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峰
- 作品数:20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数字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在乳腺隐匿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通过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定位乳腺隐匿性病灶,引导手术区段切除病灶,并根据病理冰冻结果,最终决定手术方式,并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期间临床不可触及的乳腺隐匿性病灶行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术的患者资料,共160例,162处病灶,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7-71岁,中位年龄47.0岁。根据术前乳腺钼靶片确定病灶穿刺点和路径,行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行乳腺肿块区段切除术后取得病理结果。结果一次定位准确率为96.9%(157/162)。病理结果共发现38处恶性病灶,占总病灶数百分比为23.5%,其中13处为导管内原位癌,25处为浸润性导管癌。其中仅有2处病灶瘤体直径〉3 cm,余36处病灶瘤体直径≤3 cm,属于早期乳腺癌,早期乳腺癌的比例高达94.7%。癌前病变异型导管增生16处,占总病灶数百分比为9.9%。发现良性病灶共108处,占总病灶数百分比66.7%。良性病变的患者年龄27-66岁,中位年龄47.0岁。恶性病变的患者年龄30-70岁,中位年龄48.5岁。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年龄30-56岁,中位年龄47.0岁。结论数字乳腺X线金属丝三维立体定位技术定位隐匿性乳腺病变,尤其是可疑恶性钙化灶,一次定位成功率高,操作并发症少,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 陈淑君戴罡陈杰吴伟邵峰
- 关键词:微钙化乳房X线摄影术导丝定位
- 宫颈癌围术期输血量与院内感染及复发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临床输血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重要支持方法之一。研究表明,肿瘤手术患者输全血时,其中的白细胞及血小板活性物质可促进创伤后败血症的进展[1]。恶性肿瘤患者有输血的特殊性,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应输去白细胞且进行C射线辐照的血液成分。本研究对手术并有输血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对其输血量、输血成分、感染率、免疫指标、复发率进行分析。
- 邵峰陈淑君
- 关键词:宫颈肿瘤输血复发
- 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及非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亚甲蓝示踪法术中检测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的SLN。每例患者随机取可扪及的SLN以及盆腔其他组淋巴结(非SLN)1枚,共268枚,对半切开,一半组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的表达,以判断有无微转移;另一半进行常规HE染色。结果有28例(93.3%)患者检出了SLN,共67枚。6例患者盆腔淋巴结病理证实转移,SLN检测的敏感度为66.7%,准确率为96.4%,假阴性率为16.7%。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结果显示,268枚淋巴结(含9枚病理证实转移淋巴结)中,有68枚病理无转移但有微转移,占病理无转移淋巴结的26.3%(68/259)。病理无转移的24例患者中,16例存在微转移,占病理无转移者的66.7%。16例存在微转移的患者中,有3例SLN无微转移,但非SLN有微转移,SLN诊断的假阴性率升至18.2%。盆腔淋巴结的微转移与宫颈癌的淋巴血管间隙受侵、间质浸润深度以及组织学分级均无关(均P〉0.05)。SLN微转移组的非SLN微转移率为100%,明显高于SLN无微转移组(27.3%,P〈0.01)。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是较为敏感的检测SLN微转移的方法,SLN微转移可作为SLN病理状态检测的有效补充以预测非SLN的转移;盆腔淋巴结的微转移与宫颈癌的病理高危因素及患者的预后无关。
- 楼寒梅朱滔邵峰羊正炎方铣华冯建国
- 关键词:宫颈肿瘤细胞角蛋白19淋巴结微转移
- 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多模态影像组学研究
- 目的 联合数字乳腺X 线摄影与磁共振动态增强MRI 的影像,使用多模态影像组学鉴别经乳腺X 线摄影检查诊断为BI-RADS 3~5 级单纯微钙化型乳腺隐匿性病灶的良恶性。方法 本研究为经浙江省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回顾...
- 陈淑君邵国良邵峰
-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X线摄影动态增强MRI乳腺隐匿性病灶
- 一种妇科肿瘤临床治疗导管固定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妇科肿瘤临床治疗导管固定架,包括底板,底板顶部的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套筒。本实用新型移动块带动移动杆向左移动,对第二弹簧进行挤压,使第二弹簧受力,与此同时,移动杆带动连接块向左移动,连接块带动第一夹板向左...
