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云波

作品数:5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瘀
  • 3篇血瘀证
  • 3篇瘀证
  • 2篇血液
  • 2篇血液流变
  • 2篇血液流变性
  • 2篇生理学
  • 2篇免疫
  • 2篇病理生理
  • 2篇病理生理学
  • 1篇蛋白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液流变学
  • 1篇血液学
  • 1篇血瘀证动物模...
  • 1篇证动物模型
  • 1篇肾上腺
  • 1篇肾上腺素
  • 1篇牛血清白蛋白

机构

  • 5篇广州中医学院

作者

  • 5篇陈云波
  • 5篇赖世隆
  • 4篇王奇
  • 3篇梁伟雄
  • 3篇温泽淮
  • 2篇谢红

传媒

  • 4篇广州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血瘀证临界状态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及血浆TXB_2、6-keto-PGF_(1α)改变的观察被引量:1
1991年
本文提出“证候临界状态”的概念。证候临界状态是对于证候模糊性的一种描述,证候的模糊性与证候的典型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对“血瘀证临界状态”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甲皱微循环及血浆TXB_2、6-keto-PGF_(1α)的观察并与血瘀证忠者和健康人群比较,提示血瘀证的发生、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典型的血瘀证与其临界状态是血瘀证发生过程中具有联系的两个不同阶段。研究结果支持了“证候临界状态”的论述。
赖世隆谭芬来温泽淮梁伟雄谢红秦莉莉陈云波王奇
关键词:TXB2血瘀血液流变性
386名健康中、老年人血液流变性调查被引量:31
1990年
本文报告了386名健康中老年人血液流变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各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血液流变性各指标的差异,除ηP外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ESR,ESR→K男、女组均呈增龄性加快。不论高切速率或低切速率全血比粘度均与LgHCT呈高度线性相关(r分别为0.994,0.992)。本研究对健康人群进行了较严格的筛检,注意了测试技术及数据质量的控制,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准确性,使研完结果能较客观地反映中老年人血液流变性的变化。
赖世隆梁伟雄谭芬来陈云波王奇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老年人
血瘀证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改变的初步探讨被引量:8
1992年
本文介绍应用RBC-C_3b受体花环试验和RBC-IC花环试验的方法,对20例血瘀证患者20例非血瘀证患者和17名健康人进行检测结果为血瘀证组、非血瘀证组及健康人RBC-C_3b受体花环率(%)分别为20.90±4.02、12.88±3.29和16.74±4.13(P<0.01);三组的RBC-IC花环率(%%)分别为8.28±3.68、7.73±2.48和7.41±2.43(P<0.05)。同病种的血瘀证,与非血瘀证患者之间RBC-C_3b受体花环率有显著差别(P<0.01)。在健康人中RBC-C_3b受体花环率与RBC-IC花环率呈正相关(r=0.695,P<0.01)。说明血瘀证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也提示了疾病证候存在的客观性。
温泽淮赖世隆陈云波
关键词:血瘀证红细胞免疫
现代血液学方法在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993年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现代血液学方法在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指出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医临床的基础上,运用血液学方法中有关血凝-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基本理论及检测手段,深入探索血瘀证的实质和活血化瘀作用机理,将有助于加强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指标之间的密切联系。
陈云波王奇赖世隆
关键词:血瘀病理生理学活血祛瘀血液学
去甲肾上腺素、牛血清白蛋白诱发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1
1993年
分别用去甲肾上腺素(NE)、牛血清白蛋白(BSA)、NE+BSA诱发免血瘀证模型,结果三组造型后所检测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尤以NE+BSA组改变最为明显。其中,NE+BS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高切率全血粘度、低切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以及血浆TXB_2含量、红细胞IC花环率均明显升高;血小板1min聚集率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均明显增加;血浆6—Keto—PGF_(1α)含量、红细胞C_(3h)受体花环率均明显降低;肠系膜微循环血流流速减慢,以粒流、粒缓流为主。以上各改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提示NE与BSA合用可使造型兔产生高浓、高粘、高聚、高凝的血瘀证病理状态,与血瘀证的临床改变相似,也与血瘀证的中医病理机制相符,故可认为此血瘀证模型为一较稳定、理想的慢性血瘀证模型,可用于血瘀证实质的探讨及活血化瘀方药作用机理的研究。
赖世隆王奇梁伟雄谭芬来温泽淮陈云波谢红秦莉莉
关键词:血瘀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去甲肾上腺素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