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晶晶
- 作品数:30 被引量:13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汞、镉和苯并[α]芘、多氯联苯对栉孔扇贝幼贝单一与联合毒性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研究了重金属Hg2+、Cd2+和苯并[α]芘(B[α]P)、多氯联苯(PCB1254)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幼贝的单一与联合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Hg2+、Cd2+对栉孔扇贝幼贝单一毒性实验24、48、72、96 hLC50分别为2.0、1.95、1.38、0.847mg/L和4.48、3.16、2.25、1.62 mg/L,因此2种重金属对幼贝的单一毒性Hg2+>Cd2+;B[α]P、PCB1254对栉孔扇贝幼贝单一染毒的LC50>10 mg/L。Hg2+、Cd2+分别与B[α]P、PCB1254联合毒性效应基本相当,但联合毒性Hg2++B[α]P>Cd2++B[α]P,Hg2++PCB1254
- 王琳潘鲁青苗晶晶
- 关键词:苯并[A]芘多氯联苯栉孔扇贝
- 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栉孔扇贝组织芳烃羟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研究了苯并(a)芘(B[a]P)、苯并(k)荧蒽(B[k]F)以及两者的混合物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丝和消化盲囊芳烃羟化酶(AHH)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对栉孔扇贝鳃丝和消化盲囊AHH活力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并且呈现了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特征。B[a]P和B[k]F混合物处理组鳃丝和消化盲囊的AHH活力在实验期间呈现先升高后稳定趋势,B[a]P处理组则表现峰值变化,然后呈下降趋势。消化盲囊各处理组AHH活力显著高于鳃丝。作者认为可以采用消化盲囊的AHH活力来反映周围环境PAHs的污染,并应以最大饱和浓度为标准。3种PAHs中B[a]P的毒性最强,PAHs对栉孔扇贝的毒性大小与PAHs的组成有关,不能以不同种类单一PAHs毒性的总和来代表PAHs混合物的毒性。
- 王静潘鲁青苗晶晶
- 关键词:多环芳烃化合物栉孔扇贝鳃丝芳烃羟化酶
- RXR酵母转录激活系统及其加标沉积物毒理实验方法
- RXR酵母转录激活系统及其加标沉积物毒理实验方法,包括将栉孔扇贝维甲酸受体基因RXRa分别连接到载体pGBT9和pGADT7上,分别构建pGBT9‑RXRa和pGADT7‑RXRa酵母表达质粒,将pGBT9‑RXRa及p...
- 苗晶晶赵安冉潘鲁青
- 文献传递
- 一种检测四溴双酚A毒性效应的栉孔扇贝基因芯片
- 一种检测四溴双酚A毒性效应的栉孔扇贝基因芯片,包括固定在固相载体上的8种寡核苷酸探针,所述8种寡核苷酸探针取自栉孔扇贝特定的8个基因序列,所述的8种寡核苷酸探针是SEQ ID NO.1~8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可用于批量检测...
- 潘鲁青苗晶晶蔡月凤王虹丹
- 文献传递
- 对二甲苯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采用急性和28 d慢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海洋典型危险化学品对二甲苯对褐牙鲆幼鱼的致死效应和生长抑制效应,并测定了遗传毒性、神经毒性以及免疫毒性效应相关的毒理学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对二甲苯对褐牙鲆幼鱼的96 h-LC50为45.7 mg·L^(-1),根据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规定的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属于中等毒性,浓度高于2.3 mg·L^(-1)的暴露能显著抑制褐牙鲆幼鱼的生长;4.6和9.2 mg·L^(-1)浓度组观察到对二甲苯暴露28 d后褐牙鲆肝脏中的丙二醛含量与DNA损伤程度显著升高,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活力被明显抑制;9.2 mg·L^(-1)浓度组暴露28 d后,褐牙鲆幼鱼体内总血细胞数量和溶菌酶活力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对二甲苯长期作用可导致褐牙鲆幼鱼的氧化胁迫,造成其肝脏毒性损伤并产生神经毒性与免疫毒性。本实验结果为了解对二甲苯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对二甲苯的海洋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 蔺鹏飞苗晶晶潘鲁青林雨霏武江越
- 关键词:对二甲苯褐牙鲆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 多环芳烃化合物对栉孔扇贝致毒机理的研究
- 近年来,随着海上石油和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海洋环境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s)的污染日益加重,16种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已成为海洋环...
