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歌
- 作品数:77 被引量:37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 用基因融合技术进行杀蚊幼毒蛋白基因的研究 Ⅰ.球形芽孢杆菌毒蛋白基因42的克隆被引量:2
- 1999年
- 为了提高球形芽孢杆菌对中华按蚊的毒效,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成功扩增了B.s.中有毒效作用的基因片段,通过T4DNA聚合酶的修饰,使目的基因片段得以成功克隆。借助光敏生物素核酸标记探针,原位杂交筛选出目的基因阳性克隆。
- 刘相萍闫歌徐旭东孔任秋
- 关键词:球形芽孢杆菌PCR基因融合灭蚊
- 生物素标记贾第虫全基因组DNA探针的制备及其特异性敏感性测定被引量:6
- 1994年
- 用生物素标记的贾第虫全基因组DNA探针,在斑点杂交试验中显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它可检出10ng贾第虫DNA,10 ̄3个贾第虫滋养体或包囊,且不与阴道毛滴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弓形虫和BABL/c小鼠肝细胞DNA,以及贾第虫患者粪便上清液发生交叉反应。本探针可用于贾第虫病病原体检测和虫株鉴定研究。
- 卢思奇闫歌王凤芸单爱琳
- 关键词:贾第虫基因组探针寄生虫
- 2023年山东省媒介蚊虫种群及按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山东省媒介蚊虫的种群构成和中华按蚊密度,持续巩固山东省消除疟疾成果,为蚊虫的有效防治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于2023年6~10月在山东省11个地市的监测点采用全通宵诱蚊灯法开展媒介蚊虫种群构成及分布监测;16个地市的监测点采用双帐人饵诱捕法开展中华按蚊密度监测。结果全通宵诱蚊灯法共捕获蚊虫15166只。其中淡色库蚊8913只,白纹伊蚊1329只,中华按蚊480只,其他蚊种4444只。不同监测地区、监测环境以及监测时间的蚊种构成比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217.189、5901.843、4001.594,均P<0.01)。通过人饵帐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78只,其中济宁捕获的中华按蚊最多,平均密度最高,共189只,平均密度为2.1只/(人·h);8月下旬中华按蚊密度达到峰值,为0.68只/(人·h)。结论淡色库蚊是山东省的优势蚊种,7~8月是中华按蚊活动的高峰期,应继续加强蚊媒监测,并适时开展防蚊、灭蚊工作。
- 吕文祥闫燕卜灿灿李曰进王龙江许艳孔祥礼张本光闫歌王用斌
- 关键词:种群构成中华按蚊监测分析
- 2023年山东省人体肠道蠕虫感染监测分析
- 2024年
- 分析山东省人体肠道蠕虫感染情况,为寄生虫防治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调查,选取济南、青岛、潍坊、济宁、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9个地级市共14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以地理方位划分东、南、西、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选取1个街道的1个行政村开展监测,每个调查村选择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至少200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查肠道蠕虫虫卵,每个调查村3~9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感染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共调查14 507人,检出人体肠道蠕虫感染者45人,总感染率为0.31%(45/14 507),其中蛔虫、鞭虫、华支睾吸虫等3种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分别为0.01%(2/14 507)、0.30%(43/14 507)、0.01%(2/14 507),蛲虫的感染率为0.82%(15/1 832)。临沂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4.16%(42/1 010);其次为济宁,感染率为0.10%(1/1 014);青岛和潍坊的感染率均为0.05%(1/2 050,1/2 115);4个市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906,P<0.01)。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蛲虫感染率分别为0.96%(2/208)、3.00%(3/100)、1.57%(6/382)、2.78%(4/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6,P>0.05)。男性和女性的肠道蠕虫感染率分别为0.28%(19/6 805)、0.36%(28/7 702);19~40岁组人群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0.40%(12/2 988)(χ^(2)=2.837,P>0.05);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均为0.41%(18/4 427,16/3 933)。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蠕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96、2.837、5.251,P>0.05)。职业为学生的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最高,为0.56%(11/1 970),不同职业人群肠道蠕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47,P<0.01)。山东省人体肠道蠕虫的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传播风险,需继续开展监�
- 吕文祥卜灿灿李曰进王龙江王用斌孔祥礼张本光闫歌许艳
- 关键词:肠道蠕虫
- 微板法检测蚊虫体内非特异性酯酶活性研究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蚊虫抗药性敏感测试方法,方法 采用微板法,对室内常规饲养的敏感品系和室内选育的DDVP、抗残杀威品系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敏感品系蚊虫OD值≥0.9的占17.16%(35/204条);<0.9的占82.84%(169/204条);抗DDVP品系OD值≥0.9的占83.33%(200/240条);<0.9的占16.67%(40/240条);抗残杀威品系≥0.9的占74.89%(176/235条),<0.9的占25.11%(59/235条)。结论 敏感品系与抗性品系淡色库蚊的平均OD值存在较大差异。
