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文华

作品数:18 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历史地理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3篇互花米草
  • 2篇地理
  • 2篇盐沼
  • 2篇盐沼湿地
  • 2篇灾害
  • 2篇灾害研究
  • 2篇湿地
  • 2篇暖期
  • 2篇中世纪暖期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
  • 2篇教育
  • 2篇功能材料
  • 2篇高校
  • 2篇超声波
  • 2篇潮间带
  • 2篇沉积物

机构

  • 10篇南京大学
  • 9篇河南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集美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作者

  • 18篇高文华
  • 9篇李开封
  • 5篇高抒
  • 5篇王丹丹
  • 4篇杜永芬
  • 3篇孟祥康
  • 3篇唐少春
  • 3篇潘燕芳
  • 2篇陆洪彬
  • 2篇武广洋
  • 2篇李溯源
  • 2篇谢浩
  • 2篇戴玉明
  • 1篇任华
  • 1篇操振华
  • 1篇吴晓东
  • 1篇王雪
  • 1篇朱冬
  • 1篇马春梅
  • 1篇许振

传媒

  • 3篇高师理科学刊
  • 2篇环境科学
  • 2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环境与发展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黄海内陆架沉积物扩散过程的示踪方法
示踪物方法是追踪物质“源”-“汇”过程的有效途径之一,可定量刻画物质在流域-海岸-陆架间的输运路径和过程,在海洋沉积动力学领域的物源追踪和沉积物输运率计算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集成的方式将示踪物方法的沉积物物源示踪...
高文华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时空变化特征
微波超声波高效协同技术及环保节能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唐少春孟祥康高文华朱健陆洪彬尹青堂谢浩操振华王勇光
项目组利用物理场之间的干预和促进作用,实现了微波、超声波两者不同优势的有效结合与互补,成功解决了波场引入和协同处理过程带来的技术难题;以能量波的协效强化和持续稳定为宗旨,结合不同材料在微波超声波场中的电磁响应特性的差异,...
关键词:
关键词:功能材料
1960-2014年河南极端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20年
基于河南1960-2014年17个气象台站日降水实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与分析方法,根据选取的9个极端降水指数,分析了河南省极端降水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布,探讨了影响极端降水的因素.结果表明:(1)河南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由北向南连续干日数减弱、年总降水量和大雨暴雨日数增多,自西向东平均日降水强度增强的分布规律.(2)该区极端降水指数长期演变趋势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但发生干旱和大到暴雨的日数却增加;而河南东部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强趋势,南部地区则表现为减弱趋势.(3)极端降水指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变化规律,整体表现为20世纪80年代早期偏多、90年代偏少、21世纪后又增多的特点.河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符合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极端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的研究结果;引起其变化的重要原因为异常大气环流所致.而由于极端降水事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区域内极端降水事件的物理成因和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
高文华李开封李开封
关键词:极端降水指数
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及实施建议被引量:4
2016年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气候变化教育则是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我国大学生气候变化认知以及高校气候变化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高校开展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高文华李开封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通识教育中国高校
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水灾灾害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为未来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世纪暖期水灾的发生强度、发生时间等特点,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这一时期共发生水灾97次,平均约4.12 a发生一次;其中1级普通水灾和2级大水灾,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次数的84.5%和15.5%,期间没有3级特大水灾发生。在时间上,豫北地区水灾发生情况表现出前期水灾发生次数偏多,后期则偏少的整体分布情况,而且水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夏季,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数的59.6%和32.6%,春季和冬季水灾发生次数较少,只有水灾发生总数的4.5%和3.4%。
李开封高文华赵延粉武广洋潘燕芳陈英勇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水灾气候变化
