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华
- 作品数:16 被引量:341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气管导管生物被膜电镜观察及其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系被引量:61
- 2000年
- 目的 观察气管导管内表面细菌生物被膜 (BF)形成情况并初步探讨其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别观察拔出的气管导管内表面 ,同时作下呼吸道和导管内壁细菌学检测。结果 76 % (19/ 2 5 )气管导管内壁覆盖不定型基质物 ,其平均插管时间 [(10 7± 7 9)天 ],长于无不定型基质物覆盖的导管的插管时间 [(2 1± 0 8)天 ](P <0 0 5 ) ;78% (14/ 18)不定型基质物中含大量球菌或杆菌 ;导管内壁含致病菌的 16例中 ,11例在插管期间即从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相同菌株 ;在 7/ 8VAP患者中 ,VAP病原体与导管内分离的病原体相同。结论 气管导管内细菌BF形成与插管时间密切相关 ,导管内细菌BF的存在可能与VAP病原体有一定相关性。
- 柏宏坚何礼贤瞿介明胡必杰王葆青陈雪华潘珏董荔
- 关键词:生物膜气管导管电子显微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气道为主复发性多软骨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1998年
- 本文报告1例复发性多软骨炎。病变累及鼻、气管、支气管、内耳,而以气管、支气管损害最广泛。纤支镜下见气管、主支气管,普遍变细,软骨环完全消失。CT三维重建技术显示:从气管到叶支气管不规则狭窄,软骨破坏,大部分消失,部分钙化。
- 白勇为陈雪华贾友明何礼贤
- 关键词:复发性多软骨炎纤支镜CT三维重建技术
- TNF和rIL-2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临床疗效观察
- 1996年
- 对11例经组织病理学和(或)细胞学诊断的恶性胸腔积液,用肿瘤坏死因子(TNF)、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进行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果显示:显效5例,有效6例;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毒副作用小。分析认为TNF和rIL-2联合治疗恶性胸胶积液是一项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新疗法。
- 白勇为陈雪华金美玲何礼贤
-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重组白细胞介素-2恶性胸腔积液疗效
- 头孢地秦在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败血症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0年
- 为观察头孢地秦 (cefodizime ,CDZ )在实验性免疫抑制小鼠白念珠菌败血症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抗感染免疫中的综合作用 ,本文用环磷酰胺 (CTX )免疫抑制昆明种小鼠 ,分别腹腔注射CDZ 6 0 0mg/kg、 2 0 0mg/kg、 5 0mg/kg及头孢曲松 (cef triaxone ,CRO ) 2 0 0mg/kg× 7d。并在第 3天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 ,第 8天分别测定各组的炭廓清功能、血清溶血素的生成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观察小鼠注射白念珠菌后的生存期并作生存分析。研究表明CDZ 6 0 0mg/kg、CDZ 2 0 0mg/kg组能明显提高CTX抑制的炭廓清功能 (P <0 0 5 ) ;CDZ各组亦能增加被CTX抑制的血清溶血素水平 (P <0 0 1) ;与CTX组相比 ,CDZ6 0 0mg/kg组明显提高CD4/CD8比值 (P <0 0 5 )。整体比较各组生存率 ,与其免疫调节功能基本一致。尾静脉注射白念珠菌后 ,CTX组 3d就有小鼠死亡 ,其平均生存期为 5d ,而CDZ 6 0 0mg/kg组、 2 0 0mg/kg组、 5 0mg/kg组最长生存期分别为 16d、17d和 12d ,其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12 8d、 11 7d和 9 6d ,明显高于免疫抑制组小鼠 (P <0 0 1)。而CRO组和免疫抑制组相比 ,差别无显著差异。说明CDZ能提高免疫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 ,并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作用 ,提示其在临床感染治疗上可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 陈雪华何礼贤胡必杰瞿介明王葆青
- 关键词:头孢地秦免疫抑制
- 硫酸依替米星治疗350例细菌性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0
- 2000年
- 为进一步研究国产硫酸依替米星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在上海市组织 11家医院共 35 0例病例进行了 期临床实验 ,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式非对照试验设计 ,硫酸依替米星剂量为 2 0 0~ 30 0 mg/ d,1次或 2次静脉滴注 ,疗程 5~ 14d。研究表明依替米星治疗感染性疾病 ,有效率为 87.7% ,痊愈率为 5 2 .7% ,其中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为 88.3% ,痊愈率为 49.0 %。 32 2例病例共分离出菌株 2 73株 ,细菌学清除率为90 .1% ,体外抗菌作用表明依替米星对肠杆菌科的敏感性为 91.2 % ,高于奈替米星和庆大霉素。不良反应率为 3.43% ,且反应轻微 ,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即恢复正常。说明依替米星是一个高效、安全、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菌药物 ,值得推广。
- 陈雪华何礼贤胡必杰
- 关键词:硫酸依替米星细菌性感染药物疗法安全性
- 重症监护室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6
- 1998年
- 目的了解教学医院监护室(ICU)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及预后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防治措施作参考。方法以近2年上海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SICU)、呼吸监护室(RICU)及华山医院综合监护室(GICU)108例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同期各ICU未发生肺炎的50例患者为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用SPSS软件,作Logistic回归,筛选和分析ICU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综合分析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发病危险因素,筛选出恶性肿瘤、应用制酸剂、意识障碍、留置导尿、机械通气5个发病危险因素,其发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728、5574、3304、1066、1049。比较各ICU的发病危险度,GICU中意识障碍和机械通气者发病危险度增高。RICU发病危险因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制酸剂和机械通气。SICU以前期呼吸道感染为发病危险因素。HAP死亡相对危险度则随意识障碍加重、存在前期呼吸道感染、有吸烟史及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而加大。结论各ICU其发病危险因素有所不同。考虑为各ICU收治的病种不同和相应诊疗措施有别所致。不同类型ICU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制酸剂作为HAP发病的重要危险因?
