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琮

作品数:57 被引量:180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生物学
  • 15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蝉科
  • 8篇昆虫
  • 7篇半翅目
  • 6篇蚂蚁
  • 5篇英文
  • 5篇日本弓背蚁
  • 5篇CICADE...
  • 4篇真菌
  • 4篇蚱蝉
  • 4篇黑蚱蝉
  • 4篇GENUS
  • 4篇蝉总科
  • 4篇HEMIPT...
  • 4篇HOMOPT...
  • 3篇叶蝉科
  • 3篇蚁巢
  • 3篇蚁科
  • 3篇生态学
  • 3篇微生物
  • 3篇物种

机构

  • 54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西南林学院
  • 1篇西北林学院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陕西省文物保...

作者

  • 57篇魏琮
  • 19篇贺虹
  • 13篇张雅林
  • 8篇南小宁
  • 7篇王云果
  • 5篇刘铭汤
  • 4篇钟海英
  • 3篇任争争
  • 2篇张涛
  • 2篇李庆龙
  • 2篇戴武
  • 2篇张璟
  • 2篇高智辉
  • 2篇周善义
  • 2篇蔡崇林
  • 2篇王旭
  • 2篇花保祯
  • 2篇杨兆富
  • 2篇唐光辉
  • 2篇朱海涵

