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枝宁

作品数:16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疗效
  • 3篇多发
  • 3篇多发性
  • 3篇一级亲属
  • 3篇细胞
  • 3篇骨髓
  • 3篇骨髓瘤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蛋白
  • 2篇抵抗素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性病
  • 2篇血清
  • 2篇血液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抵抗
  • 2篇脂联素
  • 2篇糖尿

机构

  • 9篇百色市人民医...
  • 7篇广西百色市人...
  • 3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作者

  • 16篇黄枝宁
  • 3篇黄艳
  • 3篇于健
  • 3篇龙艳
  • 3篇苏珂
  • 3篇周燕
  • 3篇马付坚
  • 2篇胡永玲
  • 2篇黄枝优
  • 1篇韦妹爱
  • 1篇唐灵
  • 1篇罗忠叁

传媒

  • 2篇右江医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广西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内科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09
  • 2篇2007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评价分析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2例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皮肤软组织急性细菌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使用每日一次300mg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加替沙星300mg静脉滴注,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治愈率、总有效率以及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中显著有效率为56.2%,总有效率达96.9%;对照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78%和94%;治疗组患者细菌清除率达88.2%,对照组为79.6%;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结论高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副作用较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黄枝优黄枝宁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急性细菌感染
CAR-T细胞治疗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改变等因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包括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等多种疾病,以往采取化疗等方式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属于新型方法,通过对患者输注足量的CAR-T细胞,达到识别肿瘤细胞、靶向杀伤的目的 ,应用价值较高,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后果,安全性、患者耐受性均相对较佳,其以自身免疫细胞对癌变细胞进行清除为基本原理。通过一系列改进,目前以第四代CAR-T细胞治疗为主,其在前几代基础上,加入可选择性的标记,在T细胞修饰、T细胞扩增终止等方面均有其独特优势。但CAR-T细胞疗法目前尚处于Ⅰ期研究,技术并不成熟,且多以B细胞恶性肿瘤疾病为主,在诸多抗原中,主要对CD19进行研究,而对T细胞恶性肿瘤疾病及其他抗原应用效果文献较少,还需扩大样本容量进一步深入探讨。该研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采取CAR-T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便于临床治疗工作的实施,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黄枝宁
关键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进展被引量:1
2013年
近年来,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病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治疗取得显著进展,基于危险分层不同的诱导分化和凋亡治疗被证实疗效确切。目前国内外基于诱导治疗的药物诸如维甲酸和砷剂、阿糖胞苷和砷剂等,在巩固治疗后明显提高了复发率,改善了预后。国内外医学界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研究取得的进展列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白血病治疗领域最关键的突破之一,其突破之处在于提出了分层诱导治疗方案。
黄枝宁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AE方案治疗42例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3年
目的:探究MAE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所有患者均给予MAE方案和相应的支持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2例患者经MAE方案一个或两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25例(59.52%),部分缓解8例(19.05%),未缓解9例(21.43%);有38例(占90.48%)患者于治疗6~12d内发生骨髓抑制,23例感染(54.76%),40例(95.24%)患者有轻微消化道反应,无肝肾功能损伤、心肌酶谱改变及死亡者。结论: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MEA治疗方案进行化疗的临床效果确切,且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黄枝宁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8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特点与疗效。结果 89例MM患者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85例(95.5%)。89例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进行MBD分级:0级4例(4.5%)、1级9例(10.1%)、2级13例(14.6%)、3级37例(41.6%)、4级26例(29.2%)。不同MBD分级患者的DS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MBD 4级患者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高于0~3级患者,2~3级患者高于0~1级患者(均P<0.05)。MBD 4级患者的骨髓浆细胞水平、血清IL-6水平均明显高于0~3级患者,2~3级患者明显高于0~1级患者(均P<0.01)。MBD 0~1级患者疗效优于2~4级患者,2~3级患者疗效优于4级患者(均P<0.05)。结论 MM患者中MBD发生率高,不同MBD分级的患者临床表现及疗效有明显差异,MBD分级低者疗效较好。
黄艳马付坚黄枝宁韦妹爱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疗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评价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TP患者49例及体检健康者45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56+)水平。结果 ITP组CD3+、CD4+T淋巴细胞、CD16+56+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TP组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异常,可能伴有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这些免疫功能变化可能参与ITP的发病。
黄枝宁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19例
2016年
抗凝血灭鼠药主要靠破坏凝血机制灭鼠,目前使用的溴敌隆、溴鼠灵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药,和第一代抗凝血灭鼠药相比,其生物半衰期和毒力更强,导致在临床比较常见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于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共收治19例因抗凝血类灭鼠药所致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黄枝宁马付坚黄艳
关键词:凝血功能障碍灭鼠剂中毒获得性生物半衰期凝血机制溴敌隆
铁代谢指标在鉴别慢性病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慢性病贫血(ACD)和缺铁性贫血(IDA)是临床上常见的贫血。虽然二者的发病机制不一致,但可在同一病例中重叠存在,故在临床上有必要对两者的铁贮存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ACD、IDA患者骨髓铁代谢相关指标测定,系统性评价其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的IDA患者(IDA组)36例,男15例,女21例,年龄35~73岁,平均(58.5±14.6)岁。
黄枝宁
多发性骨髓瘤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微球蛋白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和放免法测定49例MM患者血清LDH和β2-MG值。结果:对照组与MM组、MM组的Ⅲ期与Ⅱ期、Ⅱ期与Ⅰ期、MM组化疗前后有效与无效患者血清LDH和β2-MG值相比,MM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无效组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DH和β2-MG的水平可作为MM患者的分期、预后及疗效判断的辅助指标。
黄枝宁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血清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
广西百色壮族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胰岛β功能状态与胰岛素抵抗情况调查
2009年
目的:研究广西百色壮族2型糖尿病(T2DM)家系正常糖耐量一级亲属成员(一级亲属)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和胰岛素抵抗情况,为我区壮族T2DM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百色地区壮族T2DM家系45个,在排除DM和糖耐量损害的前提下,选择一级亲属为研究组(83例),先证者的配偶或其同胞的配偶为正常对照组(76例),检测所有受试者的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胰岛素原(FPI)、血脂水平,计算各组HOMA模型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用于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结果:一级亲属组的HOMA-IR、甘油三酯(TG)、FPI、FIN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HOMA-β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百色壮族T2DM家系一级亲属在未发生DM时已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紊乱,但胰岛β细胞功能无明显改变。胰岛素抵抗可能是T2DM发病的始动因素。
周燕黄枝宁苏珂龙艳于健唐灵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家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