- 何礼贤陈雪华潘珏胡洁瞿介明胡必杰朱惠如
- 关键词:医院感染ICU肺炎预后重症监护室
-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的影响被引量:113
- 2000年
- 目的 观察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对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入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需气管插管患者使用特制的可吸引气管导管 ,并将病例随机分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组 (引流组 35例 )和非引流组 (非引流组 33例 )。定期对口咽部、气囊上滞留物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 ,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气囊上滞留物的引流量和发生VAP的病例数 ,依据防污染毛刷采样 (PSB)定量培养结果确定VAP的病原体。结果 引流组VAP发生率 (2 3% )低于非引流组(45 % ) (P <0 0 5 ) ,气囊上滞留物引流能降低革兰阳性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VAP发生率 ,而对非发酵菌引起的VAP发生率无明显影响。气管插管后 ,引流组VAP发生的时间 (14± 8天 )迟于非引流组 (6± 4天 ) (P <0 0 5 )。在VAP患者中 ,6 1% (14/ 2 3)VAP病原体与VAP发生前从气囊上滞留物中分离得到的病原体相同。结论 气囊上滞留物是VAP病原体的重要来源。气囊上滞留物引流方法简便 ,可延迟VAP的发生并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VAP发生率 ,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所致VAP的发生率。
- 柏宏坚何礼贤瞿介明胡必杰张杏怡陈雪华潘珏董荔
- 关键词: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呼吸机相关肺炎
- 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结核病被引量:2
- 2000年
- 由于需联合用药和长疗程治疗 ,结核病的治疗依然存在许多困难 ,而临床能用的抗结核药物很少 ,急需新的抗结核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许多方面显示是一个理想的抗结核药物 ,对氟喹诺酮药物治疗结核病的实验室和临床资料进行了概述。
- 陈雪华
-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结核病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药物疗法
- 应用纤维支气管镜采样对肾移植患者肺部感染诊断的意义被引量:13
- 1998年
- 目的评估应用纤维支气管(FOB)采样对肾移植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对19例肾移植术后出现发热、肺部浸润拟诊为肺部感染患者行FOB采样(包括防污染样本毛刷、支气管刷检、支气管冲洗、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活检),就采样标本行除巨细胞病毒(CMV)外的其他各种病原体检测。结果13例明确诊断,阳性率68.4%。普通细菌7例共9株(绿脓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杆菌、产碱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株);结核杆菌3例;曲菌1例;卡氏肺孢子虫2例。全部患者均能耐受经FOB采样,无并发症产生。病死率为36.8%,明确与未明确病原诊断的病死率分别为15.4%和66.7%(P<0.01)。结论FOB采样对于肾移植并发肺部感染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安全。
- 瞿介明何礼贤李锡莹胡必杰张杏怡王葆青陈雪华
-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采样肾移植肺部感染
- 继发性免疫抑制患者肺部感染病原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1998年
- 目的探讨继发性免疫抑制患者(ICH)肺部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986年12月~1996年12月期间经病原学和(或)病理学确诊的ICH并发肺部感染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体(除巨细胞病毒)分布:普通细菌45例(56%),结核杆菌23例(29%),真菌9例(11%),卡氏肺囊虫3例(4%)。ICH并发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年龄<60岁为48%,≥60岁为67%,并发菌血症的病死率为86%,无菌血症的病死率为45%,白细胞计数>10×109/L和<40×109/L的病死率分别为67%,87%,(40~10)×109/L病死率为23%,弥漫性病灶和局限性病灶病死率分别为65%和23%(P<0.05,P<0.01)。ICH并发肺部感染的病死率在年龄、有无菌血症、白细胞计数高低、病灶累及范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病死率在性别、基础疾病、病原体种类、混合感染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细菌是ICH肺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在我国ICH肺结核的激活和复燃应引起足够重视。
- 瞿介明何礼贤李锡莹胡必杰张杏怡王葆青陈雪华
- 关键词:肺感染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