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铭

作品数:23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核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核科学技术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传热
  • 5篇蒸汽
  • 5篇蒸汽冷凝
  • 5篇强化传热
  • 5篇热量
  • 5篇冷凝
  • 3篇自然循环
  • 3篇滑油
  • 3篇滑油冷却器
  • 3篇换热
  • 3篇安全壳
  • 2篇数值模拟
  • 2篇同轴
  • 2篇扭带
  • 2篇氢气
  • 2篇教育
  • 2篇功率
  • 2篇过冷
  • 2篇过冷度
  • 2篇多组分

机构

  • 23篇哈尔滨工程大...
  • 2篇海军工程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核动力研...
  • 1篇中国舰船研究...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 1篇武汉第二船舶...

作者

  • 23篇丁铭
  • 7篇孙中宁
  • 3篇孙中宁
  • 3篇陈哲雨
  • 3篇阎昌琪
  • 2篇石帅
  • 2篇曹夏昕
  • 2篇孟兆明
  • 2篇张永发
  • 1篇赵新文
  • 1篇郑云涛
  • 1篇王佳卓
  • 1篇顾汉洋
  • 1篇高力
  • 1篇吴启涛
  • 1篇张楠
  • 1篇张楠
  • 1篇朱晓桐
  • 1篇孙立成
  • 1篇范广铭

传媒

  • 6篇哈尔滨工程大...
  • 4篇原子能科学技...
  • 3篇应用科技
  • 3篇核动力工程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科教导刊
  • 1篇科技视界
  • 1篇教育信息化论...

