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周婷

作品数:18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干细胞
  • 10篇细胞
  • 7篇间充质干细胞
  • 7篇充质干细胞
  • 5篇脂肪间充质干...
  • 4篇胰岛
  • 4篇胰岛素
  • 4篇脂肪干细胞
  • 4篇表皮
  • 4篇表皮细胞
  • 3篇生物学特性
  • 3篇生物学特性研...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细胞
  • 3篇表型转化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植入
  • 2篇植入术

机构

  • 1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21...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赵周婷
  • 13篇胡大海
  • 10篇张万福
  • 8篇白晓智
  • 8篇徐成峰
  • 7篇刘佳琦
  • 5篇蔡维霞
  • 4篇吴敬明
  • 3篇汤朝武
  • 3篇张战凤
  • 3篇王洪涛
  • 3篇朱雄翔
  • 2篇董茂龙
  • 2篇吕根法
  • 2篇张军
  • 2篇折涛
  • 1篇陶克
  • 1篇陈艳路
  • 1篇王弘媛
  • 1篇宋武莲

传媒

  • 3篇2010年第...
  • 3篇中华医学会烧...
  • 2篇眼科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虹膜扩张器在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探讨虹膜扩张器在瞳孔粘连和瞳孔无法散大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采用术中置入虹膜扩张器辅助瞳孔开大的瞳孔粘连和瞳孔无法散大的白内障、玻璃体切割手术,其中瞳孔粘连及瞳孔无法散大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11例,小瞳孔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2例。结果术前瞳孔最大径1.5~4.0mm,平均3.5mm,术中置入虹膜扩张器后瞳孔扩张至直径6mm,白内障及玻璃体切割手术得以顺利进行,术毕取出虹膜扩张器,7例术中有少量前房出血,术后第二天前房出血消失,6例术后瞳孔无明显变形,7例术后瞳孔轻度变形。结论虹膜扩张器于瞳孔粘连或瞳孔无法散大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中应用可辅助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避免因暴力扩张瞳孔导致严重并发症,术中、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早期的短暂性前房出血和轻度的瞳孔变形。
吴敬明李云峰赵周婷王帅南刘春红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
热损伤后表皮细胞培养上清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表皮干细胞表型转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表皮细胞烫伤上清诱导脂肪干细胞(adipose2derived stem cells,ADSCs)跨胚层向表皮干细胞表型转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ADSCs,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法鉴定ADSC...
白晓智张战凤赵周婷蔡维霞石继红汤朝武朱雄翔胡大海
人脂肪干细胞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
【研究背景】 皮肤缺损是外科中的常见问题。尽早封闭创面,减少机体消耗和内环境紊乱是治疗皮肤缺损的关键。烧伤外科中大面积烧伤病人皮源缺乏,自体皮肤移植是目前临床治疗全层皮肤缺损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自体刃厚皮移植皮...
赵周婷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HACAT细胞表皮细胞分化
文献传递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国产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安全性早期观察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国产可折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早期的安全性。方法 2017年10~11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眼科就诊的14例白内障患者(18眼)植入A1-UV型一片式可折叠IOL。记录术中并发症。术后1 d、3 d、1周、2周随访,测量并记录患眼的前房深度、角膜平均曲率、非接触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采用SPSS 20.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角膜平均曲率、前房深度、非接触眼压在不同随访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91,P=0.418;F=3.244,P=0.092;F=1.445,P=0.229)。术后1 d、3 d、1周、2周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比术前显著减少(F=19.816,P <0.001)。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前房渗出;仅术后1 d出现轻度球结膜水肿,术后3 d恢复到术前水平;在术后1~3 d出现轻度房水细胞和角膜水肿,术后1周恢复到术前水平;在术后1 d~1周出现轻度房水闪辉和球结膜充血,术后2周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国产可折叠IOL植入术对人眼内环境的扰动较小,术后恢复快。国产A1-UV型可折叠IOL、HS-Ⅰ推注器和SI-Ⅰ导入头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吴敬明李云峰赵周婷王帅南宋武莲
关键词:安全性生物学参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化的研究
目的 探索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向表皮细胞表型转化的方法. 方法 以手术中剩余的人皮下脂肪组织为材料,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AD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CD29、CD90、CD105的表达,成脂诱导后油红O...
赵周婷胡大海徐成峰张万福刘佳琦张战凤白晓智
胰岛素对脂肪干细胞生长因子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胰岛素对脂肪于细胞(ADSC)分泌生长因子功能的影响。方法获取人腹部脂肪组织分离培养ADSC,选择第3代细胞经免疫表型鉴定及脂源性诱导分化鉴定。根据培养液中胰岛素浓度,将ADSC分为1×10^-8、1×10^-7、1×10^-6mol/L3个实验组,常规培养至70%融合时,更换为含不同浓度胰岛素的无血清DMEM培养液培养3d。设无胰岛素培养液培养的ADSC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ADSC的血管内皮生长闪子(V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分泌量;应用噻唑蓝比色法和羟脯氨酸比色法,检测ADSC上清液对Fb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10^-8、1×10^-7mol/L胰岛素组ADSC的VEGF、HGF分泌量分别为(471±41)、(762±66)ng/L和(643±64)、(930±67)ng/L,与对照组(286±47)、(577±84)ng/L比较,其含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1×10^-6mol/L胰岛素组ADSC的VEGF、HGF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1×10^-8、1×10^-7mol/L胰岛素组ADSC培养上清液有明显的促Fb增殖及胶原合成作用,以1×10^-7mol/L组作用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1×10^-8、1×10^-7mol/L胰岛素能显著促进ADSC分泌VEGF和HGF。
折涛胡大海张军刘佳琦张万福蔡维霞赵周婷汤朝武
关键词:胰岛素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
