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明祥

作品数:9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胃癌
  • 5篇胃癌转移
  • 5篇癌转移
  • 4篇小鼠
  • 4篇硫酸肝素
  • 4篇N-去硫酸肝...
  • 4篇SCID小鼠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生成
  • 3篇肿瘤
  • 2篇单抗
  • 2篇脂肪
  • 2篇脂肪性
  • 2篇肿瘤转移
  • 2篇胃肿瘤
  • 2篇细胞
  • 2篇酒精
  • 2篇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
  • 2篇非酒精性脂肪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陈明祥
  • 9篇陈金联
  • 8篇陆金来
  • 8篇陈尼维
  • 8篇朱金水
  • 8篇陈维雄
  • 6篇洪静
  • 4篇耿建国
  • 3篇陆允敏
  • 2篇陈国强
  • 2篇陈国强
  • 1篇吴云林
  • 1篇周同

传媒

  • 4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N-去硫酸肝素对SCID小鼠胃癌血管生成和VE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 小鼠转移模型肿瘤转移抑制、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SCID小鼠转移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移植1 wk,分别从静脉内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 与N-去硫酸肝素[10 mg/(kg·d)](N-去硫酸肝素组),2次/wk, 共3 wk.第6 wk处死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VEGF的表达.结果:生理盐水组肿瘤转移率为80%,N-去硫酸肝素组转移率为2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副作用.生理盐水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8.0±3.1,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4.3±1.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之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VE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去硫酸肝素治疗组,分别为90%与20%(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组织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并且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
陈金联陆金来陈明祥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陈国强耿建国
关键词:N-去硫酸肝素胃癌转移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选择素L-EGF单抗对SCID小鼠胃癌转移抑制作用
2005年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P选择素L-EGF单抗在SCID小鼠胃癌转移中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SGC-7901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SCID小鼠建立转移模型.术后第3天开始,动物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n=11)或P选择素L-EGF单克隆抗体(L-EGF单抗组,n =9),6 wk末取部分胃癌组织、肿大淋巴结和可疑转移脏器作病理检查;同时取部分胃癌组织作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生理盐水组肿瘤转移率为81.8%(9/11),L-EGF单抗组转移率为11.1%(1/9),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SCID小鼠伴有癌转移者其胃癌中P选择素mRNA表达较不伴癌转移者明显增强;L-EGF单抗组P选择素mRNA表达较生理盐水组低(Ct值:20.54±2.20 vs 17.09± 1.40,P<0.05).结论:P选择素与癌转移密切相关,其L-EGF单抗具有抗转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以及抑制 P选择素基因表达有关.
陈金联陈明祥陆金来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陆允敏周同吴云林陈国强
关键词:SCID小鼠胃癌
非抗凝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非肥胖性糖尿病(non-obesity diabetes,NOD)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转移模型的肿瘤转移抑制、血管生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NOD SCID小鼠胃痛转移模型,20只小鼠均分成2组。移植后1周,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0.9%氯化钠溶液组)与10 mg/kg N-去硫酸肝素(N-去硫酸肝素组),每周2次,共3周。第6周处死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VEGF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VEGF mRNA表达。结果0.9%氯化钠溶液组10只小鼠9只有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组10只小鼠只有2只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0.9%氯化钠溶液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9.1±3.4,N-去硫酸肝素组为4.7±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7,P<0.05)。0.9%氯化钠溶液组有9只VEGF阳性表达,明显高于N-去硫酸肝素组的2只(P<0.05)。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N-去硫酸肝素组VEGF mRNA(Ct:19.56±1.53)表达较0.9%氯化钠溶液组(Ct=16.38±1.68)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5,P<0.05)。结论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组织VEGF表达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
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洪静陆金来陈明祥陈尼维陈国强耿建国
关键词:N-去硫酸肝素胃肿瘤肿瘤转移血管生成
P选择素L-EGF单抗对NOD SCID小鼠胃癌转移抑制作用
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转移为恶性肿瘤致死的关键因素。近年研究表明, 细胞黏附分子在胃癌等肿瘤转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已对胃癌组织进行 P 选择素表达研究,发现 P 选择素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转移...
陈金联陆金来陈明祥洪静陆允敏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
文献传递
