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邵淑霞

作品数:15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角倍
  • 10篇倍蚜
  • 9篇角倍蚜
  • 3篇盐肤木
  • 3篇植物
  • 3篇寄主
  • 3篇寄主植物
  • 3篇虫瘿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动态
  • 2篇基因
  • 2篇超微
  • 2篇超微结构
  • 1篇代谢
  • 1篇单宁酸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鉴定
  • 1篇肚倍
  • 1篇肚倍蚜
  • 1篇形态发育

机构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南京林业大学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和草...

作者

  • 15篇邵淑霞
  • 12篇杨子祥
  • 8篇陈晓鸣
  • 3篇陈航
  • 3篇陈航
  • 3篇吴海霞
  • 2篇王超
  • 2篇王超
  • 1篇李杨
  • 1篇刘娟
  • 1篇刘娟
  • 1篇阮桢媛
  • 1篇崔凯
  • 1篇王海英
  • 1篇吕翔
  • 1篇何钊
  • 1篇陈晓鸣
  • 1篇陆沁

传媒

  • 4篇昆虫学报
  • 4篇林业科学研究
  • 2篇环境昆虫学报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虫瘿—昆虫与植物互作的奇特产物被引量:16
2012年
虫瘿是昆虫刺激产生的植物不正常组织。造瘿昆虫几乎能在高等植物的所有类群中产生形态各异的虫瘿,甚至能在同一种植物上形成多种形态不一的虫瘿。虫瘿形成的机制仍不清楚,普遍认为是昆虫控制了虫瘿的形成,但植物细胞也参与了虫瘿形成的调控。为了探索这一神秘的领域,科学家们已经对昆虫的刺激物以及植物的反应作了大量的研究,未来工作的难点将是如何把二者联系起来。
邵淑霞阮桢媛杨子祥陈晓鸣
关键词:虫瘿寄主植物
角倍蚜瘿内世代种群动态及寄主植物对蚜虫刺激的光合和脱落酸响应
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Rhus chinensis Mill复叶叶翅上而形成的一种虫瘿,是角倍蚜与盐肤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然而目...
邵淑霞
关键词:角倍盐肤木脱落酸
文献传递
角倍中一种炭疽菌病害初报
2012年
报道了从角倍中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描述了危害状况,并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分类上隶属于半知菌门(Deuteromycotina)、腔孢纲(Coelomycetes)、黑盘孢目(Melanconiales)、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邵淑霞杨子祥陈晓鸣
关键词:五倍子角倍炭疽菌胶孢炭疽菌
虫瘿组织中肚倍蚜唾液蛋白的提取和鉴定
2020年
[目的]唾液是蚜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是诱导植物形成虫瘿的关键因子,对瘿蚜唾液成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虫瘿形成机理,还可为刺吸式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依据。由于蚜虫唾液的提取和浓缩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仅对少数种类进行过研究。[方法]以五倍子蚜的重要种类肚倍蚜指名亚种在青麸杨上形成的虫瘿为材料,根据虫瘿组织的结构特点,建立了从虫瘿组织中提取、浓缩、液质联用分析鉴定唾液蛋白的方法。[结果]应用超滤膜浓缩法和冷冻干燥法处理样品,经LC-MS/MS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法浓缩样品的质谱图上有蛋白质峰,成功鉴定出肚倍蚜注入虫瘿组织中的部分唾液蛋白,分子量介于30.9~157.6 kDa,匹配的肽段数为1~4条,编码氨基酸长度为277~1421。以豌豆蚜蛋白数据库为参考鉴定出5种蛋白(ACYPI 002474、ACYPI 006969、ACYPI 006711、ACYPI 007671、ACYPI 003311),分别为松脂蛋白、肌动蛋白、延伸因子蛋白、组蛋白和黏合连接蛋白。以拟南芥蛋白数据库为参考鉴定出7种蛋白(Q9FJY0、Q56Y48、P19366、P21238、Q9FFR3、Q9LTX9、O03042),分别为跨膜蛋白、ATP合成蛋白、伴侣蛋白、热激蛋白和磷酸羧化酶蛋白等。[结论]本研究应用LC-MS/MS方法从虫瘿组织中鉴定出12种蛋白,其中编号为ACYPI 006711的为延伸因子蛋白,在角倍蚜的唾液和唾液腺中被鉴定到;编号为ACYPI006969的为Actin蛋白,在角倍蚜唾液腺中也被鉴定到。由此可以判断,从肚倍蚜虫瘿组织中鉴定的蛋白有很大的可能来自于肚倍蚜唾液,这也为进一步研究虫瘿内唾液蛋白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杨瑛魏洪媛邵淑霞陈晓鸣杨子祥
关键词:肚倍蚜唾液蛋白蛋白鉴定质谱分析
角倍蚜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
2023年
