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振平

作品数:66 被引量:1,462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血压
  • 14篇高血压
  • 9篇影响因素
  • 9篇成年人
  • 7篇糖尿
  • 7篇慢性病
  • 7篇老年
  • 7篇肥胖
  • 6篇糖尿病
  • 6篇患病
  • 6篇成人
  • 5篇血管
  • 5篇知晓
  • 5篇体重
  • 5篇老年人
  • 5篇健康
  • 4篇心血管
  • 4篇血管疾病
  • 4篇腰围
  • 4篇摄入

机构

  • 66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中国医科大学
  • 8篇包头医学院
  • 5篇北京大学
  • 2篇杭州市疾病预...
  • 2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州市疾病预...
  • 1篇武汉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贵州省疾病预...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邯郸市疾病预...
  • 1篇深圳华大生命...

作者

  • 66篇赵振平
  • 61篇王丽敏
  • 57篇张梅
  • 46篇黄正京
  • 45篇李纯
  • 44篇张笑
  • 20篇周脉耕
  • 9篇李镒冲
  • 9篇殷鹏
  • 8篇王临虹
  • 7篇刘韫宁
  • 7篇刘江美
  • 7篇曾新颖
  • 6篇邓茜
  • 6篇齐金蕾
  • 6篇王黎君
  • 5篇夏云婷
  • 4篇李剑虹
  • 4篇吴静
  • 4篇刘世炜

