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晓明

作品数:89 被引量:253H指数:9
供职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科技星火计划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5篇天文地球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5篇地震
  • 26篇震源
  • 23篇震源机制
  • 13篇波速
  • 12篇波速比
  • 11篇应力场
  • 10篇地震带
  • 10篇震源机制解
  • 10篇河套
  • 8篇发震
  • 7篇地震活动
  • 7篇反演
  • 6篇强地震
  • 6篇中强地震
  • 5篇地壳
  • 5篇地震震源
  • 5篇地震震源机制
  • 5篇震源深度
  • 5篇尾波
  • 5篇块体

机构

  • 82篇内蒙古自治区...
  • 14篇中国地震局兰...
  • 4篇河北省地震局
  • 4篇安徽省地震局
  • 2篇内蒙古师范大...
  • 2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89篇韩晓明
  • 44篇张帆
  • 28篇李娟
  • 13篇赵星
  • 11篇刘芳
  • 9篇张晖
  • 8篇荣代潞
  • 7篇薛丁
  • 7篇陈立峰
  • 7篇杨红樱
  • 7篇张文韬
  • 6篇胡博
  • 6篇王树波
  • 6篇郝美仙
  • 5篇李亚荣
  • 5篇高立新
  • 5篇曹孟娜
  • 5篇尹战军
  • 4篇李拴虎
  • 4篇魏建民