【目的】通过对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和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进行鉴定和表达谱分析,为研究OBPs和CSPs在角倍蚜嗅觉感知中的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角倍蚜基因组和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和筛选角倍蚜OBPs和CSPs的基因序列;利用邻接法对角倍蚜与其他半翅目昆虫OBPs和CSPs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根据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干雌、干母、春迁蚜、秋迁蚜、越冬若蚜、雌性蚜和雄性蚜)转录组数据中的TPM(tags per million)值进行表达丰度分析,结合qRT-PCR方法检测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角倍蚜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出12个OBP基因(SchiOBP2-10,SchiOBP13-15)和9个CSP基因(SchiCSP1-2,SchiCSP4-10);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角倍蚜OBPs和CSPs与其他蚜虫OBPs和CSPs聚在一起形成多个同源亚群,具有可信的同源进化关系。不同发育阶段转录组表达丰度和qRT-PCR检测的时空表达谱表明,SchiOBP3/6和SchiCSP1/4/6/9/10在干母中高表达,SchiOBP4/10/14和SchiCSP2/5/7在雄性蚜中高表达,SchiOBP2在干母和雄性蚜中均高表达,SchiOBP7和SchiCSP8在春迁蚜中高表达,SchiOBP8/13/15在秋迁蚜中高表达,SchiOBP9在越冬若蚜中高表达,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角倍蚜寻找寄主植物和搜寻配偶的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鉴定和明确了角倍蚜OBP和CSP基因及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角倍蚜嗅觉相关蛋白的功能及瘿蚜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机制提供了依据。
丰国蕊魏洪媛许鑫邵淑霞杨子祥
关键词:角倍蚜气味结合蛋白化学感受蛋白系统发育表达谱
角倍蚜及其寄主植物盐肤木游离氨基酸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明确角倍蚜、角倍与寄主盐肤木协同生长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变化的营养关系。[方法]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Biochrom30+检测角倍发育初、中、后期的角倍蚜、角倍、有倍叶、无倍叶及无角倍盐肤木叶片(CK)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不同时期各试样游离氨基酸总量(FAA)、昆虫必需氨基酸总量(EAA)、昆虫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检出物质总量比值(EAA/TAA)及几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试样均检出32种游离氨基酸(包括17种蛋白氨基酸和15种非蛋白氨基酸),2种其他组分(不含氨),其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角倍蚜(5.569)>角倍(2.122)>有倍叶(0.560)>无倍叶(0.537)>CK(-0.114)。从角倍生长初期至后期,角倍蚜体内必需氨基酸总量呈递增变化,而其他材料EAA/TAA变化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K(1.73%)>有倍叶(0.52%)=无倍叶(0.52%)>角倍(0.43%)>角倍蚜(0.02%),但角倍蚜EAA/TAA稳定为(27.91±0.01)%,角倍蚜对寄主盐肤木叶片EAA/TAA的变化幅度有显著减缓影响。在角倍生长发育期间,角倍蚜体内精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增加2.93倍;而寄主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含量发生变化,增幅大小为角倍(0.028)>有倍叶(0.003)>无倍叶(-0.001)>CK(-0.018)。[结论]角倍蚜取食盐肤木不会改变寄主盐肤木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组分,但可使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在角倍生长过程中,盐肤木植株游离氨基酸总量与角倍蚜个体数量和角倍体积的增加趋势基本一致,反映了角倍蚜取食与盐肤木防御之间的平衡。
王超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邵淑霞
关键词:角倍蚜角倍盐肤木游离氨基酸
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Bell)(Hemiptera:Pemphigidae)各蚜型触角感器的比较分析