传媒

  • 39篇中华流行病学...
  • 8篇中华预防医学...
  • 8篇中国慢性病预...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国健康教育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卫生信息...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4篇2025
  • 6篇2024
  • 13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4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预测及国际间比较被引量:24
2017年
目的为满足"健康中国2030"规划编制的需要,预测我国居民2030年预期寿命水平,比较我国预期寿命在国际所处位置。方法 1.以第4、5、6次人口普查完整寿命表及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的2030年婴儿死亡率为依据,采用指数回归方法对2030年我国居民年龄别死亡率进行预测,进而计算预期寿命。2.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对各国的预期寿命预测,比较中国所处位置。结果 203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将达79.04岁(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值为79.08岁),较2015年增长2.7岁。60岁以上老人对预期寿命增长的贡献将升至53.4%,预期寿命增长主要贡献人群向高年龄段转移。2030年,我国居民预期寿命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讨论加强对老龄人口的健康保障力度将成为保障预期寿命继续增长的关键。各项健康保障与服务公平性政策确保我国居民预期寿命与高收入国家差距不断缩小。
蔡玥薛明王才有周脉耕赵振平孟群
中国35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被引量:19
2021年
目的了解我国≥35岁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和血糖控制情况,为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选取其中≥35岁的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参加社区糖尿病管理以及糖尿病治疗的情况。所有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并检测空腹血糖。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基于复杂抽样的Rao Scottχ^(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地区以及城乡之间率的差异,利用基于复杂抽样的logistic模型检验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所有统计结果均为经过复杂加权调整后的数值。结果共纳入8 109名调查对象,男性3 560人,女性4 549人。糖尿病患者管理率为47.9%,城市为43.3%,农村为56.0%,农村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62,P<0.01)。糖尿病患者管理率随年龄的升高而升高,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26.183,P<0.01)。纳入社区健康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中,规范管理率为40.1%,其中城市为42.5%,农村为36.8%,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P<0.05)。经过复杂加权后,纳入社区管理的≥35岁糖尿病患者治疗率为95.5%(95%CI:94.4%~96.7%),血糖控制率为37.7%(95%CI:35.3%~40.1%)。≥65岁组控制率最高,血糖控制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趋势有统计学意义(Waldχ^(2)=5.959,P<0.05)。结论我国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有了较大提高,但血糖控制率依然较低。应该进一步完善不同区域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并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胡彩红张梅张笑赵振平李纯黄正京王丽敏
关键词:糖尿病疾病管理血糖控制
2013年中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了解2013年我国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18岁成人共计179570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特征、体重水平自我评价、慢性病患病知晓情况等信息;体格测量获取个体的身高、体重和血压;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2h血糖和血脂四项。选取收集到的87552名超重肥胖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体重水平低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我国有74.7%(95%CI:73.3%~76.1%)的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我体重水平,其中轻度低估率为60.7%(59.6%~61.7%),严重低估率为14.0%(13.1%~14.9%)。较高年龄、低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农村地区和肥胖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危险因素(均有P<0.05);高血压患者知晓和血脂异常患者知晓是低估和严重低估体重水平的保护因素(均有P<0.05)。结论中国大部分超重肥胖成人低估自身的体重水平,低估受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慢性病知晓等因素影响,应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针对性干预。
夏云婷吴延莉王丽敏张亚利闫慧敏刘少博徐婷玲张梅黄正京赵振平张笑李纯李剑虹
关键词:超重肥胖成人体重指数
我国成年居民饮酒行为与血脂异常关系研究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居民不同饮酒行为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使用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探讨饮酒行为与高甘油三脂(TG)血症、高总胆固醇(TC)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的关系。结果与从不饮酒者相比,男性少量饮酒(a OR=1.16,95%CI:1.06~1.28)和过量饮酒者(a OR=1.64,95%CI:1.43~1.89)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女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a OR=1.67,95%CI:1.07~2.63);男性少量饮酒(a OR=0.82,95%CI:0.74~0.91)和过量饮酒者(a OR=0.60,95%CI:0.53~0.67)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男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C血症(a OR=1.36,95%CI:1.19~1.56)的风险较高。男性任何频率的饮酒患高TG血症的高风险均较高,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男性饮酒频率1~4 d/周者(a OR=1.16,95%CI:1.01~1.33)和5~7 d/周者(a OR=1.34,95%CI:1.17~1.53)患高TC血症的风险高于从不饮酒者,女性饮酒频率5~7 d/周者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较低(a OR=0.70,95%CI:0.53~0.92)。男性饮白酒(只饮白酒:a OR=1.34,95%CI:1.20~1.48;不仅饮白酒:a OR=1.33,95%CI:1.19~1.49)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只饮白酒(a OR=1.27,95%CI:1.04~1.57)患高TC血症的风险较高;男性(a OR=0.82,95%CI:0.68~0.98)和女性(a OR=0.61,95%CI:0.47~0.78)只饮啤酒者患高T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女性只饮啤酒者患高LDL-C血症(a OR=0.77,95%CI:0.60~0.98)的风险较低。结论不同饮酒行为对血脂指标的影响不同,男性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女性过量饮酒者患高TG血症的风险较高;男性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者患低HDL-C血症的风险均较低,在女性中没有此关联。
胡彩红张梅李纯赵振平张笑黄正京关云琦王璇王丽敏
关键词:高甘油三脂血症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从饮酒的角度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失眠、社会压力状况和慢性病患病情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结果共有48499名样本纳入分析,我国就业流动人口从不饮酒、少量饮酒、过量饮酒的比例分别为48.3%、41.8%和9.9%。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失眠率为28.6%,其中男性流动人口失眠率为25.8%,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率为32.3%;45~59岁年龄组流动人口的失眠率(32.2%)高于18~44岁年龄组(2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从不饮酒的流动人口为参照组,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的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40和1.53;少量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28和1.53,过量饮酒的男性和女性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均为1.46;少量饮酒的18~44岁和45~59岁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41和1.27,过量饮酒的18~44岁和45~59岁流动人口失眠的OR值分别为1.55和1.37。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少量饮酒和过量饮酒与失眠均具有关联,过量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高于少量饮酒与失眠的关联性。
