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
- 作品数:17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HCN诱导关键基因对植物盐适应性的影响
- 众所周知,氰化物是剧毒物质,对生命有机体和环境都有毒害作用。研究表明,氰化物会抑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从而影响呼吸代谢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植物自身会产生氰化物,如HCN,它是乙烯合成是副产物之一,会随乙烯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 丁健
- 关键词:植物抗性氰化物
- 武汉建设大道及其分支街道绿化分析
- 2013年
- 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化的骨架,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以武汉市建设大道绿地及其分支街道为研究对象,对其绿地率、绿地类型、绿地植物种类、数量、种植形式等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归纳了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武汉市城市道路绿化的建设提供参考。
- 丁健蔡青胡念念张洁
- 关键词:植物配置道路绿化
- 桂花品种群生物学特性调查——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桂花品种群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方法]从叶形指数、花径、叶柄长度、1年生春梢长度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4个桂花品种群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类研究。[结果]金桂、银桂、丹桂品种群的生物学特性比较接近,而与四季桂品种群的差异较大。[结论]金桂、银桂、丹桂3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四季桂的亲缘关系较远。
- 丁健任丽张洁
- 关键词:桂花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
- 柑橘果实粒化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1年
- 柑橘是世界第一大水果,粒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柑橘的商品价值。对柑橘类果实粒化发生过程中汁胞的解剖结构和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导致粒化发生的各种因素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展望了从分子育种的角度彻底解决柑橘汁胞粒化的可能性。
- 丁健邓秀新
- 关键词:柑橘粒化分子机理
- 丙酮体系中柑橘皮中类胡萝卜素与VC及VE的协同抗氧化性研究被引量:9
- 2004年
- 研究了避光条件下柑橘皮类胡萝止素提取物与VC及VE在丙酮溶剂体系中的协同抗氧化性 ,初步探讨了协同效应产生的条件以及机理。结果表明 ,在VC浓度为 10 0mg/mL ,类胡萝卜素起始浓度与VC浓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 0 0 5时 ,或VE浓度为 0 384mg/mL ,类胡萝卜素起始浓度与VE浓度的比值小于或等于 1 5时 ,类胡萝卜素与VC或VE在丙酮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助氧化作用 ;当体系中VC或VE浓度较低时 ,随反应时间延长 。
- 丁健徐娟张红艳
- 关键词:类胡萝卜素VC
- 柑橘果实粒化变异体的遗传背景及其性状形成的机理研究
- 柑橘体细胞融合技术有效地克服了柑橘有性杂交过程中遇到的珠心胚干扰、雌雄败育等生殖障碍,近二十年来已创造了超过250例的不同种间、属间体细胞杂种材料。由于柑橘体细胞融合实际上是一个半筛选体系,理论上再生植株包括三类:四倍体...
- 丁健
- 关键词:柑橘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细胞壁代谢抑制性差减杂交荧光实时定量PCR
- 文献传递
- 武汉地区神秘果再生条件初探
- 2013年
- 采用实生繁殖、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技术对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icum)的快速繁殖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上几种途径均有再生迹象,但在现有环境条件下还未达到高效再生的目的。就未达到高效再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为神秘果再生条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丁健周婷婷张洁
- 关键词:快速繁殖体系
- 对节白蜡愈伤组织诱导初探被引量:2
- 2014年
- 对节白蜡是原产湖北京山、钟祥的木犀科白蜡属的一种高大落叶乔木,属于国家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以对节白蜡嫩茎作为外植体,探索灭菌时间及方法和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嫩茎经30 s酒精(75%)和10 min升汞组合处理,灭菌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配方是MS+6-BA 2.0 mg/L+2,4-D 1.5 mg/L。
- 张洁丁健程露露
- 关键词:对节白蜡离体再生灭菌方法愈伤组织
- 武汉地区几种常见水生花卉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对武汉地区常见水生花卉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武汉市园林中常见的20种水生花卉的栽培管理及其园林应用,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丁健张洁曹佩
- 关键词:水生花卉园林应用
- 濒危物种金斑喙凤蝶的行为特征及其对生境的适应性被引量:9
- 2012年
- 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1985年被IUCN列为红色名录种,1989年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种,此后便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至今为止对其野外生存、行为及生境适应等认识仍很模糊。在广西金秀县大瑶山设定4个研究区域,以线路调查法计数成虫与幼期个体数,定点跟踪观察法记录成虫交配行为、产卵行为、幼虫取食行为等。结果显示:金斑喙凤蝶主要在湿季(4—10月底,月降水量>50 mm)生长、发育与繁殖后代。金斑喙凤蝶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温度的主动选择性,幼虫在17—24℃时取食行为活跃,雄蝶在19—26℃时山顶行为活跃,均表现出中温选择性;然而,雌蝶多选择在正午时刻产卵,期间温度为27—30℃,表现出高温选择性。雄蝶活动对生境地形表现出主动选择性,(87.34±7.58)%(n=339)的雄蝶选择飞向山顶,他们每日上午6:00至11:00在山顶聚集,绕圈飞行或停息,而以山顶停息为主,占山顶活动时间的(77.87±19.32)%。雄蝶通常停息在山顶的高枝位叶片上或山顶周缘的叶片上,以便迅速发现并拦截飞经的雌蝶,获得交配机会。因而,金斑喙凤蝶在交配策略上主要采取雄蝶等候的方式。停息期间,雄蝶表现出明显的占区行为,首先停息在某一区域的雄蝶在领域权竞争中通常都是最后的胜利者,赢得领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野外观察发现,金斑喙凤蝶的天敌种类较多,野外存活率偏低,最后羽化率仅为38.9%(n=20)。对于存活个体而言,他们已明显进化形成一套复杂的防御体系,主要包括由保护色、颜色拟态、形状拟态等组建的初级防御体系和由眼斑展示、身体晃动、Y-腺伸出等组建的次级防御体系。另外,老熟幼虫多选择在林下层的灌木丛或竹丛的隐蔽枝条上化蛹,化蛹高度为(1.82±1.58)m(n=20),这种对化蛹场所的主动选择行为可提高其蛹期的防御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金斑喙凤蝶对其阔
- 曾菊平周善义丁健罗保庭覃琨
- 关键词:金斑喙凤蝶温度交配策略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