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和血管形成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NOD-SCID小鼠转移模型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表达、血管形成和肿瘤转移影响。方法建立人胃癌组织原位移植NODSCID小鼠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一周,20只小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9%氯化钠组)与10mg/kgN.去硫酸肝素(N-去硫酸肝素组),每周两次,共3周。第6周处死动物,观察肿瘤转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bFGF基因mRNA表达。结果0.9%氯化钠溶液组10只小鼠9只有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组10只小鼠只有2只转移,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出血等不良反应。0.9%氯化钠溶液组平均微血管密度为9.1±3.4,N-去硫酸肝素组为4.7±1.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17,P〈0.05)。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N-去硫酸肝素组bFGF mRNA(2.60±0.56%)相对表达量较0.9%氯化钠溶液组(30.65±6.84%)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P〈0.01)。结论 N-去硫酸肝素通过抑制肿瘤组织bFGF基因表达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转移。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
陈明祥陈金联陆金来洪静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耿建国
关键词:N-去硫酸肝素胃肿瘤肿瘤转移血管生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T辅助细胞亚群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中的变化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亚群Th1/Th2和Treg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SD大鼠正常喂养1wk后,随机分为正常组(n=20)和高脂饮食组(n=20).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第8、16周分批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肝脏TNF-a、IFN-γ、IL-4和Foxp3的基因表达.结果:高脂饮食8wk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明显,无明显炎症改变,IFN-γ、IL-4在肝脏的基因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TNF-α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Foxp3 mRNA的表达比正常组明显降低(ct值:26.12±0.69 vs 24.22±0.62,P<0.05).高脂饮食16wk大鼠脂肪肝明显,炎症明显,IFN-γ和TNF-α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ct值:24.52±0.87 vs 29.94±1.44,24.31±1.13 vs 28.88±1.95,均P<0.05),IL-4与正常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Foxp3基因表达较正常组和高脂饮食8wk时均显著降低(ct值:32.57±1.54 vs 24.29±1.08,26.12±0.69,P<0.05).结论:高脂饮食大鼠肝脏Foxp3和Treg表达减少可能是高脂饮食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IFN-γ和TNF-α的联合作用加重了肝脏的炎症损伤.
陆金来陈金联陈明祥洪静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
关键词:TH1/TH2干扰素-Γ白介素-4
肝脏脂肪酸在高脂饮食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中的代谢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索脂肪酸代谢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isease,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正常喂养1wk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高脂饮食组(n=7).正常组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饮食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实验第16周分别处死大鼠,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ECF衍生GC/MS技术分析NASH大鼠与正常大鼠肝组织脂肪酸代谢的变化,并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观察代谢产物信息.结果:高脂饮食组大鼠脂肪肝病变程度均为+++,均达到脂肪肝诊断标准,且炎症明显.NASH和正常组大鼠肝组织代谢组形态具有明显差异.高脂饮食大鼠NASH肝脏与正常组相比较,存在明显的脂肪酸谱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除正十二烷酸降低0.56,其余脂肪酸均显著升高(P<0.05),硬脂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二十烷酸、油酸、α-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分别升高5.42、4.10、11.56、5.86、1.89、1.82、8.00和2.44倍,且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升高.结论:NASH大鼠肝脏存在明显的脂肪酸代谢变化,肝细胞内各类脂肪酸聚积、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失衡和正十二烷酸降低可能对脂肪肝炎症发生、肝损伤有重要作用.
陆金来陈金联陈明祥洪静陈维雄朱金水陈尼维
关键词:脂肪酸气相色谱-质谱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修饰性肝素抗消化道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8年
普通肝素用化学方法处理后,可得到修饰性肝素。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类肝素酶活性及细胞黏附分子P、L选择素、抗凝、抗血管生成、对免疫系统的调控等。因此,该类药物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将有非常广泛的前景。此文对修饰性肝素抗肿瘤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陈明祥洪静陈金联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抗肿瘤作用机制
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转移的抑制作用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N-去硫酸肝素对人胃癌转移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SGC-7901人胃癌组织原位移值SCID小鼠30只,分试验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其中试验组建立胃癌转移模型。术后d 3开始,试验组动物分别静脉注射NS(NS组,10只),每次100μL,每周2次,共3 wk;或N-去硫酸肝素(肝素组,10只),剂量为10 mg.kg-1.d-1,每周2次,共3 wk。术后wk 6末,所有动物处死。取部分胃癌组织作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NS组肿瘤转移率为80%(8/10),肝素组转移率为20%(2/10)。荧光定量PCR测定显示,SCID小鼠伴有癌转移者其胃癌中P-选择素mRNA表达较不伴癌转移者明显增强;肝素组10只中7只P-选择素mRNA表达较低。此外,正常胃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水平较低。NS组P-选择素mRNA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增强,肝素组P-选择素mRNA表达较NS组低,P<0.05。N-去硫酸肝素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P-选择素表达与胃癌转移密切相关,N-去硫酸肝素对胃癌具有抗转移作用。
陈金联陈维雄朱金水陈明祥陆金来陈尼维陆允敏陈国强耿建国
关键词:胃癌转移SCID小鼠N-去硫酸肝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