江苏如东海岸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潮间带沉积物叶绿素a(Chl-a))是潮间带生态系统底栖微藻初级生产力的表征因子。为了解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Chl-a的分布,于2010年夏季及秋季对江苏如东海岸11个站位的表层底质(0~8cm)内Chl-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除10月1~5站位垂直分层不明显外,整体变化趋势为,在0~2cm,随深度的增加而锐减,2~8cm,变化较小,光照的垂直递减是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夏季,沉积物Chl-a含量在互花米草盐沼高于光滩,秋季则相反;光照和沉积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是造成沉积物Chl-a水平方向分布格局的直接原因;互花米草枝叶对光照的遮挡及对细颗粒物质的圈闭作用随植株生长阶段而变化;互花米草一方面通过促进细颗粒沉积物堆积影响底质的粒度组成,另一方面通过其枝叶生长影响滩面接受的光照,直接影响潮间带微藻的生长,继而影响底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王丹丹高抒杜永芬高文华
关键词:叶绿素A潮间带互花米草
1960~2014年河南极端气温事件时空演变分析被引量:28
2017年
基于河南1960~2014年18个气象台站逐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气温实测数据,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根据选取的16个极端气温指数,分析了河南省极端气温变化趋势和空间差异,探讨了极端气温指数的影响因素以及与该区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近55 a来日最高气温的极小值、最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暖昼/夜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持续日数、生物生长季呈现增大/加趋势;日最高气温的极大值、冷昼/夜日数、冰/霜冻日数、冷持续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呈现减小/少趋势。(2)极端最低气温的变暖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区、豫西南南阳盆地以及豫南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区;而极端最高气温的变暖则主要发生在豫西山地丘陵区。(3)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河南极端气温近55 a的变化速率较慢,低温出现的日数显著减少;但近20 a来大部分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速率均提高了2倍多,表明该区极端气温进入了加速变化阶段。(4)相关分析表明河南极端气温指数变化可以指示该区气候变化,且地形条件是该区极端气温空间变化的控制因素。
高文华李开封崔豫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气温
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了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旱灾的强度等级与时间变化特征,并对中世纪暖期旱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901-1300年的4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6次,平均每3.45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级普通旱灾为主,共计发生11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5.7%;2级大旱灾仅发生5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3%;没有3级特大旱灾发生.在季节分布上,豫北地区该时期发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次数最少.从整体来看,前期(901-1020年)旱灾发生具有较频繁的波动变化;中期(1021-1200年)旱灾前段发生次数较多,后段发生次数减少;后期(1201-1300年)豫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同样先增后降,但在末期又有所增加.旱灾的这一整体发生情况与该区气候的波动变化密切相关.
李开封高文华李溯源武大伟
关键词:中世纪暖期旱灾气候变化
苏沪浙闽海岸互花米草盐沼的环境-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14年
互花米草在其原产地具有生态重要性,然而引入我国并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海岸广布之后却引发了争议.本文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集成分析,试图对互花米草引种的环境和生态效应作出综合评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在本区域,互花米草盐沼具有减小水流底部切应力、促进悬沙沉降、提高沉积速率的作用;现场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盐沼初级生产高,为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本地盐沼的部分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得以迁入互花米草盐沼,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在纬度地带性和海岸类型等不同背景因素影响下,上述环境-生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杭州湾以北,全新世基底位置高,潮间带宽度大、坡度小,互花米草盐沼只占据潮间带的较小部分,在海岸防护和生态系统功能上主要起正面作用;杭州湾以南,全新世基底高程低,潮间带宽度小,潮滩主要形成于海湾之内,互花米草的扩展挤占了潮间带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因而有生态上的负面作用.在沿海开发和海岸带管理中,互花米草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应予以充分考虑.此外,为了预测互花米草盐沼的未来演化问题,除继续进行现场观测外,还要建立以海陆耦合、环境-生态动力过程耦合为特征的互花米草盐沼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高抒杜永芬谢文静高文华王丹丹吴晓东
关键词:盐沼湿地环境影响
基于聚能超声空化效应的新材料制备与测试关键技术及应用
唐少春孟祥康戴玉明高文华谢浩尹青堂朱保刚王雪严静华
现代新材料领域迫切需要解决低能耗规模化制备以及服役可靠性定量高效评价难题。超声波空化效应为传统条件下难以或不能发生的液相反应提供特殊环境,并作为一种测量材料抗磨、抗疲劳性能的有效方法在提质增效方面得到高度关注。然而,国内...
关键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