年份

  • 5篇2024
  • 9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4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翅套管传热元件阻力特性实验研究
2014年
针翅套管式强化传热元件是一种新开发的传热管,传热效果好.以润滑油与水作为实验介质,对多根针翅高度与节距不同的针翅套管进行单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了油侧通道中针翅高度、节距、针翅管管径等参数对针翅套管阻力的影响,总结了适用于针翅套管阻力计算的实验关联式.应用该实验关联式对其他不同参数的针翅套管进行阻力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证实了实验关联式的可靠性.
陈哲雨孙立成丁铭
关键词:实验关联式
一种紧凑布置滑油冷却器的强化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本文对一种新型紧凑布置的滑油冷却器的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该换热器是一种针翅管与光管混合排列的双流程滑油冷却器,并且两侧流程结构不同。将传热实验结果与另一台同样采用针翅管与光管混合排列的换热器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陈哲雨阎昌琪丁铭石帅
关键词:强化传热场协同小型化
文献传递
遗传算法在柱状高温气冷堆换料优化问题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堆芯换料方案的优化是一个典型的组合优化问题,其搜索空间异常庞大。传统的优化算法很难在如此巨大的搜索空间中寻找出全局最优解。遗传算法以其优良的自适应能力和优化能力,为组合优化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途径。采用遗传算法对柱状高温气冷堆堆芯装料方案进行了优化,并编写了相应程序。为了提高堆物理的计算精度,堆芯临界计算采用26群输运计算。由于多群输运计算需要大量计算时间,为此对遗传算法进行了并行优化。为了验证遗传算法对柱状高温气冷堆换料的优化能力,构造了一个8组件的小型柱状高温气冷堆换料优化基准题。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在柱状高温气冷堆换料优化问题中具有良好的优化能力和计算稳定性。
黄杰李文强丁铭
关键词:遗传算法换料优化
高压圆形板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与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针对板式换热器承压能力差的问题,设计开发一种力学性能好、承压能力强的圆形板壳式换热器。这种圆形板壳式换热器是一种工作压力高、体积小、重量轻的具有良好工业应用前景的换热器。对其传热和阻力特性进行实验研究,重点分析其作为滑油冷却器时的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高压圆形板壳式换热器具有良好的强化换热效果,适用于含有高粘度油类的传热过程的结论。
王佳卓阎昌琪丁铭陈哲雨石帅
关键词:强化换热滑油冷却器
竖直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层流液膜耦合分析
2023年
由于空气的存在,目前含空气蒸汽冷凝数值分析中常忽略液膜,为弥补含空气蒸汽冷凝研究中忽略液膜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竖直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层流液膜耦合修正模型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在广的参数范围内较好地预测COAST实验结果,偏差在10%以内。此外,得到了液膜效应的作用机制,发现液膜对换热既有强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强化作用主要源于液膜沿壁面加速引起的对流强化,抑制作用主要源于液膜增厚引起的导热恶化。当空气质量分数小于0.5时,液膜的热阻占比会快速增加,最高可达60%以上,液膜将不可忽略。基于液膜效应的分析,划分了COAST实验液膜流态区域范围。当处在高压、高蒸汽浓度下,管外液膜将不限于层流,部分高度会达到湍流态。
周书航边浩志吴桐雨李文涛丁铭
关键词:液膜蒸汽冷凝数值模拟层流过冷度
冷凝面形状影响含空气蒸汽冷凝特性数值分析
2023年
为评估蒸汽在不同形状壁面的冷凝特性,本文基于不同壁面(单管、平板、圆柱、球形)在压力为0.1~1.6 MPa、空气质量分数为0.1~0.9、过冷度为10~80℃的参数范围,开展了含空气蒸汽冷凝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冷凝面形状对蒸汽冷凝特性有显著影响,主要可分为曲率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基于2种效应提出了曲率强化因子和结构强化因子,发现曲率强化因子与压力、过冷度呈负相关关系,与空气质量分数呈正相关关系;结构强化因子与压力、过冷度、空气质量分数均呈正相关关系。曲率效应引发的强化效果最大可达16%,结构效应引发的强化作用最大可达32%。此外,单管换热性能最佳,圆柱与平板其次,球形面换热性能最低。
周书航丁铭丁铭彭翔彭翔
关键词:蒸汽冷凝数值模拟气体压力过冷度
螺旋管外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2023年
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是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需要对空气-蒸汽冷凝强化传热进行研究。本文在压力0.2~1.3 MPa,壁面过冷度50~120℃,对管外径为19、25、38 mm的螺旋管外含空气蒸汽冷凝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螺旋管管径越小,换热系数越大,19 mm管的换热效果可达38 mm管的1.55倍;与竖直管相比,螺旋管强化换热效果受压力影响较大,压力越高,强化换热效果越好,0.2 MPa时换热系数较竖直管低3%左右,而1.3 MPa时比竖直管可强化65%左右。螺旋管有较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可对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支持。
李文涛边浩志代丽红周书航吴桐雨丁铭
关键词:冷凝螺旋管强化传热传热安全壳
燃料组件偏置及弯曲对沸腾临界影响研究
2023年
反应堆燃料组件可能因为制造、安装的偏差或外力等因素,导致燃料棒发生整体偏置或弯曲的现象,对传热以及沸腾临界造成不利影响。为评估影响大小,本文建立基于欧拉两流体模型和改进RPI模型的临界热流密度分析方法,并利用CHF查询表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不变形和小变形的工况预测的CHF与子通道参数查询CHF查询表的数值符合良好。之后,预测了不同偏置距离及弯曲程度的5×5棒束通道CHF。偏置及弯曲使子通道流量分配发生变化,边角通道流量减小,中心子通道流量增加,当边角通道受挤压严重时将触发边棒临界。轴向功率均匀的偏置和弯曲0.5 mm工况并不改变临界的轴向位置,而弯曲0.8、1 mm时影响临界位置,随弯曲程度的增加使临界位置向上游偏移。3种变形中,对角偏置对于CHF影响最小,而轴向呈余弦热流密度分布的棒发生弯曲时,对CHF影响最大。
龚佳奇丛腾龙肖瑶顾汉洋丁铭
关键词:临界热流密度
安全壳内蒸汽冷凝驱使的氦气分层特性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进一步认识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气-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输运与冷凝的复杂耦合现象,本文研究了针对冷凝及组分输运的实验装置。利用Star-ccm+软件在宽氦气浓度、宽蒸汽浓度条件下,对单一传热管外蒸汽冷凝及气体输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相应的验证实验,提出了用于评估冷凝作用下混合气体氦气分层的经验判别式和理论判别式。模拟结果揭示了蒸汽冷凝作用下氦气-空气-蒸汽混合气体形成稳定的氦气分层,关联式判别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刘丰孙中宁孙中宁边浩志
关键词:核电站安全壳多组分气体不凝性气体冷凝
间隔同轴交叉扭带强化润滑油传热特性数值研究
2019年
滑油冷却器是核动力装置中一类不可或缺的换热器。运用强化传热技术可增强润滑油的传热、减小换热器的体积。为了增强传热管内润滑油的传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规则间隔同轴交叉扭带。采用CFD方法,在间距率0.5~3.0的范围内,对圆管内插规则间隔同轴交叉扭带的管内传热系数与阻力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40~1050的层流条件下,规则间隔同轴交叉扭带能够显著提高管内润滑油的对流传热系数,可达光管的2~5倍。而且,随着间距率的减小,虽然对流传热系数和阻力系数均随之增大,但是综合评价准则数仍随之增大。当间距率为0.5时,评价准则数最大可达2.98。
吴启涛刘小丫丁铭于洋
关键词:强化传热滑油冷却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