2020年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角倍蚜各蚜型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类型、分布和数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角倍蚜的触角上着生4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原生感觉圈、感觉突及次生感觉圈,它们在各蚜型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各不相同。其中,毛形感器有TypeⅠ和TypeⅡ两种类型,各蚜型触角上均有分布;原生感觉圈主要分布于干母、无翅干雌、第3代有翅干雌若蚜以及性蚜的触角上,有两种类型:PrⅠ和PrⅡ,分别位于触角的末节和倒数第2节,其中,第3代有翅干雌若蚜的触角上仅存在PrⅠ,无PrⅡ;感觉突仅出现于第3代有翅干雌若蚜触角的第3~5节;次生感觉圈仅存在于有翅型春迁蚜和秋迁蚜触角的第3~5节,其面积约占触角鞭节面积的2/3。因此,推测各蚜型触角感器的差异可能与蚜虫的生境(瘿内或瘿外)、行为(如取食、交配)以及翅的有无(如寄主选择、迁飞等)有关。
邵淑霞杨子祥陈航王超吴海霞姜波陈晓鸣
关键词:触角感器超微结构角倍蚜
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的排泄和糖分组成
2022年
【目的】角倍是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在第一寄主植物盐肤木Rhus chinensis叶片上取食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型虫瘿,瘿内蚜虫排泄物(蜜露)的清洁对于维持角倍蚜种群的生存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究角倍蚜瘿内世代的蜜露排泄及糖分组成情况。【方法】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连续观察角倍蚜瘿内干雌的蜜露排泄情况;用含有不同浓度蔗糖或淀粉的培养基饲喂瘿内干雌,统计泌露率,分析蔗糖和淀粉对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排泄的影响;利用液相色谱检测和分析蜜露的糖分组成和含量。【结果】角倍蚜瘿内,很少能观察到无翅干雌排泄蜜露,35.40%±2.41%的有翅干雌可被观察到排泄蜜露。但在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均可排泄蜜露,泌露率分别为23.89%±5.58%和173.96%±28.61%;在含有不同蔗糖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和有翅干雌泌露率均随蔗糖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含有不同淀粉浓度的琼脂糖培养基上,无翅干雌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由0增加至2%时,有翅干雌泌露率由173.96%±28.61%增加至236.81%±55.67%,随后泌露率随淀粉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淀粉浓度达到10%时,有翅干雌泌露率降为55.92%±7.22%。角倍蚜瘿内干雌排泄的蜜露共检测出7种糖分,其中: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较高,分别为51.07%和31.68%;蔗糖的含量较低,仅为1.59%;另有4种未知组分占15.66%。【结论】角倍蚜瘿内干雌蜜露的主要成分为果糖和葡萄糖;食物中蔗糖和淀粉的含量对其蜜露的排泄有明显影响。
邵淑霞杨子祥何钊陈航陆沁许鑫魏洪媛陈晓鸣
关键词:角倍蚜虫瘿蜜露
角倍蚜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规律
2013年
为了深入研究角倍蚜性母的羽化和生殖规律,以期为角倍人工培育技术的改进和产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直径为15 cm 的培养皿保湿培养载有角倍越冬若蚜的藓盘,并用直径5 cm 的培养皿单头培养春迁蚜,连续观察并记录了角倍蚜性母的羽化、迁飞和生殖过程。结果表明:角倍蚜性母全天均可羽化迁飞, 19 : 00的羽化量最大,为羽化总数的 42.96 % ;在18 – 22℃条件下,迁飞过程持续6天,其中前3天的迁飞量最多,为总迁飞量的73.05 % ;角倍蚜性母羽化后2 h开始产性蚜,其中24 h内产性蚜最多,为性蚜总数的84.61 % ;角倍蚜性母一生可产性蚜1 - 4次,其中56.67 % 的春迁蚜一生产性蚜2次,角倍蚜性母的产若蚜次数与产若蚜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60.00 % 的角倍蚜性母可产雌、雄两种性别的性蚜,36.67 % 的角倍蚜性母一生只产雄性蚜,仅有3.33 % 的角倍蚜性母一生只能产雌性蚜;雄性蚜的产出时间平均比雌性蚜早2 h。
邵淑霞杨子祥陈晓鸣
关键词:角倍蚜羽化生殖
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2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205.25±10.75和593.15±7.66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许鑫魏洪媛丰国蕊邵淑霞杨子祥
关键词:角倍蚜行为习性种群动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