- 赵玉强李士根李文甄天民闫歌王新国孙传红王怀位刘凤梅
- 关键词:微板法蚊虫非特异性酯酶
- C35基因诱饵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活性检测
- 2011年
- 目的C35是一种新型的乳腺癌肿瘤标志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存在普遍性高表达,可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标志分子。为了进一步揭示C35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对癌细胞的调控和信号转导机制,本研究拟构建C35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诱饵表达载体,并进行自激活活性和诱饵蛋白毒性检测。方法采用RT-PCR自乳腺癌T47D细胞中克隆C35表达序列,合成3种C35基因片段,连接入诱饵表达载体pGBKT7,采用选择性培养皿和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分析检测重组质粒的自激活活性和细胞毒性。结果3种诱饵表达载体经鉴定全部克隆成功,其中C35全长基因的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两种截短体C35 1-153和C35 154-348不具有自激活活性和细胞毒性,无需3-AT抑制。结论C35全长基因的诱饵表达载体可能具有抑制酵母细胞自身蛋白表达系统的作用,两种截短体重组载体可应用于乳腺癌T47D cDNA文库双杂交筛选。
- 尹昆肖婷刘俏俏赵桂华朱嵩闫歌
- 关键词:乳腺癌酵母双杂交
- pcDNA3-HBsAg-p30-ROP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构建pcDNA3-HBsAg-p30-ROP2多基因重组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根据重组体pcDNA3-p30-ROP2酶切位点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基因序列等因素设计合成引物,扩增HBsAg目的基因片段,再应用酶切、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HBsAg目的基因克隆至pcDNA3-p30-ROP2表达载体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初筛,再采用酶切、测序等技术对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cDNA3-HBsAg-p30-ROP2进行鉴定。结果 PCR扩增出HBsAg基因片段,构建了pcDNA3-HBsAg-p30-ROP2多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R与酶切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大小均与理论值相符;测序结果显示该重组表达载体包含了p30-ROP2和HBsAg目的基因的完整序列。结论成功构建了多基因重组表达载体pcDNA3-HBsAg-p30-ROP2,为进一步研究多基因核酸疫苗奠定了基础。
- 魏庆宽王英婷闫运琴肖婷李瑾徐超刘功振刘娟美仲维霞尹昆付斌闫歌黄炳成
- 关键词:乙肝表面抗原
- siRNA腺病毒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为改进质粒siRNA载体的不足,建立siRNA的病毒性载体系统,并探讨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已建立的Survivin质粒siRNA,构建Survivin的腺病毒siRNA载体系统,筛选重组病毒并感染肝癌细胞HepG2细胞,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Survivin基因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肿瘤细胞凋亡。结果成功构建Survivin基因的腺病毒siRNA载体及重组腺病毒,感染肝癌细胞明显抑制Survivin蛋白表达,抑制率66.32%;降低Survivin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达72.04%;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结论腺病毒siRNA载体系统可作为抑制目的基因,进而研究其功能和作用的技术平台,并为其他基因的相关研究打下基础;抑制Survivin基因表达可诱导肿瘤细胞HepG2的凋亡,为今后腺病毒siRNA载体应用于肿瘤动物实验和肿瘤基因治疗提供实验资料。
- 段瑞红闫歌公茂庆王怀位孙传红蒲丹唐霓黄爱龙
- 关键词:SURVIVIN肝癌凋亡
- 弓形虫棒状体蛋白及其核酸疫苗研究现状被引量:7
- 2018年
- 弓形虫病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效治疗药物和防治措施,研制安全便捷、保护力强的核酸疫苗是弓形虫病防治的有效策略。棒状体蛋白(Rhoptry protein,ROPs)是弓形虫在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蛋白,其在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纳虫空泡(Parsitophorous vacuole,PV)形成及胞内弓形虫的增殖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具潜力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之一。本文就ROPs家族重要成员特性、表达载体选择及其核酸疫苗在动物实验中的免疫原性,以及免疫保护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 马荣孙慧闫歌闫歌
- 关键词:刚地弓形虫核酸疫苗免疫保护
- 用基因融合技术进行杀蚊幼毒蛋白基因的研究Ⅱ.蚊幼虫肠壁细胞膜抗体基因的克隆被引量:1
- 1999年
- 为了提高 B.s.对蚊幼虫肠壁细胞膜的识别与结合力从而提高其杀蚊活性,本实验解剖了万余只中华按蚊幼虫肠道,制备了按蚊幼虫肠壁膜泡抗原及其鼠抗血清。抗原蛋白组分分析表明膜泡的纯度较高,而抗血清实验则显示出抗体组分与肠壁的结合作用。利用 P C R 技术成功扩增了小鼠抗体重链区基因,借助 T4 D N A 聚合酶的修饰,使抗体基因得以成功克隆,为研制抗体基因与毒蛋白基因融合编码的“生物导弹”打下了基础。
- 刘相萍闫歌徐旭东孔任秋
- 关键词:中华按蚊抗体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