- 王祎晨陈鲁田淑佳邵峰方静许建英柯海姑
- CT和MRI在宫颈癌诊断与分期中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MRI及CT对宫颈癌术前诊断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118例宫颈癌病例术前分别行MRI及CT检查,对比分析两组观察肿瘤位置、间质浸润、阴道或穹隆侵犯、宫体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宫旁侵犯与手术病理,计算检出率、特异度。[结果]ⅠA期病例中,MRI及CT对病灶及其间质浸润均无法检出,ⅠB期及ⅡA期病例中,MRI组判断宫颈癌间质浸润的检出率为98.2%,CT组为84.3%(P<0.05);MRI组判断阴道或穹隆侵犯的检出率为85.7%,CT组为8.3%(P<0.01);MRI组判断宫体侵犯的检出率为75.0%,CT组为22.2%(P<0.01);MRI组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为27.3%,CT组为14.3%(P>0.05);MRI组及CT组判断宫旁侵犯的检出率均为100%。[结论]MRI在判断肿瘤位置、间质浸润、阴道或穹隆侵犯、宫体侵犯均优于CT;判断淋巴结转移及宫旁侵犯与CT相比无明显优势。相对于CT,ⅠB期及ⅡA期宫颈癌病例术前行MRI检查具有更大的价值。
- 陈淑君邵国良邵峰
- 关键词:宫颈肿瘤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年轻化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探讨35岁及以下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及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共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妇瘤科1990年1月至2007年7月底9 519例新发宫颈癌患者病例,分析1990年起每两年35岁及以下宫颈癌患者占宫颈癌总人数的构成比的变化趋势;利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定性检测了其中91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官颈涂片中21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情况。SPSS 12.0软件,X^2检验统计分析35岁及以下宫颈浸润癌患者(年轻组)和35岁以上宫颈浸润癌患者(对照组)HPV感染率及其分布的差异。结果35岁及以下宫颈浸润癌新发病例每两年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91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HPV总感染率为75.38%(686/910),年轻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05% (96/117)和74.40%(590/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中HPV高危型、中国人常见亚型和低危型感染率分别是73.96%、3.41%和1.65%。HPV感染常见亚型无论在宫颈浸润癌的年轻组还是对照组均为HPV16亚型,其感染率分别为58.97%(69/117)和46.03%(365/793),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他各亚型的阳性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D5)。结论年轻宫颈癌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高危型HPV感染和宫颈浸润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年轻组宫颈癌患者的HPV总感染率并不高于对照组,但HPV 16亚型感染率在年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HPV 16亚型感染可能是宫颈浸润癌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 刘兰芳苏丹陈鲁陈雅卿羊正炎冯建国邵峰孙海燕
-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宫颈癌年轻妇女
- 肿瘤患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CT多平面重组技术价值评估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诊断肿瘤患者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中的价值,以期早期诊断,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95例肿瘤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CT薄层扫描,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技术作各个方向的图像重建,观察在影像学上的形态表现,同时和横断位上进行比较。结果在经CT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的各层面和常规横断位进行比较,横断位显示支气管征13例占13.68%、深分叶征43例占45.26%、胸膜凹陷征57例占60.00%、磨玻璃5例占5.26%、大片实变15例占15.79%、片状阴影18例占18.95%、空气半月征5例占5.26%,CT多平面重组技术处理后结果支气管征38例占40.00%、深分叶征56例占58.95%、胸膜凹陷征46例占48.42%、磨玻璃38例占40.00%、大片实变37例占38.95%、片状阴影39例占41.05%、空气半月征49例占51.58%,各项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短毛刺征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多平面重组技术能早期诊断出肿瘤化疗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有助于临床诊治。
- 陈淑君邵峰邵国良
- 关键词:肿瘤化疗真菌感染
-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估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探讨二者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6月于浙江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80例,均为女性,年龄为28~60岁,平均(42.5±6.9)岁。所有患者均在实施新辅助化疗之前先进行活检获取病理资料,然后实施新辅助化疗,并在化疗之后完成手术。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于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对比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疗效评价和术后病理结果 的一致性。结果 根据Miller and Payne病理反应分级标准,治疗无效患者24例,有效患者56例,治疗有效率为70.0%,其中7例完全缓解;术前体检的疗效缓解率为65.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疗效缓解率为50.0%,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的疗效缓解率为52.6%;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其中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动态成像与术后病理结果 的Kappa值为0.953,一致性良好;体检、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术后病理结果 的Kappa值为0.416和0.482,一致性一般。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技术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评估价值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陈淑君时开元邵峰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 数字乳腺X线成像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 2015年
- 乳腺成像技术在近年中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进步。本文回顾了文献去评价一些成熟和已确立下来的技术的新发展。比如乳腺钼靶摄影,它为诊断和实际运用方面都带来了好处;也包括了一些衍生技术的应用,比如断层摄影和对比剂增强钼靶摄影,并再思考这些更新的技术如何适用于临床实践,包括在大规模的人群筛查和在特定患者组中如何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也包括它们有可能存在的制约性。
- 陈淑君邵峰龙丹
- 关键词:乳腺癌断层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