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烁桥
- 作品数:12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飞机尾流控制的SPIV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09年
- 利用简化的飞机模型,通过改变尾翼的迎角及展弦比,试图建立一种能加速自我消亡的尾流涡系统。该实验在拖曳水槽中进行,运用SPIV(体视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系统进行测量,获得了一系列空间切面的2D/3C(二维/三分量)数据,给出了三种不同尾翼情况(两种有尾翼情况及一种无尾翼情况)下的SPIV观测结果,并将这几种情况作了对比。
- 黄烁桥申功炘Robert KonrathCarl F.v. CarmerKompenhans Jürgen
- 关键词:SPIV飞机模型水槽
- 昆虫拍动翅的前缘涡三维空间结构
- 昆虫(果蝇,蜻蜓)悬停飞行中,翅膀按照特定的拍动方式往复运动,产生非定常高升力维持身体的平衡。研究昆虫高升力机理,需要探索拍动翼运动引发的三维空间非定常流场的特性,尤其是三维空间非定常涡的发展变化过程。
- 申功忻陆远任禹桥黄烁桥谭广琨
- 关键词:拍动翼前缘涡
- 文献传递
- 蝴蝶机电仿生模型悬停飞行的流体力学实验研究
- 黄烁桥
- 仿生三维空间旋涡流动结构实验研究
- 1.引言仿生学的研究是近年来人类探索自然科学,探索生命科学道路上的一条重要分支。自然界中的鱼、昆虫或是鸟经过了上亿年的自然选择和淘汰,进化发展到如今,已经拥有了适应它们各自生活环境的游动或飞行能力。它们能针对周围的水、气...
- 申功炘谭广琨陆远任禹桥黄烁桥喻科
- 文献传递
- 机械蝴蝶模型悬停飞行的流动显示实验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探索蝴蝶独特的外形及运动模式下蕴含的流动机理,与以往只考虑翅膀气动影响的拍动翼实验不同,我们开发了一种同时考虑身体及翅膀的机械系统用以模拟蝴蝶的悬停飞行,并采用染色液流动显示的方法对升力的主要来源——前缘涡进行了细致的观测。结果显示,在蝴蝶飞行的上下拍动过程中均有前缘涡产生,且不是以往观测到的螺旋或锥状结构,而是近似等直径的柱状联通形式,其明显特征为:在拍动加速阶段存在明显的展向流动,而在减速阶段则会出现破裂;另外,蝴蝶看似杂乱无章的运动实际上是一种自适应控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升力。
- 黄烁桥申功炘魏来郭鹏
- 关键词:仿生蝴蝶
- 仿生流体力学实验中的运动控制系统
- 2009年
- 在搭建仿生流体力学实验平台的过程中,针对仿生模拟运动要求高精度、多自由度等特点建立了一套运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最多)4轴同步控制,经测试满足实验精度要求。
- 黄烁桥申功炘喻科魏来
- 关键词:运动控制仿生流体力学实验
- 仿生机器鱼游动的三维流动结构机理实验研究
- 鱼尾鳍拍动属于具有周期性非定常的三维空间流动,对此,本文组建了仿生流体力学实验平台、该平台由仿生模型(机器鱼或昆虫)运动模拟系统、染色液流动显示系统、DSPIV测量系统、水下天平测力系统和同步控制系统等五大子系统组成。
- 申功炘谭广琨黄烁桥喻科任禹桥
- 文献传递
- 昆虫翅悬停飞行中的三维空间旋涡结构
- 2008年
- 昆虫(果蝇)悬停飞行中,翅膀按照特定的拍动方式往复运动,产生非定常高升力维持身体的平衡。研究昆虫高升力机理,需要探索拍动翼运动引发的三维空间非定常流场的特性,尤其是三维空间非定常涡的发展变化过程。
本文将氢气泡流动显示技术应用于动态模型实验,定性的观察拍动翼前缘涡(LEV)的发展破裂过程。并利用数字体视粒子图像测速,DSPIV(Digital Stemscopic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测得了拍动翼运动瞬时相位和相位平均的三维空间流场信息(速度向量场、截面涡量场、空间涡量场,以及三维空间流线),揭示了拍动翼展向流动的存在,并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多角度说明了前缘涡沿展向发展到破裂的流动结构,并说明了侧缘涡与前缘涡的相互影响。
测量结果表明:在雷诺数960的情况下,拍动翼运动至相位时,翼面上前缘涡在距翼根约60%展长的位置发生破裂;翼根至破裂点之间,展向流动稳定,指向翼梢;破裂点以后,展向流改变方向,指向翼根。
- 申功炘任禹桥喻科黄烁桥谭广琨
- 关键词:拍动翼前缘涡
- 昆虫翅悬停飞行中的三维空间旋涡结构
- 昆虫(果蝇)悬停飞行中,翅膀按照特定的拍动方式往复运动,产生非定常高升力维持身体的平衡。研究昆虫高升力机理,需要探索拍动翼运动引发的三维空间非定常流场的特性,尤其是三维空间非定常涡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将氢气泡流动显示技术...
- 申功炘任禹桥喻科黄烁桥谭广琨
- 关键词:拍动翼前缘涡
- 文献传递
- 喷流对飞机尾流涡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5
- 2010年
- 飞机产生的尾流涡,特别是大尺度的翼尖涡,对尾随其后的飞行器是非常有害的,本文旨在探索利用飞机发动机产生的喷流加速尾流涡消亡的方法。试验采用简化的飞机模型(有尾翼),建立了包含一对翼尖涡及一对反向旋转的尾翼涡(通过以负迎角安装尾翼得到)的4涡尾流系统。在无外来扰动的情况下,不同的尾翼设置下得到的尾翼涡对翼尖涡的作用效果不同,有的能导致翼尖涡提前消亡,有的则不能。考察了不同强度的喷流对不同4涡尾流系统的影响,且作为对比,对无尾翼(2涡系统)及无喷流下的各种情况也分别作了观测。试验在拖曳水槽中进行,运用体视粒子图像测速(SPIV)技术,观测了与模型拖曳方向垂直的、从机翼后缘到下游约45翼展间均布的一系列切面。结果表明:当喷流直接作用于涡时,其效果主要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初始距离及相对强度;而当喷流作用于整个4涡尾流系统时,其引入的扰动对不同的系统均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这种作用的关键在于利用喷流优化对翼尖涡进行扰动的机制,而不仅仅取决于喷流的强度。
- 黄烁桥申功忻Robert KonrathCarl F.v. CarmerKompenhans Jurgen
- 关键词:流体力学飞机尾流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