有髋臼缘游离骨赘。结论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应用X线诊断具有很多特征性的表现,其操作简单,在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钟景云聂悦富
关键词:髋关节
Baastrup病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Baastrup病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分析我院2011年11月至2015年2月间250例Baastrup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全部行腰椎DR检查,其中54例加做腰椎MRI检查,19例加做腰椎螺旋CT检查,共有12例同时进行三种检查。结果 Baastrup病患者腰椎棘突相互靠近、撞击致相对缘骨质增生、硬化,棘突呈杵状增粗,相对面变平,甚至形成假关节,关节面下可见囊状低密度区;MRI T2WI序列可表现为棘突间高信号改变或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患者有程度不等腰背部疼痛病史,受累棘突有固定压痛。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老人,多数伴有腰椎退行性改变。结论 Baastrup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正确认识此征象,有助于解释下腰部疼痛并指导临床开展治疗。
谭仲伦陈忠郭晓婷聂悦富张子钦
关键词:腰椎棘突下腰痛X线计算机磁共振
小剂量测试技术在高危胸痛患者肺动脉CTA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析小剂量测试技术在高危胸痛患者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高危胸痛患者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肺动脉CTA检查。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每组26例。A组行小剂量测试技术扫描,B组患者行对比剂团注跟踪技术扫描,对两组的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扫描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扫描成功率为73.0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肺动脉CT值、肺静脉CT值、升动脉C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的各项肺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危胸痛患者肺动脉CTA中应用小剂量测试技术可获得清晰图像,扫描成功率高,可提高检查的安全性。
聂悦富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64层螺旋CT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IC术后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64层螺旋CT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IC术后患者预后情况的评估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对象,每组各24例。对照组予以单纯造影检查,观察组予以64层螺旋CT检查。观察两组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判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率为94.44%,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在50%-75%之间的准确率为75.00%,判断冠状动脉狭窄>75%的准确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86.67%、66.67%和6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在稳定性心绞痛患者PIC术后预后情况评估中具有比较高的检测准确率,便于有效判断患者预后冠状动脉狭窄状态,有利于及时且正确的进行后续治疗。
文康彦陈忠聂悦富
关键词:64层螺旋CT稳定性心绞痛预后评估
增强3D-SPACE扫描技术在腰骶丛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增强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在腰骶丛神经成像中的可行性及其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盆腔MRI检查及腰骶椎MRI检查共48例检查者行常规检查序列、3D-SPACE STIR序列平扫和增强扫描。各自算出3D-SPACE STIR序列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序列信噪比。围绕3D-SPACE STIR序列相对应的平扫、增强扫描图像,开展全面且规范的MIP重建,将腰骶丛神经及其相对应的分支结构呈现出来;另外,由2位医生参照4分制评分标准,就这2个序列展开比对,并且以腰骶丛神经相对应的解剖结构为对象,评估其具体的显示情况,并对神经给予评分。结果:3D-SPACE STIR增强的SNR神经根值、SNR肌肉值、CNR神经根肌肉值相比3D-SPACE STIR平扫明显较高(P<0.05)。3D-SPACE STIR增强的腰骶干、骶丛、股神经等神经评分相比3D-SPACE STIR平扫明显较高(P<0.05)。增强3D-SPACE STIR序列联合其他部位用于脊神经根病变扫描中,转移瘤累及腰骶部5例,椎间盘突出23例,未发现神经根受累。结论:增强3D-SPACE STIR序列扫描可清楚、明确地显示所有腰骶神经丛的解剖形态,并可指导腰骶丛神经病变具体治疗。
李伟峰梁长松陈泽文聂悦富
关键词:腰骶丛平扫信噪比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表现,12例AIH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表面遮盖显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等CT后处理技术。结合轴位图像,分析AIH的部位、范围、形态和有无溃疡。结果:平扫时12例沿主动脉壁见新月状或环状增厚,厚度大于5mm增强后未见强化。内膜钙化内移4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3例,合并心包积液和胸积液5例。结论: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显示AIH部位、范围和并发症,是AIH的诊断和随诊首选检查方法。
谢品超叶文钦文康彦练旭辉聂悦富梁权海陈忠
关键词:主动脉壁内血肿
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采用双低剂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采用双低剂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CT血管成像检查的9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过程中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45例/组。观察组患者检查时的管电压为80~100kV,图像行iDose4迭代算法重建,对比剂碘海醇为300mgI/ml;对照组患者检查时的管电压为120kV,图像行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对比剂碘海醇为370mgI/ml。对两组有效辐射剂量以及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对比剂碘摄入量少于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在行CT血管成像检查时选择双低剂量技术可在保障图像质量和目标血管CT值的基础上,减少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谢品超张子钦聂悦富叶文钦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析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对冠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实施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CT血管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扫描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52±0.65)分,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54±0.42)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扫描辐射剂量为(5.70±0.47)mSv,低于对照组的(13.48±1.4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检查中,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障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扫描的辐射剂量,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聂悦富
关键词:CT血管造影冠心病
不同剂量对比剂对头颈部CTA成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对比剂对头颈部CTA成像质量及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科自2020年1月-2020年10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对比剂,n=36)、研究组(低剂量对比剂,n=37)。对照组对比剂为60ml,并监测主动脉弓阈值150HU;研究组对比剂为40ml,监测主动脉弓阈值90HU;在行CTA检查过程中,对比剂注射速度为5ml/s。比较两组间图像主观、客观评价质量。结果:主观评价中,两组间成像质量评分、优良率比较(P>0.05)。客观评价中,研究组患者左右大脑中动脉(M1)、基底动脉、主动脉弓、上腔静脉、左右颈总动脉的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完毕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行头颈部CTA检查过程中,予以低剂量对比剂、低检测阈值完成检查,其成像质量仍能达标,降低对比剂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李伟峰聂悦富梁家浩
关键词:低剂量成像质量
探讨对比剂不同注射方式对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
2018年
目的:观察对比剂不同注射方式对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病例共计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为匀速注射,乙组为变速注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水平横断面CT值、成像质量、下肢动脉显示节段数。结果:乙组相比于甲组来说,在股动脉、足动脉、骼动脉、腘动脉等水平横断面CT值来说更加平稳,组间对比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股动脉及腘动脉、腹主动脉及骼动脉在边缘和分支等级成像质量对比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甲组来说,乙组在小腿动脉、足部动脉的边缘和分支等级等成像质量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在足动脉、小腿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腹主动脉及骼动脉之间均具有明显差异,组间对比差异(P<0.05)。结论:不同对比剂速度注射方式能够极大改善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确保对比剂浓度在患者体内维持平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聂悦富
关键词:对比剂注射方式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