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燕华
- 作品数:25 被引量:48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霍英东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优中选优:定向选调生招录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影响
- 2024年
- 借用相对“完全竞争”理论而提出的“封闭竞争”概念,有助于为考察定向选调这一政府人才选拔制度提供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定向选调生制度由于对申请者的来源渠道和综合资质设置了特定条件,从而使定向选调生考录成为“封闭赛道竞争”。尽管设置一定门槛条件的规则导致参赛人数在总体上减少,但其间的竞争烈度并没有普遍降低,而是因受到岗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行政级别等因素的影响,呈现非均衡性的特征。作为“封闭赛道竞争”的定向选调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政府人才干部队伍,但也可能引发对教育公平的讨论。
- 邓燕华朱云品
- 社会组织下乡:既有研究及未来展望被引量:7
- 2021年
-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和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国家和地方政府正在积极引导城市社会组织下乡为农村社区提供服务。当前,下乡的社会组织多为社会工作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化方式,为乡村民政对象提供"雪中送炭"的公共服务。近期与社会组织下乡有关的文献在总体上类似于以往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探讨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但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既有的范式,对社会组织与社会其他群体之关系给予了初步的关注。这方面的努力有助于改善学界此前过于局限于政社关系研究的现状,进一步拓展"国家-社会"的分析框架。总之,社会组织下乡在理论与实践上仍处探索阶段,从研究的主题、视角和内容方面看均具有较大的研讨空间。学者将来可以强化社会组织下乡研究的系统性,增加城乡对比的视角,从而更丰富地呈现社会组织、社会其他群体和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刘世阳邓燕华
- “捆绑式政策执行”:失地社保与征地拆迁被引量:12
- 2020年
- 本文研究基层政府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开展的"捆绑式政策执行"这一实践,即通过捆绑执行土地征收和失地社保两方面的政策,实现对拆迁反对者的行政吸纳,从而推动征地拆迁的进程。本文认为,"捆绑式政策执行"在实践中能否实施,有赖于三个前提条件:(1)两类政策在执行上可以建立继时性关联,即一项政策(A)执行后,另一项相关政策(B)才会被启动执行;(2)在B政策(如失地社保)的支持者与A政策(如征地拆迁)的反对者之间建构起利益关联,使前者利益的实现要以后者放弃反对为前提;(3)建构的利益关联导致集体内部产生分化,使B政策的支持者与A政策的反对者之间形成张力,并驱使前者去约束后者的反对行为。通过"捆绑式政策执行",基层政府得以利用一项政策的吸引力推进另一较难执行之政策的进程。
- 邓燕华张莉
- 关键词:征地拆迁
- 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作逻辑:关系与信任的运用 洋村田野研究被引量:14
- 2006年
- 本文根据在洋村长期的田野研究获得的资料,用关系和信任的理论,从微观的视角来揭示地下“六合彩”在农村社会的运行逻辑:1.关系是地下“六合彩”蔓延的脉络;2.“自己人”和“外人”有着不同的交易规则;3.关系信任是地下“六合彩”交易的根本保障。最后,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1.地下“六合彩”是一种集体越轨的产物;2.工具情感关系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关系类型;3.目前农村社会中关系信任受到了削弱,而制度信任尚未建立。
- 邓燕华
- 关键词:信任
- 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与个体的互惠共生关系探讨——基于四川省宝村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4
- 2021年
-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以四川省宝村乡村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为个案,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形态。研究发现,集体与个体之间并非总是构成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互惠共生的。集体与个体的共生关系形态生成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分工协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集体起着基础性作用,承担社区发展的社会责任,负责村庄旅游空间的营造,而个体发挥主体性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运营,双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村庄的发展。本文认为,价值共享、利益联结、分层运营以及组织协调等机制,共同形塑了集体与个体之间互惠共生关系形态的形成。
- 卢祥波邓燕华
- 关键词:乡村旅游互惠共生
- 教育、阶层与社会冲突态度
- 社会冲突态度是个体对游行、示威等非制度性政治的看法。研究公众的社会冲突态度,有利于了解民众抗争与国家回应的社会环境。本文根据全国性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 Probit模型分析教育和阶层对个体社会冲突态度的影响。研究...
- 邓燕华黄健
- 关键词:社会稳定教育阶层
- 文献传递
- 教育、阶层与社会冲突态度
- 社会冲突态度是个体对游行、示威等非制度性政治的看法。研究公众的社会冲突态度,有利于了解民众抗争与国家回应的社会环境。本文根据全国性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 Probit模型分析教育和阶层对个体社会冲突态度的影响。研究...
- 邓燕华黄健
- 关键词:社会稳定教育阶层
- 文献传递
- 扶贫新机制:驻村帮扶工作队的组织、运作与功能被引量:76
- 2020年
- 关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既有研究多探讨外部环境如何塑造队员的驻村实践,而没有较好地分析工作队本身的组织特征及其影响。本文将驻村帮扶工作队界定为混合科层组织,认为其是有助于运动式治理向常规性治理过渡的组织基础。我们认为,混合科层组织的特性使驻村帮扶工作队能够更好地起到汇聚资源、采集信息和培训干部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如工作重点偏移、组织规则软化以及人际关系紧张。我们在结论处进一步认为,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是"具身的国家"(the embodied state),可以促进国家与社会间的"互见",使国家的在场变得更为能动。
- 邓燕华王颖异刘伟
- 关键词:运动式治理
- 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与农村集体行动被引量:33
- 2012年
- 本文以H镇为例,探讨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与农村集体行动的关系。作者认为,村庄合并扩大了村庄的规模,增强了社区的异质性,从而改变了村委会选举的逻辑,即候选人必须通过选举动员以争取不熟悉村民和陌生村民的支持。在有公共问题的合并大村中,集体行动宣传往往成为最重要的选举动员模式。候选人为了吸引选票,一般会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集体行动宣传,这在客观上使村委会选举成为集体行动的动员平台。在同等情况下,集体行动代表因其行动历史,更有可能赢得合并大村的选举。由集体行动代表和背负选举承诺的候选人组成的村委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动员结构。在H镇,当公共问题基本解决后,在大村选举中难以胜出的困难以及集体行动的影响共同催生了空巢村委会,即村委会没有通过选举产生的村干部。
- 邓燕华
- 关键词:村庄合并村委会选举集体行动
- 教育、阶层与社会冲突态度被引量:1
- 2016年
- 社会冲突态度是个体对游行、示威等非制度性政治的看法。研究公众的社会冲突态度,有利于了解民众抗争与国家回应的社会环境。本文根据全国性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 Probit模型分析教育和阶层对个体社会冲突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拥有高等教育经历的群体认为示威影响稳定的可能性较低,对示威的容忍度也更高;而受过中等教育者却更有可能认为示威会导致社会混乱;②社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冲突态度:具有中等社会地位的群体更有可能认为示威会影响稳定,而高社会阶层人士更不认为示威应被禁止。
- 邓燕华黄健
- 关键词:社会稳定教育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