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世杰 作品数:5 被引量:3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小剂量地塞米松对老年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塞米松对老年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行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于手术前接受10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实验组)或等量生理盐水组(安慰剂组)。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活动及休息时的疼痛程度,并统计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术后镇痛及止吐药物的使用量、髋关节运动范围(ROM)、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后24、48、72 h CRP水平低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安慰剂组相比,实验组术后24 h时活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托烷司琼用量、按压自控镇痛泵次数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安慰剂组,髋关节屈曲及外展度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剂组PONV发生率(25.00%)高于实验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创面及假体周围未出现感染。结论小剂量地塞米松可有效降低炎症指标CRP水平,减轻术后活动性疼痛,降低PNOV发生率,增加髋部的运动范围,在不增加伤口问题和假体周围感染风险的情况下,可缩短前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住院时间。 蒋世杰 王禹基 赵公吟 朱瑞霞 徐南伟 贾晓钧 王亮亮关键词:地塞米松 疼痛 炎症反应 俯卧位跟腱旁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4 2016年 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其稳定性与灵活性都十分重要,踝关节骨折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可导致畸形愈合或创伤性关节炎。三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为复杂的类型,其治疗要求非常高,且关节周围软组织覆盖较薄,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俯卧位跟腱旁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手术治疗三踝骨折可兼顾三处骨折内固定,达到满意的手术入路效果。 蒋世杰 卢耀军 徐南伟关键词:俯卧位 三踝骨折 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短期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P〈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杜瑞 周栋 农鲁明 徐南伟 谢华 蒋世杰 高共鸣关键词:椎管狭窄 减压术 动态稳定系统 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2011年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椎间孔内型4例,椎间孔外型9例,椎管内椎间孔内型4例)。分别采用经椎板开窗、经峡部外缘、经椎间孔间盘切除及椎体间融合等手术方式治疗。手术前后对下肢放射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17例获随访6个月-4年。术前下肢放射痛平均VAS为7.2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VAS为2.4分。根据MacNab标准评估,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2.4%。结论根据不同椎间盘突出类型采取相应手术方式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高共鸣 农鲁明 周栋 蒋世杰 徐南伟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 不同固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0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方法,根据AO分型分为A、B、C共3种类型,分别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切开复位“T”形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3种固定方法,比较3种固定方法的骨折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102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6个月。石膏固定组、外固定支架组与LCP组在A型骨折治疗中无显著差异(P〉0.05);B型骨折治疗方面,LCP组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而石膏固定组和外固定支架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复位评分和功能评分方面,LCP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其他2组,且外固定支架组显著优于石膏固定组(P〈0.05)。结论A型、B型稳定骨折首选手法为复位石膏外固定,不仅能获得良好疗效,还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粉碎性骨折(C3型骨折)、开放性骨折等可选择外固定支架技术,或者配合克氏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等技术即可取得满意效果;不稳定骨折、累及关节面骨折(B型、C型骨折)首选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蒋世杰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石膏外固定 锁定钢板 外固定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