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兴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护理
  • 2篇动脉瘤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浆
  • 2篇血浆渗透压
  • 2篇造影
  • 2篇渗透压
  • 2篇蛛网膜
  • 2篇蛛网膜下
  • 2篇蛛网膜下腔
  • 2篇蛛网膜下腔出...
  • 2篇网膜
  • 2篇下腔出血
  • 2篇膜下
  • 2篇放射科
  • 2篇出血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护理
  • 1篇血管造影术

机构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黎兴华
  • 2篇吴家会
  • 2篇黄超琼
  • 1篇陈洪玲
  • 1篇刘连凤
  • 1篇李建英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解放军护理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血管造影患者全程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术中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对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术中配合度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144例经头颅CT检查疑似颅内血管病变需行3D-DSA脑血管造影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I/...
黎兴华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血管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临床运用及护理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运用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入院的89例SAH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9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89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70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8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49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1例,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CTA确诊。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做好检查时的护理配合,可使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显示良好,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黎兴华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血管造影术颅内动脉瘤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治及其护理
2008年
目的 探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2例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并结合同期78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大腺瘤和巨大腺瘤的侵袭性腺瘤发生率(63.8%)明显高于微腺瘤和小腺瘤(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功能性腺瘤和非功能性腺瘤中的侵袭性腺瘤发生率分别为44.8%,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腺瘤中肿瘤卒中的发生率(22.6%)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5.1%);侵袭性腺瘤术后复发率(16.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腺瘤(3.8%);侵袭性腺瘤的手术全切率(46.8%)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腺瘤(88.5%),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应结合影像学检查、术中所见和病理学检查来综合判定。手术全切率低,术后复发率高,治疗上应采取手术治疗结合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加强对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的护理,可有效预防和减轻经蝶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
黎兴华
关键词:垂体腺瘤护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32例aSAH后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出血次数及有无脑室积血的患者,a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aSAH后脑积水的形成与年龄、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出血次数以及脑室是否积血有密切联系。加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黎兴华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护理
放射科护士分层次培训模式探讨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该院放射科分层次规范化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评估,分层级,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考核。结果经过一年的培训,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前后的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急救技能均有明显的提高(P<0.05),医技人员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有显著提高(P<0.01),患者检查前准备完好率明显提高(P<0.01),对比剂渗漏率明显降低,科研教学能力提高。结论放射科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提升了护士素质,充分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使医、技、护关系更为融洽,满足了患者及社会需求。
吴家会陈洪玲刘连凤黎兴华黄超琼
关键词:放射科护士
CBL教学模式在放射科护理教学中的效果及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价值分析
2021年
对放射科采用CBL教学模式开展护理教学活动后教学质量、教学效率满意度进行探寻。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放射科新进干部和进修生共34例,时间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教学①组(17例):常规护理教学;教学②组(17例):CBL教学模式。对《临床教学质量考核量表》评分、临床教学效率满意度评分进行探寻。结果:教学②组教学管理评分(14.23±2.11)分、仪表行为评分(9.12±1.33)分、教学查房评分(7.23±0.19)分、小讲课和见习课评分(11.19±1.42)分、检查反馈评分(4.25±0.21)分、临床带教评分(14.41±1.23)分、病情掌握评分(9.21±0.38)分、实践技能评分(9.45±0.41)分,相比教学①组的(11.02±1.14)分、(5.61±0.37)分、(4.23±0.22)分、(7.51±0.57)分、(2.74±0.07)分、(9.61±1.15)分、(6.19±0.17)分、(6.25±0.22)分而言均更高(p<0.05);教学②组教学模式满意度评分(90.15±2.18)分,相比教学①组中的(83.57±1.45)分而言均更高(p<0.05)。结论:放射科采用CBL教学模式开展护理教学活动的教学质量效果更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黎兴华
关键词:CBL教学模式放射科教学质量教学效率
CT增强检查留置针拔除后两种按压方法效果的比较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比较CT增强扫描检查留置针拔除后手指按压法和棉球胶布加压按压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于我院行CT增强检查中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愿意配合、无凝血功能障碍、一次穿刺成功且检查中无对比剂渗漏的1 465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752)和对照组(n=713)。留置针拔除后,实验组采用棉球胶布加压按压法,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指按压法。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种按压法在患者满意度、疼痛等级及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年龄、沟通能力、配合程度、凝血功能、血管穿刺难易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统计分析发现,与手指按压法相比,棉球胶布加压按压法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97.03%vs.90.87,P=0.000),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中度及以上疼痛发生率(8.37%vs.18.65%,χ~2=33.348,P=0.000),针眼出血发生率(0.93%vs.2.67%,χ~2=6.312,P=0.012),血肿发生率(0.53%vs.1.96%,χ~2=6.181,P=0.013),皮下瘀斑发生率(0.80%vs.2.52%,χ~2=6.772,P=0.009)。结论:CT增强检查留置针拔除后采用棉球胶布加压按压法比手指按压法安全有效、预防按压并发症,而且简单易行,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吴家会黎兴华李建英刁乾利黄超琼
关键词:CT增强检查
窦汇至左颈内静脉血栓形成一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被引量:1
2007年
颅内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颅内静脉窦合并颈内静脉血栓则更为罕见,国内外文献少有报道。我科近期收治1例窦汇-左颈内静脉T1段血栓形成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黎兴华
关键词:颈内静脉血栓护理
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血浆渗透压监测的意义及其护理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浆渗透压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护理措施。方法136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测患者血浆渗透压,并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出院后3个月给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患者入院时颅脑伤越重,血浆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水平与血钠、血糖、血尿素氮相关;住院期间死亡及随访植物生存患者入院时血浆渗透压水平高于其他患者。结论血浆渗透压监测既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又是指导治疗的可靠指标之一;加强中重型颅脑损伤后高血浆渗透压患者的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黎兴华
关键词:颅脑外伤血浆渗透压护理
不同剂量的甘露醇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及其护理
2008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浆渗透压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33例颅内压增高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17例,给予20%甘露醇0.5g/kg;第二组16例,给予20%甘露醇1.0g/kg,两组均6~8小时输注1次。监测两组病人每日首剂甘露醇前﹑后的血浆渗透压数值。结果:两组病人甘露醇使用前、后血浆渗透压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连续多日反复使用甘露醇后,可引起血浆渗透压基础值逐渐增高,且使用时间越长,血浆渗透压基础值越高。结论:对于甘露醇,切莫盲目使用大剂量。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提倡使用小剂量的甘露醇,有条件者应在用药期间监测血浆渗透压。加强用药过程中的护理,充分发挥其药理作用,使病人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
黎兴华
关键词:甘露醇血浆渗透压护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