- 苗晶晶
- 关键词:多环芳烃化合物栉孔扇贝芳烃羟化酶DNA损伤
- 文献传递
- 苯并[a]芘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9
- 2007年
- 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苯并[a]芘(B[a]P)暴露对栉孔扇贝的鳃、消化盲囊显微(10d、20d)和超微结构(10d)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10μg·L-1B[a]P处理10d时,栉孔扇贝的鳃上皮粘液细胞增多,在回血管中血细胞出现聚集现象;消化盲囊腺泡中嗜碱性颗粒增多,腺泡内细胞间界限模糊.超微结构观察可见,鳃上皮纤毛和微绒毛脱落,鳃上皮细胞内次级溶酶体增多,核周池扩大,鳃血腔中出现血细胞坏死后残留的细胞核;在消化盲囊分泌细胞中线粒体嵴减少,出现线粒体缺失形成的空泡,细胞内质网片断化,核糖体脱落.由10μg·L-1B[a]P处理20d时,在鳃回血管中发现血细胞坏死后残留的固缩细胞核,鳃丝的上皮细胞排列不规则甚至断裂,部分消化腺泡崩解,鳃丝结构和消化导管上皮结构损害严重;消化盲囊组织结构的损伤比鳃更为严重.这些组织结构损伤表明,栉孔扇贝在B[a]P胁迫下组织学的变化特征与过程与贝类组织解毒代谢过程相符合.
- 苗晶晶潘鲁青王静
- 关键词:苯并[A]芘栉孔扇贝显微结构超微结构
- 石油烃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体内富集排除规律与氧化损伤效应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为研究栉孔扇贝消化盲囊和鳃丝对石油烃的富集排除规律及氧化损伤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栉孔扇贝在各浓度石油烃的海水中分别进行染毒和排除实验各15d,测定消化盲囊和鳃丝的石油烃蓄积量、石油烃蓄积排除速度、生物浓缩系数、溶菌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栉孔扇贝两组织在蓄积期间石油烃含量随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在9d之后达到蓄积量的平衡,浓度越高,生物浓缩系数BCF越小;0.1mg·L^(-1)和0.3mg·L^(-1)石油烃处理组两组织蓄积和排除速度随石油烃浓度升高而降低,在排除期间最后阶段都能将石油烃完全排除,蓄积期间溶菌酶活力和脂质过氧化(LPO)水平随时间不断上升,排除期间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1.0mg·L^(-1)和3.0mg·L^(-1)处理组两组织蓄积期间的溶菌酶活力则呈现明显被抑制的现象,LPO水平明显升高,且在排除期间均不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栉孔扇贝对0.3mg·L^(-1)及以下低浓度石油烃具有较好的应对机制和耐受性,而在1.0mg·L^(-1)浓度以上石油烃处理组其调控能力受到了明显的影响,机体处于较强的氧化损伤状态。本实验各指标均能体现不同浓度石油烃对栉孔扇贝组织的影响规律,且相互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变化和紧密联系,能准确反映机体的解毒调控机制和机体氧化损伤效应规律。
- 任加云李学平苗晶晶
- 关键词:石油烃栉孔扇贝溶菌酶LPO
- 苯并[a]芘对栉孔扇贝分子毒理学机制的研究
-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近海多环芳烃污染现状,选择近海养殖的经济贝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研究对象,克隆了栉孔扇贝的几种解毒代谢相关基因,包括芳烃受体蛋白(AhR)、混合功能氧化酶中的CYP4、谷胱甘肽硫转...
- 苗晶晶
- 关键词:栉孔扇贝基因克隆DNA损伤分子机制
- 文献传递
- 铜、锌对褐牙鲆鳃丝Na^+-K^+-ATPase活力的影响被引量:9
- 2005年
- 以幼体褐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为研究对象。Cu2+浓度梯度设置为0 10mg/L、0 20mg/L、0 50mg/L和1 00mg/L;Zn2+浓度梯度为1 00mg/L、2 00mg/L、5 00mg/L和10 00mg/L。实验周期为20d。结果表明,在6d内Cu2+(除1mg/L处理组外)、Zn2+各处理组褐牙鲆鳃丝Na+ K+ 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变化显著(P<0 05),且呈峰值变化,在24h时达到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6~15d,各处理组酶活力趋于稳定;而1mg/LCu2+处理组在12h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3~15d酶活力趋于稳定。2种重金属离子各处理组对鳃丝Na+ K+ ATPase活力的影响在同一取样时间差异显著(P<0 05),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离子浓度呈负相关,且1mg/LCu2+和10mg/LZn2+处理组在6~15d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 05)。同时2种重金属离子在1~15d内对褐牙鲆鳃丝Na+ K+ ATPase活力的诱导率表现为Zn2+(1mg/L)>Cu2+(1mg/L)。
- 苗晶晶潘鲁青刘志
- 关键词:CU^2+ZN^2+褐牙鲆鳃丝NA^+-K^+-ATP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