胰岛素对烧伤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核移位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了解胰岛素对烧伤血清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NF-κB核移位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刺激因素常规培养;正常血清对照组和烧伤血清刺激组,分别用含体积分数20%健康人血清、体积分数20%烧伤患者血清的培养液培养;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在烧伤血清刺激组培养液成分的基础上添加胰岛素(终浓度1×10-7mol/L)进行培养;抑制剂预处理组,预先加入蛋白激酶B(PKB或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50μmol/L)孵育细胞,30 min后改用培养液(成分同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培养.6 h后,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HUVEC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胞质磷酸化κB-α抑制蛋白(p-IκB-α)和磷酸化Akt(p-Akt)水平,以及胞核NF-κB-p65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1)扫描电镜观察:与空白对照组HUVEC比较,烧伤血清刺激组、抑制剂预处理组细胞收缩明显,细胞间呈锯齿状连接或连接消失,胞核结构不规整.正常血清对照组及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细胞结构有轻微改变,但细胞延展性及胞核结构明显好于烧伤血清刺激组.(2)细胞凋亡率:空白对照组为(15.7±2.2)%.烧伤血清刺激组为(28.5±2.3)%,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为(22.3±1.8)%,抑制剂预处理组为(29.7±2.4)%,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F=14.288,P〈0.05或P〈0.01);正常血清对照组细胞凋亡率为(17.0±2.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288,P〉0.05).与烧伤血清刺激组相比,烧伤血清+胰岛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F=14.288,P〈0.05).(3)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烧伤血清刺激组和抑制剂预处理组细胞胞质p-IκB-α与胞核NF-κB-p65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Akt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张万福胡大海徐成峰吕根法董茂龙赵周婷朱雄翔
关键词:烧伤胰岛素内皮细胞NF-ΚB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效分离和扩增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 方法 以手术中剩余的人皮下脂肪组织为材料来源,利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ADSCs,体外扩增后传代,倒置显微镜...
赵周婷胡大海王洪涛徐成峰张万福刘佳琦白晓智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多向诱导分化被引量:18
2010年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自身免疫原性弱,还可以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减轻移植物排斥反应,在组织工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含量稀少,约占单个核细胞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目的:建立一种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观察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及其潜在的诱导分化能力。方法:采用灌流法获取兔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纯化扩增,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点,MTT法测定绘制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经成骨诱导液(L-DMEN/F12,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0.1μmol/L地塞米松,200μmol/L抗坏血酸,10mmol/Lβ-甘油磷酸钠)、成脂诱导液(L-DMEN/F12,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μmol/L地塞米松,200μmol/L吲哚美辛,0.5mmol/LIBMX,10mg/L胰岛素)、成软骨诱导液(L-DMEN/F12,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0.1μmol/L地塞米松,50μmol/L抗坏血酸,6.25mg/L胰岛素)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及软骨细胞分化,并分别经碱性磷酸酶染色、油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鉴定。结果与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法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获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原代及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经成骨细胞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经成脂肪细胞诱导,细胞内出现红色脂滴,经成软骨细胞诱导,甲苯胺蓝染色阳性。
徐成峰胡大海赵周婷张万福白晓智蔡维霞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分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211医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6.00~-24.00D)患者38例(73眼)。方法对上述患者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瑞士STAAR公司)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选取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38例(73眼),48眼植入矫正近视接触镜(ICM),25眼植入矫正近视合并散光的接触镜(TICL)。随访时间6个月。主要指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压、TICL轴向、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15~1.0,≥0.8者40眼(54.79%),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72眼(98.63%),比术前BCVA提高1行者33眼(45.21%),提高2行者13眼(17.81%),提高3行者8眼(10.96%)。术后屈光度球镜与预期球镜相差±1.00 D以内者54眼(73.97%),与预期球镜相差±0.50 D以内者12眼(16.44%),术后屈光度柱镜与预期柱镜度数相差±0.50D以内者19眼(76%)。7例(10眼)术后2小时发生急性眼压升高,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与术前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7)。术后早期眩光者6眼(8.22%),未发现TICL明显偏转、晶状体明显混浊。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明显提高高度近视的裸眼视力,并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稳定性好,6个月时无严重并发症,适合屈光范围广。
吴敬明冯琛陈艳路王弘媛赵周婷
关键词:高度近视外科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