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汝玢
- 作品数:57 被引量:596H指数:16
-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冶金工程金属学及工艺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铜镜表面“黑漆古”中“痕像”的研究被引量:9
- 1996年
- 采用矿相薄片制备方法暴露出“黑漆古”矿化层。矿相显微镜下偏光现察,此矿化层透光、且具有原金属的α与δ痕像及较多圆形颗粒,说明此矿化层是铜镜自身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附加在镜面上的沉积物或镀锡层腐蚀产物。此矿化层的SEM能谱分析显示,a与a痕像以及圆形颗粒在成分上是十分相近的,是高Sn、低Cu并含有一定量的Pb、Si、Fe。XPS及XRD分析结果显示铜镜“黑漆古”表面以SnO2。细晶为主要组成。以上研究结果对探讨“黑漆古”形成机理提供直接证据。进一步表明矿化层的形成是在铜镜埋葬环境下腐蚀作用的结果,发生了氧化-络合-凝胶析出及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变化。
- 孙淑云周忠福李前懋韩汝玢柯俊
- 关键词:铜镜青铜
- 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出土的炉壁研究被引量:4
- 2000年
- 在牛河梁的一座人工建造的金字塔顶部发现的、被认定是从其它地方迁移过去的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辽西地区年代最早的冶钢遗物.热释光测定其年代为距今3000~3500年,属夏家度下层文化.炉渣含镁较高,夹杂有各种粒度的纯铜颗粒.地质文献显示牛河梁附近有多处古代开采遗迹的铜矿点,其脉石矿物也含有较高的镁.这些事实表明这些炉壁残片及其粘附的炉渣是冶炼当地氧化矿石的遗物.炉壁残片测量结果显示,炼炉上部内径约25cm,有两排交叉排列、向下倾斜的12个鼓风孔.这些鼓风孔的设置表明冶炼采用的是人力吹管鼓风,与古埃及等其它地区同类冶炼技术相比,牛河梁炼炉上的鼓风孔显得独特而先进,应该是冶钢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总量相当于1000多个炼炉的炉壁残片的发现.对揭示中国早期炼铜技术的面貌及其在社会和宗教上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 李延祥韩汝玢
- 关键词:冶金史炉渣炼铜技术炉壁
- 中国早期铁器(公元前5世纪以前)的金相学研究被引量:39
- 1998年
- 北京科技大学(原北京钢铁学院)自1974年开始在柯俊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技术科学史专家)领导下,与各省、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密切协作,对许多墓葬和遗址出土铁器进行了金相学研究,对于判断和了解古代各时期钢铁冶炼技术是很有效的。研究表明,中国在17世纪以前,至少有10项钢铁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表一)。随着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新进展,对于中国何时开始使用铁器,何时开始人工冶铁,早期铁器的冶金学特征等问题,金相学研究近年来有新的成果,值此《文物》月刊500期之际,特撰此文。
- 韩汝玢
- 关键词:金相学铁器文物白口铁公元前渗碳钢金相组织
- 云塘、齐镇西周建筑基址出土残铜块和炉渣的分析被引量:7
- 2009年
- 周文丽陈建立杨军昌韩汝玢徐良高种建荣
- 关键词:建筑基址铜器出土西周炉渣纹饰
- 广西花山岩画颜料及其褪色病害的防治对策被引量:21
- 2005年
- 在自然环境因素的长期作用下,花山岩画颜料褪色脱落。为了治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应用偏光显微镜分析、电子探针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系统研究了花山岩画的颜料及其粘合剂成分。结果表明,铁红是花山岩画红色颜料中的基本显色成分,但红色颜料中存在朱砂。颜料粘合剂属植物性的,岩画作成后其中的植物性粘合剂在老化分解过程中分泌出有机酸,其中的草酸与立壁岩石中的钙质发生反应,形成一层水草酸钙。依据现状调查与采访结果,提出了岩画颜料褪色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 郭宏韩汝玢赵静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
- 关键词:花山岩画颜料粘合剂
-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金属器的分析和研究被引量:23
- 2004年
- 通过对云南晋宁石寨山古滇人墓葬群出土的金属器样品进行金相和扫描电镜 (SEM)的实验研究 ,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西汉时期滇池地区已使用金、银、铜、铁、锡、铅、汞多种金属 ,铜器的材质主要是锡青铜。金相分析显示青铜器采用铸造、锻造、铸后加工等制作方法 ,铁器则采用锻打工艺制造。通过实验分析 ,表明云南在西汉时期还使用了汞鎏金和镀锡技术作为金属器表面的装饰。
- 李晓岑韩汝玢蒋志龙
- 关键词:金属器古墓群墓葬出土青铜器
- 广西花山岩画物理风化机理及其治理
- 花山岩画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耀达乡,岩画岩石表面受环境因素的作用而风化明显,而且风化类型复杂多样,即有化学风化,也有物理风化,还存在生物风化。本文在岩画保存现状和环境温湿度及风速、风向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岩画岩石的XR...
- 郭宏韩汝玢黄槐武谢日万蓝日勇
- 关键词:花山岩画保存环境
- 文献传递
- X光照相技术在文物及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5
- 2001年
- X光照相方法的无损特性,就决定了这一技术适合被用于研究文物这一特殊对象。本文通过具体实例介绍了X光照相技术在文物及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反映不同材质文物的保存状况,揭示被锈蚀物覆盖的铭文及纹饰,显示古代器物的工艺痕迹,有助于考古出土文物线图的绘制等。
- 杨军昌韩汝玢
- 关键词:文物考古学
- 中国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研究被引量:18
- 2008年
- 为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器表面镀锡技术,利用矿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北方青铜文化地区、古代巴蜀地区与古滇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公元前5~前2世纪)47件青铜器表面镀锡层进行观察、成分及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青铜器表面存在厚度不等的镀锡层,具有铸态组织,有明显热镀迹象。镀锡层成分为高锡的铜锡合金,主要物相组成有金属间化合物Cu_(41)Sn_(11)等铜锡合金相和SnO_2。结合实验室模拟热镀锡实验,初步认为古代青铜器表面镀锡层是采用热镀锡方法形成的,工艺可以有热浸、热涂等多种。通过比较宁夏固原、四川巴蜀地区和云南青铜器表面镀锡层的厚度、组织和结构,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在镀锡工艺上可能有所不同,还从工艺角度对古代镀锡技术在中国的起始应用和传播进行了初步探索。
- 孙淑云李晓岑姚智辉韩汝玢
- 关键词:镀锡青铜器金属间化合物
- 表面富锡的鄂尔多斯青铜饰品的研究被引量:28
- 1993年
- 生活在中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自商周开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出土了种类繁多、以动物纹饰为特征的青铜装饰品和实用器。由于鄂尔多斯地区与欧亚大陆相邻,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某些形态特征和艺术风格,引起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发现,在一些鄂尔多斯青铜器的表面具有银白色的光泽,一般认为这些银白色表面是镀银,或者是由于含锡量较高的青铜,在铸造时反偏析形成的。
- 韩汝玢埃玛.邦克
- 关键词: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古代青铜器银白色固溶体枝晶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