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状腺癌组织P-gp表达及相关因素分析
- 1999年
- 目的分析甲状腺组织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状况,探讨甲状腺癌组织P-gp表达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gp表达水平。结果检测37例甲状腺癌组织;15例癌旁正常组织及17例甲状腺腺瘤组织。P-gp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5.9%(17/37);20%(3/15)及23.5%(4/17),经统计学处理,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组织P-gp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良性组织之间无差异性(P>0.05)。甲状腺癌组织P-gp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及预后相关因素(年龄、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病理分类)之间,除与病理分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项与P-gp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癌MDR与P-gp过度表达有关,并且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不受化疗药物诱导,不受疾病发展的影响。甲状腺癌P-gp的表达有其特殊性。
- 刘勤江魏温涛田尤新
- 关键词:甲状腺癌多药耐药P-糖蛋白
- 甲状腺未分化型癌的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观察
- 2004年
- 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原发肿瘤所在部位只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新辅助化疗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身治疗模式,即将全身化疗作为肿瘤病人系统性综合治疗的第一步,随后再进行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1].我科于2001年将AP方案(ADM+DDP)用于甲状腺未分化型癌病人的术前或放疗前化疗,现小结如下.
- 范向达魏温涛
-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毒副反应
- 涎腺常见恶性肿瘤肺转移及局部神经侵润因素相关性临床应用研究
- 魏温涛刘勤江范向达张建伟王军
-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共同发挥着作用。经过各专业大量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对多基因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观点已确认,多基因联合检测已成为研究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主要方向。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腺样...
- 关键词:
- 关键词:涎腺肿瘤肿瘤肺转移免疫检测
- VEGF和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探讨血管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长因子C(VEGF-C)在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以及VEGF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64例甲状腺癌、34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21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的VEGF和VEGF-C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在T_3~T_4组、复发组及转移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各亚型中以乳头状癌为最高。淋巴结转移者的VEGF-C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VEGF和VEGF-C在甲状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数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两者表达同步增高(r=0.502,P<0.05)。结论VEGF的高表达预示甲状腺癌具有高复发率及高转移率,VEGF可作为诊断和协助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检测VEGF和VEGF-C的表达有助于甲状腺癌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 张建伟王军魏温涛
- 关键词:甲状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 回康灵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血液微转移早期干预的临床研究
- 刘勤江王玉洁戴晓雁柴艳冬田尤新王军梅澍魏温涛马世
- 一、科学技术领域:
该项目属实验诊断学、肿瘤诊断学、肿瘤治疗学领域,科技成果登记号9622018J0022,任务来源于2010-2011年甘肃省重点中医药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GZK-2010-Z9),2017年通过...
- 关键词:
- 关键词:甲状腺癌血液微转移
- 颈部手术后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颈部手术后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2008年单侧颈部手术后并发脑梗死18例病例。结果:平均年龄65岁,60岁以上15例,占83.7%(15/18),同时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14例,占77.8%(14/18);颈动脉狭窄4例,占22.2%(4/18);血脂异常(VLDL、LDL异常)10例,占55.6%(10/18);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12例占66.7%(12/18)。结论:高龄患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是颈部手术后发生脑梗死的高危人群。术前应充分评估、预测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性,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妥当处置是避免并发症的关键。
- 魏温涛马世红
- 关键词:颈部手术脑梗死并发症
- 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5例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组织学来源、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5例甲状腺CASTLE实施手术根治性切除及术后放射治疗,对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肿瘤细胞CD5、CD117、细胞角蛋白-5/6(CK5/6)、P63蛋白、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癌胚抗原(CEA)、降钙素(CT)、抗原Ki-67、嗜铬粒蛋白A(Cg A)、甲状腺球蛋白(Tg)、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钠碘转运体(NIS)以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表达,并采用DNA测序法检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和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启动子突变情况。同时与同期收治的甲状腺低分化癌8例及甲状腺未分化癌6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甲状腺CASTLE肿瘤细胞的CD5、CD117、CK5/6以及P63均呈阳性表达,TTF-1、CT、Cg A、Tg、PPAR-γ、NIS以及TSHR均呈阴性表达;甲状腺低分化癌及未分化癌中CD5和CD117均呈阴性表达,CK5/6、P63、TTF-1、Cg A、Tg、NIS及TSHR显示部分病例呈阳性表达。甲状腺CASTLE中未发现BRAFV600E基因及TERT启动子突变,甲状腺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中均未发现BRAFV600E突变。甲状腺低分化癌存在TERT启动子突变4例(4/8),其中C228T位点突变3例,C250T位点突变1例;甲状腺未分化癌存在TERT突变2例(2/6),其中C228T位点突变1例,C250T位点突变1例。全部5例甲状腺CASTLE患者术后随访3~47个月(平均25.6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CASTLE的组织学来源可能与甲状腺无关。联合检测CD5、CD117、P63、TTF-1、Tg、NIS及TSHR,对甲状腺CASTL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检测BRAFV600E及TERT启动子突变,对甲状腺CASTLE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 刘勤江魏温涛田尤新杨荣
- 关键词:甲状腺免疫组化DNA测序
- 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生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在甘肃省肿瘤医院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C患者1524例,其中多灶性PTC 492例,单灶性PTC 1032例。通过比较多灶性与单灶性PTC患者在性别、民族、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术前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病灶范围、病灶最大径、病灶直径总和、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以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多灶性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根据是否出现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和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将患者进行分组,比较患者上述临床病理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与单灶性PTC患者比较,多灶性PTC患者中55岁以上、合并高血压、出现中央区或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患者的比例更高(均P<0.05);55.1%多灶性PTC患者的病灶分布在双侧腺体,且病灶最大径和病灶直径总和均大于单灶性PTC患者(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术前TG超过55 ng/mL、中央区转移性淋巴结是多灶性PTC患者发生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多灶性PTC患者出现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性淋巴结的比例均高于单灶性PTC,且当患者为男性、病灶最大径超过7 mm、甲状腺癌侵犯被膜、术前TG超过55 ng/mL时发生转移性淋巴结的风险较高。
- 倪雅琼王涛王兴越田尤新魏温涛刘勤江
-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转移性淋巴结
- 甲状腺手术并发气管塌陷3例报告
- 2001年
- 魏温涛刘勤江
-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并发症气管塌陷
- 甲状腺肿瘤并发气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 2000年
- 目的 分析甲状腺肿瘤并发气管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 46 3例甲状腺肿瘤病人的气管并发病变进行分类。结果 38例有不同程度的气管并发症。经统计学处理比较 :气管移位、狭窄、软化与病理诊断差异无显著性 ,但与肿瘤发生部位差异显著。气管移位狭窄以肿瘤直径在 10cm以上者为主 ,而气管软化则在病史超过 10年者多见。气管痉挛发生在手术中。结论 甲状腺肿瘤并发气管病变与病史长短、肿瘤大小。
- 刘勤江何晓东魏温涛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气管病变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