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语言文字
  • 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英译
  • 10篇文本
  • 10篇副文本
  • 9篇翻译
  • 5篇诗歌
  • 4篇译本
  • 4篇译介
  • 4篇陶渊明
  • 4篇复译
  • 4篇达意
  • 3篇诗经
  • 3篇《诗经》
  • 3篇《诗经》英译
  • 3篇传神达意
  • 2篇译法
  • 2篇英译本
  • 2篇生态翻译
  • 2篇诗歌英译
  • 2篇理雅各
  • 2篇克莱默

机构

  • 27篇大连大学
  • 1篇大连职业技术...

作者

  • 27篇蔡华
  • 1篇卞钰涵

传媒

  • 7篇大连大学学报
  • 4篇语言教育
  • 2篇外语与外语教...
  • 2篇外国语文研究
  • 2篇翻译论坛
  • 1篇英语知识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工程学院...
  • 1篇九江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外语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莱默-宾《诗经》英译本译法论纲
2019年
20世纪初,克莱默-宾(L.A.Cranmer-Byng)《诗经》英译节译本出版。本文通过定量统计与梳理分析,判断该译本的翻译倾向为“变译”类型,并将此现象定性为汪榕培教授“非‘常译’”论的译者行为。克莱默-宾的“变译”作法不仅呈现了《诗经》经典由外国译者“领出去”的译介功能,也演绎着本土翻译话语对外国译介行为的阐释效力。
蔡华
关键词:变译
此时无声胜有声——超越诗歌翻译损失的“留白”性翻译被引量:5
2009年
由于中国古诗素有"诗无达诂"之誉,由于诗歌译界通晓"诗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之论,汪榕培翻译中古诗歌的翻译实践经常以"留白"性提示与提升的翻译面貌示人,体现着诗歌翻译过程中的艺术性翻译特征。古诗译者,如汪榕培,苦心造诣地通过"留白"翻译艺术手法营造起翻译对象的传神性意境。
蔡华
陶渊明诗歌外国英译者的译者作为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陶渊明诗歌英译复译频繁发生的半个世纪间(1952-2000),中外陶渊明诗歌英译者的阅读接受与翻译反应不断。复译现象中,外国译者的译介副文本呈现着他们各自不同的译介期待与体验,形成了陶渊明诗歌英译多方译介的多元话语与行为样态,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英译“经典化”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的现象。
蔡华
中国古典诗歌国外英译:从探“显”到索“隐”之辩被引量:5
2016年
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历史久远,国外译者的译作不乏经典。本文聚焦国外译解副文本内容,辨析"厚翻译"直抒胸臆与"互文性"曲径通幽的释译功能,厘定存"隐"彰"显"的翻译交际脉络,强调译文正文及其翻译副文本之间的鉴读是协调西方读者最大化融会贯通的通衢。
蔡华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互文性副文本
翻译不能承受“复译之轻”被引量:2
2010年
翻译复译行为承担着创新诗歌译文的翻译使命。某种意义上讲,前译虽然可以是创造性翻译,但即使经典化了的翻译也难免超越不了时空荏苒,必然经历着从时下过渡为历史的转变,成为复译的借鉴性底本。于是,前译因复译的缘故而遭遇翻译价值由重而轻的宿命,而复译的创新翻译表现使后译居上,因此获得当下性翻译价值。
蔡华
陶渊明饮酒诗英译比读被引量:2
2008年
陶诗中,诗人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主人公自我一体双声对话使陶诗形象更加扑朔迷离。酒与陶渊明诗歌境界的复杂性息息相关,朱光潜说陶渊明的为人和诗都“是一个大交响曲而不是一管一弦的清妙的声响”。译者要想把握好陶诗诗意,必须首先解析酒在陶诗中的作用,不同译者在这方面的努力构成陶渊明饮酒诗的复调现实,从而使英语读者从各个向度充分领略着典籍陶诗的诗酒情怀。
蔡华
关键词:对话性
理雅各《诗经》译介副文本的变化探究被引量:5
2019年
《诗经》作为中国典籍五经之一,不仅是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中国经典》系列译作之一,而且是他先后两次重新译编的复译对象。三个版本的《诗经》英译本中,译介副文本的变化代表着译者为读者设置了不同的阅读视阈,也蕴含着译者对《诗经》译介不同的定位与阐释的循环,此即理雅各《诗经》英译经典化的成因与特质。
蔡华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再版“他序”论略被引量:4
2019年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蔡华
我译,我思,故我在——《围城》英译本译事刍议
2017年
《围城》研究在语言、文学与翻译界面交叉推进之际,《围城》的文本意义、文学价值、文化哲理不断地纵横捭阖。文章从"副文本"角度梳理《围城》英译本典型译事,探索细读新视点的同时,梳理译本正文内外的译介范例,指出译本阅读是往复于周边与内文的理解的循环。
蔡华
关键词:《围城》副文本杂语回译
“非常译”之“形美”的生态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形美"的诗性特征显著,英译者汪教授运用"以形补形"、"以形造形"等"非常译"之"形美"翻译策略使其译诗翻译原生态中纷呈的文采,在"非‘常译’"的翻译实践过程能中移译而出,印证了中古诗歌"非常译"生态翻译的进...
蔡华
关键词:生态翻译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