传媒

  • 11篇Entomo...
  • 9篇昆虫学报
  • 6篇西北林学院学...
  • 4篇林业科学
  • 4篇环境昆虫学报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昆虫知识
  • 2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大自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湖北林业科技
  • 1篇食品工业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国际学术动态
  • 1篇Entomo...
  • 1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7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世界秀头叶蝉亚科系统学研究(半翅目:头喙亚目:叶蝉科)
本文系世界范围秀头叶蝉亚科Stegelytrinae(叶蝉科Cicadellidae)的形态、分类、系统发育、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文中综述了有关该亚科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分类特征、材料及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
魏琮
关键词:系统发育新属新异名
文献传递
一种昆虫干标本基因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昆虫干标本基因组DNA提取方法,为改进的饱和NaCl法,包括以下步骤:(1)昆虫干标本的预处理(2)研磨预处理的材料至粉状,将研磨产物转入1.5mlEP管,(3)加入溶液1溶解,除RNA,(4)加入消化液...
南小宁伏正魏琮冯继广周浪赵雅琼郭新荣
文献传递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华蝉族系统发育地位研究(半翅目:蝉科)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无鼓膜发音器的华蝉族(Sinosenini)昆虫在蝉总科(Cicadoidea)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依据在陕西宁陕采集的合哑蝉Karenia caelatata成虫标本,对华蝉族的合哑蝉K.caelatata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蝉总科其他类群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然后利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构建了蝉总科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合哑蝉线粒体基因组长14960 bp(GenBank登录号:MN922304),其基因组成、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等,与蝉总科其他类群具相似特征。核苷酸多样性分析表明,atp8,nad6和nad2为易变基因,而cox1比较保守。非同义替换率和同义替换率比表明,蝉总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处于高水平的纯化选择下。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支持蝉次目(Cicadomorpha)的单系性,该次目3个总科的关系为:角蝉总科Membraciodea+(蝉总科Cicadoidea+沫蝉总科Cercopodidea)。无鼓膜发音器的哑蝉属与蝉亚科(Cicadinae)的蜩蝉族(Dundubiini)相关类群聚在一起,且与寒蝉属Meimuna关系最近;黑蝉族(Cicadatrini)的草蝉属Mogannia和音蝉属Vagitanus则与姬蝉亚科(Cicadettinae)相关类群聚在一起;日宁蝉属Yezoterpnosia并非一个单系群。【结论】华蝉族应从姬蝉亚科转移至蝉亚科并与蜩蝉族(Dundubiini)合并,而黑蝉族应从蝉亚科转移至姬蝉亚科。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具有不同发声机制的蝉科昆虫系统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袁飞敏魏琮
关键词:蝉总科线粒体基因组进化速率
日本弓背蚁颊下囊内含物中细菌的组成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颊下囊是蚂蚁口前腔中一个特殊的袋状结构,在蚂蚁取食过程中,固体食物和其它颗粒在进入食道前被过滤在颊下囊中,稍后被蚂蚁从口前腔排出,这种过滤机制保证了主要利用液体食物的蚂蚁整个消化道的畅通。本文旨在揭示蚂蚁颊下囊结构及其内含物中存在的细菌类群及其可能在蚂蚁的消化、清洁以及其它方面发挥的潜在作用。【方法】利用扫描电镜确定了日本弓背蚁颊下囊在蚂蚁头部的位置及其形状,然后采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与细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颊下囊内含物以及蚁巢内土壤样品细菌的分离培养研究。【结果】(1)颊下囊位于蚂蚁口腔的后侧,呈袋状结构,内部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物质;(2)3个蚁巢工蚁颊下囊内含物每克样品中可培养细菌的菌落总数(cfu/g)数量差异较大,并且显著大于同巢土壤样品的细菌cfu/g数量;(3)从3个蚁巢的工蚁颊下囊内含物中共分离到11属的细菌,分别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三大类群,其中放线菌门细菌为优势类群;在属级水平上,巢1和巢2工蚁颊下囊内含物中的优势菌群为微杆菌属,分别占47.83%和49.73%,巢3优势菌群为不动杆菌属和微杆菌属,分别占37.27%和30%;3个蚁巢土壤样品优势菌均为芽孢杆菌属,分别占各自分离总菌落数的49.69%、56.22%和44.79%。(4)蚁巢土壤中所分离出的细菌均能在同巢工蚁的颊下囊内含物中分离得到,但同一蚁巢蚂蚁颊下囊内含物与其巢内土壤的细菌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蚁巢蚂蚁颊下囊内含物的细菌组成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蚂蚁的颊下囊中存在丰富的细菌种类,在蚁巢土壤中分离到的细菌均能在颊下囊中发现,而在颊下囊中分离到的部分细菌并没有在相应的蚁巢土壤样品中分离到。
张君南小宁魏琮王云果贺虹