传媒

  • 14篇地震地磁观测...
  • 8篇地震学报
  • 8篇地震工程学报
  • 6篇高原地震
  • 6篇大地测量与地...
  • 5篇西北地震学报
  • 4篇华南地震
  • 4篇中国地震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
  • 3篇华北地震科学
  • 2篇第七届内蒙古...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山西地震
  • 1篇灾害学
  • 1篇城市与减灾
  • 1篇面向21世纪...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1篇2018
  • 13篇2017
  • 5篇2016
  • 1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东部地震形势及平均波速比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5°—125°E)近几年来地震活动性增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2009年,辽蒙交界和牙克石-扎兰屯地区的地震形势更加紧迫。基于内蒙古东部的地震形势分析,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台站分布、断裂构造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出4个分区;在2003年到2009年的时段内,筛选出符合计算要求的地震事件482个。根据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各个分区的平均波速比值,通过对波速比曲线进行近均值滑动滤波,分析波速比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震前波速比异常作为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指标。
韩晓明荣代潞刘芳
关键词:地震形势中强地震波速比
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P波速度精细结构被引量:9
2018年
筛选出2009年以来26个台站记录的726条天然地震的7 100条P波到时数据和91 513条相对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地壳浅层15km深度以内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西北部存在明显的连续的高速体,高速体的横向面积随着深度逐渐增加,东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相对低速的分布特征。速度横向不均匀性在各个深度都存在,但在不同深度上又有差异,这种速度横向分布的差异性与地震活动性和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0~15km的深度剖面看,地震多发生在相对高速区或者高、低速过渡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地壳介质体比较脆弱,断裂构造在纵横方向上差异活动比较剧烈,易于吸收并储存应变能,产生了较强的地震活动。凉城一带的地壳下方存在1个"Y"字型的相对高速区通道,并与NW向展布的黑老夭-杀虎口活动断裂组对应,呈现了该区新近纪—第四纪玄武岩喷发的运移轨迹,而1976年和林格尔6.2级地震的发生更是与该部位火山喷发引起热力"焊接"后形成闭锁区段有关。文中给出的P波速度三维精细结构,为揭示鄂尔多斯块体东北缘的地壳介质体的物化性质及地震孕育的深部构造环境提供了直观的地震学依据。
韩晓明刘芳张帆陈立峰李娟李拴虎杨红樱
关键词:P波速度结构
基于震源机制资料分析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变化特征
区域构造应力场是长期稳定的,短期内的应力场则有可能出现偏离背景特征的"个性"变化.位于鄂尔多斯块体北缘的河套地震带是内蒙古及邻区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和地震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域,为了考察河套地震带的应力场的最新变化特征,在收集历...
韩晓明刘芳张文韬
使用震源机制解反演内蒙古东部地区构造应力场被引量:1
2020年
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2008-01~2017-12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观测资料,采用基于P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求解(FOCMEC)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获得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生的138个M 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对震源机制解特征进行分析显示,研究区地震震源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兼有一定比例的逆冲型,而正断型相对较少,P轴和T轴走向的优势方向分别为NEE-SWW向和NNW-SSE向。将研究区划分为1°×1°的网格,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MSATSI)方法获得研究区的应力张量和应力场图像。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内蒙古东部地区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走滑,局部区域存在剪切、挤压,最大主应力方向主要分布在NEE-SWW向,由北向南顺时针旋转。
张帆王晓山娜仁花韩晓明李娟张珂
关键词:震源机制应力场
内蒙古地区强震动台站背景噪声与数据质量分析被引量:2
2024年
计算了内蒙古地区193个强震动台站2022年连续观测数据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通过绘制不同时空、不同加速度计、不同频段的功率谱密度和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图及背景噪声速度均方根值分布图,评估了该区强震动台站的背景噪声变化特征,对出现的功率谱密度异常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针对强震动台站数据异常检测及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加速度计、不同时空强震动台站的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昼夜差异主要体现在1 Hz以上频段,且不同区域的昼夜差异变化较大;QA-2g型、JS-A2型和TDA-33M型三种加速度计在2 s频点的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随区域和三分向变化较小;从强震动台站2 s频点背景噪声的监控能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异常,数据异常主要由加速度计零点漂移大、加速度计故障、脉冲干扰、系统参数有误造成,建议优化站点观测环境,进一步规范仪器安装、调试及JOPENS系统的参数配置和审核。
安全韩晓明包文超翟浩赵铁锁赵星
关键词:数据质量加速度计
2004年内蒙古M_s5.9地震异常分析
2012年
以2004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Ms5.9地震为研究对象,对震中区域的地震活动参量b值进行时间扫描计算,Ms5.9地震前b值表现为高值回落;在选取的时空范围内,计算出震中区域平均波速比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Ms5.9地震前波速比变化过程为下降持续低值一回升发震,地震空间相关长度在震前趋势性上升,分析认为:可以把波速比的和地震空间相关长度的震前变化规律作为同一区域未来地震的预测依据。
韩晓明赵星
关键词:波速比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40°~42°N,108°~114°E)作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按地震样本数目滑动扫描并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绘制Mc的时序变化曲线。分析认为Mc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反映台网监测能力和地震活动规律,但台站布局、地震信噪比和人为因素也会引起Mc的短期或不连续性的变化。同时在Rydelek等提出的2个假设条件下,对呼包地区的地震目录完整性进行了RS检验,其结果与上述扫描计算结果一致,也与根据台网监测能力所得到的震级范围吻合,证明本文的计算结果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2001年以来呼包地区地震目录在各时段内的完整性。
韩晓明曹孟娜张帆
关键词:地震目录
基于小波包分析的OLR地震异常信息提取初探被引量:8
2009年
长波辐射OLR具有可覆盖范围大的特点。本文提取其与地震相关的异常信息,并尝试将所得结果应用于地震预测中,这对于弥补我国部分处于前兆台网监测范围之外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先对小波包方法及其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尝试采用该方法对长波辐射值OLR时间序列进行分解重构,提取异常信息。通过对15个不同震例的研究表明,地震前的10个月内,重构信号均出现能量严重衰减的现象,且其持续时间长短与发震震级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戴勇丁风和韩晓明
关键词:地震异常
2015年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序列特征及发震破裂面讨论被引量:2
2017年
以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活动背景和序列统计分析,利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考察余震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震中区烈度、震源机制解和重新定位结果对5.8级地震的发震破裂面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主余型,重新定位后的震中位置为39.78°N(±0.72km)、106.34°E(±0.76km),震源深度13.2km(±1.15km);序列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近SN向和NEE向,分别延伸18km和16km;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序列整体东倾,即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步加深。综合区域应力场背景特征、历史地震破裂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序列重新定位等多方面资料判定认为,本次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的破裂面应为近南北走向的断层面。
魏建民韩晓明张帆陈立峰李娟杨红樱
关键词:地震序列特征
地壳介质破裂的尺度理论在研究甘肃近期几次中强地震地震学前兆特征中的应用
1980 年,法国科学家Allegre 在分形理论的基础上,利用重整化群方法研究了地壳介质破裂的尺度定律,指出了这种方法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根据Allegre 的理论,研究了反映地壳介质不同尺度的物理性质的两种...
韩晓明
关键词:岩石破裂尾波Q值中强地震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