关云琦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丽敏
关键词:失眠饮酒流动人口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基于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研究被引量:24
2021年
目的分析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和危险因素暴露及防控现况。方法依托2017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CHI)研究,获取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心血管疾病流行情况、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3个维度29个指标的数据。对各指标进行了同向化(CHI得分越高表示心血管健康水平越好)、标准化和百分化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各省不同维度得分及最终的心血管健康指数得分,并采用得分和秩次描述不同省份各维度CHI得分情况。结果黑龙江、西藏、吉林、河南、新疆的心血管病流行维度得分较低,天津、河北、辽宁、山西和北京的危险因素暴露维度得分较低,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和广西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防控维度得分较低。在行为危险因素方面,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8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身体活动不足率、肥胖率M(P_(25),P_(75))分别为26.8%(25.15%,29.25%)、17.80%(11.60%,19.45%)、12.00%(8.90%,17.95%),每天人均盐摄入水平为8.6(8.2,9.3)g;在代谢性危险因素方面,血脂异常的患病率(33.7%)高于高血压(26.0%)和糖尿病(9.7%)的患病率,而其知晓率(14.5%)、治疗率(7.9%)和控制率(5.4%)均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相关指标。结论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较为严峻,血脂异常的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毛凡姜莹莹刘韫宁赵振平王丽敏王临虹周脉耕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中国居民心血管健康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为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该监测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监测点抽取调查对象,该研究选取其中64987名参与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生命八要素(Life's Essential 8)评分标准,计算心血管健康评分、健康行为评分和健康因素评分。使用SAS 9.4和R 4.3.1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采用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健康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估计心血管健康评分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64987名研究对象,基线心血管健康水平较高、中等和较低者分别为17980人(27.7%)、44368人(68.3%)和2639人(4.0%)。加权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心血管健康水平较低的研究对象相比,心血管健康水平较高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较低(HR=0.30,95%CI:0.21~0.42;HR=0.19,95%CI:0.10~0.36)。心血管健康评分每增加10分,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低24%(HR=0.76,95%CI:0.70~0.82)和33%(HR=0.67,95%CI:0.58~0.77)。研究对象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随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增加而降低(P_(非线性)>0.05)。结论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慢性病危险因素管理和控制,获得更高的心血管健康水平,有助于降低成年居民的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薛涛涛王丽敏赵振平张笑李纯齐金蕾殷鹏王黎君王蓝于梦婷张梅
关键词:心血管健康全因死亡
不同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了解2018年我国≥60岁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情况,探索体质量指数、腰围和血压控制的关系,为制定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控制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数据来自2018年全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资料,该监测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98个监测点抽取≥18岁成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本研究以其中≥6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AS 9.4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和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体质量指数、腰围对血压控制的影响。结果纳入有效样本共22756人,低体质量率为1.62%,超重率为41.81%,肥胖率为21.70%;中心型肥胖率为53.64%;低体质量、超重和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率分别为29.59%(95%CI:22.43%~36.76%)、28.60%(95%CI:26.68%~30.52%)、24.34%(95%CI:21.80%~2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9,P=0.004)。中心型肥胖人群的血压控制率为26.73%(95%CI:24.86%~28.59%),与无中心型肥胖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2,P=0.0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相比正常腰围,中心型肥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较差(OR=0.87,95%CI:0.79~0.97);相比正常体质量,肥胖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状况较差(OR=0.73,95%CI:0.63~0.8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人群中存在血压控制不佳的问题,中心型肥胖或肥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的影响因素。
介万耿叶程珺霞王丽敏张梅张笑赵振平李纯黄正京吴静
关键词:体质量指数腰围血压控制老年人
2013年中国18岁及以上超重肥胖患者体重知晓情况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了解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超重肥胖患者体重知晓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慢性病重点人群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的30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査≥18岁居民共计179 570人,选取超重肥胖患者有效样本87 466人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基本信息、体重知晓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经复杂加权后计算样本体重知晓和准确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超重肥胖患者体重知晓率、准确知晓率、低估率和高估率分别为60. 8%、38.2%、15.6%和7.0%。体重知晓率和准确知晓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60岁组高于≥60岁组,城市高于农村(P<0.05),超重组体重准确知晓率高于肥胖组(P<0.05)。高年龄(60岁以上OR=0.78, 95%CI:0.69~0.87)、农村(OR=0. 78, 95%CI:0.66~0.91)、肥胖(OR=0. 85, 95%CI:0.78~0.92)是准确知晓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OR=1.82, 95%CI:1.55~2.13)、高年收入(2.4万元以上OR=1.47, 95%CI:1.26-1.70)是准确知晓的保护因素。结论应提高超重肥胖患者体重准确知晓率,尤其是女性、老年人及低教育水平和低社会经济地位人群。
夏云婷徐婷玲王丽敏刘少博申涛闫慧敏张梅黄正京赵振平李剑虹
关键词:超重肥胖体重知晓
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3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CI:1.29~1.65)和1.33倍(95%CI:1.18~1.50)。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关云琦张梅张笑赵振平黄正京李纯王璇王丽敏
关键词: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影响因素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