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川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厅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远红外干燥
  • 2篇陶瓷
  • 2篇陶瓷坯
  • 2篇陶瓷坯体
  • 2篇坯体
  • 2篇羟基磷灰石
  • 2篇微波干燥
  • 2篇
  • 2篇瓷坯
  • 1篇形貌
  • 1篇英文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制备工艺参数
  • 1篇色料
  • 1篇铁掺杂
  • 1篇凝胶法
  • 1篇黄色
  • 1篇非水解溶胶-...
  • 1篇刚玉
  • 1篇掺杂

机构

  • 5篇景德镇陶瓷学...

作者

  • 5篇邵川
  • 4篇朱庆霞
  • 3篇江伟辉
  • 2篇程思
  • 2篇梁华银
  • 2篇王洪达
  • 1篇陈婷
  • 1篇刘健敏

传媒

  • 2篇中国陶瓷
  • 1篇陶瓷学报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第七届亚洲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3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陶瓷坯体不同干燥方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分别采用普通热风、远红外和微波干燥方式对陶瓷坯体的干燥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干燥速度、坯体内外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空气干燥主要靠水分浓度差实现,内外温差较大;远红外线干燥的坯体内外温度均匀,恒速阶段的干燥速度是热风干燥恒速阶段速度的1.2倍;微波干燥主要靠温度差实现水分扩散,最大干燥速度可达4.26%/min(干基),约为热风干燥速度的12倍。将含水量为22wt%的陶瓷坯体干燥至恒重,普通电热干燥的运行成本最高,约为远红外干燥的1.5倍和微波干燥的4.2倍。分析了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在陶瓷工业应用的可行性,指出了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朱庆霞梁华银邵川程思
关键词:陶瓷坯体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
制备工艺参数对氟羟基磷灰石氟替代量和形貌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氟羟基磷灰石(FHA)。研究了合成温度、初始氟离子浓度和pH值对氟替代量和形貌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了FHA的形貌,用氟选择电极法测定了FHA中的氟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合成温度或原料中氟浓度的升高,FHA晶粒尺寸和长径比增加;随着pH值的提高,长径比减小。合成FHA中氟含量随初始氟离子浓度和合成温度的增加而非线性增加,考虑到OH^-和F^-对羟基空位的竞争,高pH值不利于氟替代。
朱庆霞江伟辉邵川王洪达
关键词:形貌制备工艺参数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刚玉型黄色色料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以无水氯化铝为原料、铁粉为铁源、低碳醇为溶剂兼氧供体,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NHSG)法制备铁掺杂刚玉型黄色色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CIE色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铁粉用量与溶剂种类对色料黄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NHSG法制备未掺杂α-Al2O3的晶型转变温度为1050℃;铁掺杂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刚玉型黄色色料的制备;乙醇较异丙醇和正丁醇更适合作为溶剂;当铁与氯化铝摩尔比为0.05,以乙醇为溶剂可获得黄度值b*为26.73的铁掺杂刚玉型黄色色料。
邵川江伟辉陈婷刘健敏周童庆
关键词:非水解溶胶-凝胶法铁掺杂
陶瓷坯体不同干燥方式的对比研究
分别采用普通热风、远红外和微波干燥方式对陶瓷坯体的干燥过程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干燥速度、坯体内外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空气干燥主要靠水分浓度差实现,内外温差较大;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坯体内外温度均匀,恒速阶段的...
朱庆霞梁华银邵川程思
关键词:陶瓷坯体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
沉淀法制备氟羟基磷灰石的影响因素(英文)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氟羟基磷灰石(FHA),研究了合成温度、初始氟离子浓度和pH值对氟替代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表征了FHA粉体的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变化,用透射电镜观察了FHA的形貌.结果表明:氟替代会导致晶格参数和键能的变化,随着合成温度或原料中氟浓度的升高,FHA晶粒尺寸和长径比增大;相组成主要受pH值控制,考虑到OH–和F–对羟基空位的竞争,高pH值不利于氟替代.
朱庆霞江伟辉王洪达邵川
关键词:沉淀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