关键词:日本弓背蚁可培养细菌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稀有种枯蝉分布的潜在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未来数十年的气候变化预计会是造成很多物种生境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对适应能力相对脆弱的地方性物种,预测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最大熵模型,对珍稀蝉科中国特有种枯蝉Subpsaltria yangi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生境适宜度进行了评估。【结果】结果表明,枯蝉主要局限分布于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预计至2050年,即使在温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枯蝉的生境面积也会明显减少。影响枯蝉栖息地分布的关键因素为年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最低气温、最冷季的平均气温和最潮湿月份的降水量。枯蝉现存种群栖息地应当受到保护,甘肃天水和陕西延安地区应作为枯蝉分布的核心区予以保护,以应对气候变化对其生境带来的影响。【结论】本研究获得的枯蝉适宜生境分布图可以为该稀有物种的新种群发现、现生种群分布地土地规划管理以及有效的自然保护区设立提供重要信息。
王振鹏彭守璋贺志强魏琮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学黄土高原
蝉总科昆虫的发声行为及相关系统学与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蝉总科昆虫以其雄性能发出响亮而多样的鸣声著称。长期以来,不同学者相继对其发音机制及发音器官形态结构在系统学、生态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蝉总科昆虫的发音机制、鸣声类型及其行为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蝉总科高级阶元分类系统的建立、鸣声的进化与物种形成、鸣声在种级单元分类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等角度,探讨发音器官形态结构及其鸣声在蝉总科昆虫系统学、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鸣声比对及DNA条形码技术在蝉总科近缘物种和疑难物种区分、隐存物种发现、生物多样性评估及基因树冲突解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强调今后在解析蝉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和演化历史研究中综合采用形态特征、鸣声特征和分子数据的必要性,以及蝉总科昆虫的声学、行为学研究结果在害虫声学诱集防治及仿生学领域可能具有的潜在价值。
魏琮罗昌庆
关键词:蝉总科发声机制声音信号系统学行为生态学
一种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组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核桃举肢蛾性信息素组分及其提取、鉴定、合成方法,通过田间饲养条件提取核桃举肢蛾性兴奋期雌虫性腺体,从雌虫性腺体中提取性信息素物质,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鉴定,再通过催化偶联反应合成性信息素成分,该核桃举肢蛾性...
唐光辉张涛魏琮张璟蔡崇林
文献传递
太白山蚂蚁垂直分布的研究被引量:16
2001年
本文通过分析太白山不同植被带的蚁种组成及各蚁种在不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探讨了太白山蚂蚁种群分布与森林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小区间的相似性比较和区系组成比较 ,研究了太白山蚂蚁的垂直分布特点和高大的山体、多样的气候等对蚁科南北成分过渡渗透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 ,太白山不同地带分布的蚂蚁种类与海拔高度、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密切相关 ,蚁种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和植被类型的减少而减少 ,且南坡的种类多于北坡 ;蚁种的组成在海拔相同的小区之间相似性较大 ,但随着海拔高度差异的加大和坡向不同 ,各小区间相似性显著降低 ;太白山是南北蚁科成分的交汇过渡地带 ,具有南北成分相互渗透和交错重叠的特点 ,以广布种成分最多 ,古北种次之 ,东洋种最少 ;太白山对古北种成分向南渗透的阻碍作用较小 ,对东洋种成分向北和向高海拔渗透的阻碍作用较大 ,故而东洋种成分在高海拔地带和北坡种类数量大为减少 ,而古北种成分则有较多种类在南坡得以分布留存。
魏琮贺虹刘铭汤谢恩魁
关键词:蚂蚁
蒙古寒蝉末龄若虫与成虫复眼的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末龄(5龄)若虫与成虫复眼的差异,探讨蝉总科昆虫在若虫与成虫生态位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复眼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详细观察和比较研究了蒙古寒蝉末龄若虫和成虫复眼的一般形态、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结果】蒙古寒蝉的复眼为并列像眼。出土羽化前其末龄若虫复眼的颜色逐渐由白色变为红色至深褐色,成虫复眼则为浅褐色。末龄若虫复眼表面具有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刺形感器,成虫复眼表面无感器。末龄若虫白色复眼的表面为完整的角膜,未分化形成小眼面;末龄若虫红色和深褐色复眼则由许多五边形或六边形小眼组成,排列不甚规则;成虫复眼均由排列整齐的等边六边形小眼组成。末龄若虫白色复眼内部由大量细胞团构成,未分化形成小眼结构;在末龄若虫深褐色复眼中,小眼次级色素细胞的细胞核集中分布在视杆和晶锥之间;在成虫复眼中,小眼次级色素细胞的细胞核分布在晶锥近心端周围。末龄若虫深褐色复眼中的初级色素细胞和小网膜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分布较均匀,而成虫复眼小网膜细胞内的色素颗粒都分布在视杆周围。【结论】蒙古寒蝉不同发育阶段的末龄若虫与成虫的复眼在小眼发育程度、色素颗粒分布及表面感器有无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红色复眼期是末龄若虫复眼的主要发育阶段。研究结果说明,蒙古寒蝉及其他具有同样生活习性与发育过程的蝉总科若虫的复眼在末龄的早期阶段及更早的低龄若虫阶段不具备视觉功能,但具有感受外界机械压力或其他环境刺激的功能。这应是该总科昆虫从若虫发育为成虫过程中对生态位显著改变(若虫长期在地下漆黑环境营固定生活,成虫则在地上生活)的一种适应。本研究获�
兰英魏琮
关键词:半翅目蝉科超微结构
红蚁属一中国新记录种记述被引量:10
1999年
伊内兹氏红蚁MyrmicainezaeForel,1902,中国新记录MyrmicainezaeForel,1902,Rev.SuisedeZool.10:226.MyrmicainezaeForel,Bingham,1903,Faun,Brit.I...
魏琮周善义刘铭汤
关键词:膜翅目蚁科红蚁属中国新记录种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