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晖
- 作品数:64 被引量:361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不同茶树品种对茶赤叶斑病抗性的初步鉴定被引量:1
- 2009年
- 在实验室内分离、纯化了茶赤叶斑病病原菌(Phyllosticta theicola),对舒茶早、白毫早、平阳特早、浙农113、福云六号等10个品种进行了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10个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即茶树品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病性。
- 杨丽丽孙钦玉杨云秋高旭晖
- 关键词:茶树品种抗性鉴定
- 试析茶园生态系统及其协调途径被引量:4
- 1997年
- 高旭晖
- 关键词:茶园生态系统
- 中国茶树病害研究进展(Ⅰ)文献、新病害、流行规律被引量:6
- 1994年
- 本文纵观中国近15年来茶树病害的研究情况,在几十篇重要文献中汲取精华,从新病害的发现、主要病害的流行规律、茶树抗病性、茶病研究法及综合防治等角度展现了茶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上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 高旭晖高曙晖
- 关键词:茶树病害抗病性
- 4种植物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的体外抑制作用被引量:24
- 2012年
- 以丙酮作溶剂对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进行浸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采用水琼脂培养法测定提取物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 500μg/mL浓度下,各提取物对茶炭疽病菌菌丝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芦柑皮96h的抑制率达到93.32%,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96h的抑制率分别为61.10%、55.64%和48.20%,EC50分别为8.981、839.575、1 058.682μg/mL和1 429.094μg/mL;芦柑皮、艾蒿、香樟叶和侧柏叶提取物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分别为34.85%、85.54%、55.40%和59.68%,EC50分别为5 764.142、281.121、1 502.49μg/mL和969.369μg/mL。芦柑皮、艾蒿丙酮提取物具有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 张亮袁争朱蔚高旭晖
- 关键词:植物提取物抑菌作用孢子萌发
- 茶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的建设被引量:5
- 2010年
-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精髓就是"和"。"和谐"不仅是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追求的目标,更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精神旗帜。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的形势下,和谐校园便是当代大学生茁壮成长的理想环境。"和谐"二字已深入人心,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建设和谐校园环境作为自己追求的阶段性目标。本文着重讨论了茶文化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对和谐理念的培养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围绕茶文化对社会和校园的和谐作用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 刘桂华高旭晖金哲
- 关键词:茶文化助人为乐艰苦朴素诚信为本宽以待人和谐校园
- 茶云纹叶枯病病原菌侵入与叶位关系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采用茶园调查和室内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茶云纹叶枯病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侵入与不同叶位的关系。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病害症状主要出现在成、老叶上。2006年嫩叶组、成叶组和老叶组3处理的病叶率分别为0.89%、18.89%、10.67%,2007年分别为2.00%、19.56%、13.78%,其中嫩叶、成叶上的病害都是当年病菌侵染所致。茶枝离体接种时,症状出现在嫩叶和成叶上,而且以前者为多,2006年3处理的病叶率分别为15.28%、9.73%和0%,2007年分别为12.50%、8.73%和2.78%。结果显示:分生孢子的侵染叶位以嫩叶为主,在各类叶片上均有较高的萌发率,但只有部分能够形成附着胞,在嫩叶和成叶上形成率较高,老叶上几乎不能形成。不同叶位的解剖结构如角质层厚薄、栅栏组织层次多少、海绵组织细胞排列松紧等都与病菌侵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 高旭晖郑高云梁丽云杨丽丽杨云秋
- 关键词:茶云纹叶枯病分生孢子附着胞病情指数
- 中国茶树病害研究进展(Ⅱ)抗病性、研究法、综合防治(续)被引量:1
- 1994年
- 高旭晖高曙晖
- 关键词:茶树病害抗病性
-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被引量:8
- 1999年
-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_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_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_1-0.7079X_2,r_(Y1.2)=0.8274,r_(Y2.1)=-0.8189,两因子对病害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田间不同品种抗性差异显著,骑马洲>福鼎>凤凰水仙,与室内接种一致。
- 高旭晖郭胜好
- 关键词:影响因素
- 茶树叶面微域环境的病理剖析被引量:19
- 2000年
- 茶树叶部病害的发生与叶片、病原菌、除病原菌之外的各类微生物及非生物因子等组成的微域环境密切相关。构成其微域环境的因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叶面结构如蜡质层、角质层、茸毛、自然孔口、伤口,还有栅栏组织细胞的层次与排列等;其二,病原菌和其它微生物以及它们处于同一时空中的相互作用的情况,还有病原菌作用于叶片后叶片的表观反应及其作用机制;其三,病害能否发生还涉及到微域环境中非生物因子如作用位点的水分、温度等。笔者从病理的角度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层一层的剖析,旨在为把病害控制在发生之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高旭晖高曙晖
- 关键词:茶树叶部病害发病机制
- 试析茶树对病害损失的生理补偿与防治被引量:3
- 1999年
- 茶树病害种类很多,而这些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与其它作物相比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与茶树自身的生理补偿能力有关,主要表现在:(1)对病菌分泌的毒素进行生长稀释;(2)对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激素进行生理调控,给予发病部位补充、修复;(3)顶芽受损,侧芽补偿;(4)落去老病叶,长出新生叶,提高了光合能力。
- 高旭晖李晓平
- 关键词:茶树病害生理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