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银霞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皮肤
  • 2篇皮肤肿瘤
  • 2篇肿瘤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短波紫外线
  • 1篇脂肪
  • 1篇脂肪性
  • 1篇脂肪性肝病
  • 1篇皮肤光损伤
  • 1篇紫外线
  • 1篇小鼠
  • 1篇小鼠皮肤
  • 1篇酒精
  • 1篇酒精性
  • 1篇酒精性脂肪性...
  • 1篇光损伤
  • 1篇非酒精性
  • 1篇非酒精性脂肪
  • 1篇非酒精性脂肪...

机构

  • 3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广东药学院附...

作者

  • 3篇胡银霞
  • 2篇王红丽
  • 2篇单孔荣
  • 2篇陈苑
  • 2篇黄仕稳
  • 2篇许华亮
  • 2篇庄晓玲
  • 1篇袁瑜
  • 1篇何兴祥
  • 1篇吴礼浩
  • 1篇赵欣欣
  • 1篇李兰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广东药学院学...
  • 1篇中国比较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皮肤光损伤肿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周,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的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瘤体,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肿瘤体积有增大趋势,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HE染色、瑞氏染色、基底膜带染色均显示为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因素,但停止该处理因素后荷瘤数量呈下降趋势;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皮肤肿瘤模型。该模型具有出瘤率高,出瘤整齐,荷瘤量多,除去处理因素后瘤体数量依旧稳定,且体积有增大趋势等特点,为皮肤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王红丽陈苑胡银霞许华亮黄仕稳单孔荣庄晓玲
关键词:短波紫外线皮肤肿瘤动物
UVC因素对DMBA诱导的小鼠皮肤肿瘤建模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短波紫外线(UVC)照射对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的皮肤肿瘤建模的效应。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DMBA/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次,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及光损伤后的皮肤改变,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联合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典型的上皮乳头状瘤,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至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作用因素,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荷瘤率高、瘤体数量稳定的皮肤肿瘤模型,较单纯DMBA建模效果好。
王红丽陈苑胡银霞许华亮黄仕稳赵欣欣单孔荣庄晓玲
关键词:皮肤肿瘤
替度鲁肽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GLP-2类似物替度鲁肽治疗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和高脂饮食组,至第12周末时两组分别取6只大鼠判断NAFLD造模成功与否.第13周起,以剩余正常饮食组大鼠为对照(n=6),高脂饮食组随机分为NAFLD组(n=6)和GLP-2组(n=6),其中GLP-2组注射替度鲁肽液,对照组和NAFLD组注射生理盐水,7 d后眼眶取血并处死取材,检测NAFLD相关生化指标和病理观察.结果:NAFLD模型成功构建,高脂饮食组肝脏匀浆的总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肝脏活动度积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均高于正常饮食组(P<0.05);且高脂饮食组十二指肠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疏松、间隙变大,黏膜Claudin-2蛋白表达增多(P<0.05).给药G L P-2后,肝脏匀浆的T G、T C及肝脏N A S均低于NAFLD组(P<0.05);且改善了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排列,减小了细胞间隙和黏膜Claudin-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NAFLD发病可导致肠道黏膜细胞间隙增大,Claudin-2蛋白表达升高,替度鲁肽可能通过降低NAFLD大鼠肠道黏膜Claudin-2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NAFLD的肝脏病变.
胡银霞李兰袁瑜吴礼浩何兴祥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