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晓樵

作品数:201 被引量:1,219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3篇期刊文章
  • 51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81篇天文地球
  • 72篇生物学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1篇盆地
  • 56篇白垩纪
  • 48篇地层
  • 43篇松辽盆地
  • 33篇有孔虫
  • 28篇白垩世
  • 24篇晚白垩世
  • 23篇生物地层
  • 22篇化石
  • 18篇白垩系
  • 16篇地质
  • 16篇始新世
  • 15篇松科
  • 14篇嫩江组
  • 14篇古新世
  • 13篇塔里木盆地
  • 13篇塔里木盆地西...
  • 13篇盆地西部
  • 12篇特提斯
  • 11篇浮游有孔虫

机构

  • 160篇中国地质大学...
  • 41篇中国地质大学
  • 24篇中国科学院
  • 2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7篇中国科学院南...
  • 13篇中国地质科学...
  • 12篇吉林大学
  • 7篇成都理工大学
  • 5篇中国地质调查...
  • 4篇华北理工大学
  • 3篇西安石油大学
  • 3篇天津科技大学
  • 3篇黑龙江省煤田...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青海大学
  • 2篇上海科技馆
  • 2篇中国石油
  • 2篇铁道部第二勘...
  • 2篇吉林省地质调...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99篇万晓樵
  • 42篇席党鹏
  • 31篇李国彪
  • 15篇王成善
  • 14篇梁定益
  • 13篇黄清华
  • 13篇刘文灿
  • 12篇高莲凤
  • 12篇王璞珺
  • 9篇李罡
  • 8篇高有峰
  • 7篇丁旋
  • 7篇周志广
  • 7篇贾建忠
  • 6篇屈海英
  • 6篇高德臻
  • 5篇张翼翼
  • 5篇荆夏
  • 5篇陈丕基
  • 5篇李祥辉

传媒

  • 24篇地学前缘
  • 17篇地层学杂志
  • 15篇微体古生物学...
  • 12篇现代地质
  • 10篇地质通报
  • 9篇地质学报
  • 7篇古生物学报
  • 5篇地球学报
  • 4篇中国地质教育
  • 4篇中国古生物学...
  • 3篇中国地质
  • 3篇地质论评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自然杂志
  • 2篇科学通报
  • 2篇沉积学报
  • 2篇矿物岩石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中国海上油气...
  • 2篇第四届全国地...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9篇2020
  • 3篇2019
  • 15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1篇2013
  • 13篇2012
  • 8篇2011
  • 6篇2010
  • 12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6篇2006
  • 8篇2005
  • 11篇2004
  • 13篇2003
2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白垩纪—早第三纪有孔虫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演化被引量:43
1990年
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使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在白垩纪后期进入了衰退时期.在白垩纪—第三纪的不同阶段中,陆壳的升降运动造成了海平面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有孔虫化石组合特征,分析了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演变过程,揭开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序幕。
万晓樵
关键词:有孔虫白垩纪第三纪古海洋演化
塔里木盆地西部斯姆哈纳剖面始新世双壳类生物地层及海侵事件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侵-海海退的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斯姆哈纳剖面位于塔里木盆地最西部,是特提斯海侵-海退的理想地区。斯姆哈纳剖面古近纪海相地层发育完好,产有丰富的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化石。现对产于该剖面卡拉塔尔...
熊昕席党鹏万晓樵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西部古近纪双壳类
文献传递
西藏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底栖有孔虫古生态学和古海洋生产力指标
贾建忠万晓樵
关键词:底栖有孔虫
燕辽地区土城子组古生物组合与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年代地层被引量:5
2020年
土城子组是一套广泛发育于燕辽地区的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系,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J/K)界线研究的典型。由于陆相化石记录的不完备,以及生物地层划分与同位素年代学的矛盾,使该地层时代归属不定。该组所含生物门类比较丰富,但化石层位较少,可以识别出叶肢介、介形类、孢粉等化石组合,但是前人对其时代意见不一。国内外学者在土城子组及其上下地层获得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指示该组年龄处于156-139 Ma之间,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因此J/K界线就划定在土城子组内部。尽管传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积淀正被日渐积累的年代地层学数据引发各种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年代地层单元和地质历史的划分必然需要有可供区域对比的标志,生物演化始终是地球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在土城子组生物地层研究精度尚待提高之时,本文尝试提出一粗略的J/K界线划分方案,以晚侏罗世叶肢介Pseudograpta-Monilestheria-Sinograpta(P-M-S)组合、介形类Cetacella substriata-Mantelliana alta-Darwinula bapanxiaensis(C-M-D)组合与早白垩世叶肢介Yanshanoleptestheria-Pingquania-Lingyuanella(Y-P-L)组合、介形类Djungarica yangshulingensis-Mantelliana reniformis-Stenestroemia yangshulingensis(D-M-S)组合为界线划分依据。近期孢粉的研究结果显示,J/K界线可以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组合的出现为标志。根据化石组合发育特征分析,J/K界线位置大致在土城子组2段与3段之间,年龄为~145 Ma。建议将北票巴图营乡剖面作为对比标准。由此提出下白垩统底部"巴图营阶"的工作模型,为中国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的建阶工作提供参照。
万晓樵孙立新李玮
关键词:土城子组化石组合年代地层
松辽盆地东缘岳王城剖面嫩江组二段生物地层及其对湖侵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
2019年
松辽盆地嫩江组二段下部沉积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湖侵事件,在整个盆地范围形成一套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然而,前人对嫩江组二段的地层及相关地质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井下岩心,地表露头不多见。通过调查,在松辽盆地东缘农安县青山口第二松花江沿岸发现一新的剖面岳王城剖面,出露连续的嫩江组一段顶部二段下部地层。通过对该套地层进行厘米级的描述和详细的分层,将该剖面地层划分为24层,累计厚度31.54m。第1层为嫩江组一段顶部,为青灰色砂质泥岩,含少量介形类化石;第2~24层为嫩江组二段下部,主体为暗色泥页岩夹油页岩、泥灰岩等,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鱼类,少量有孔虫及其他生物。此外,在嫩江组底部还发现一层火山灰和一层磷块岩。对其中的介形类化石进行初步研究,识别出11属18种。通过介形虫古生态和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其他手段,初步探讨了该沉积期的湖泊环境,认为嫩二段下部沉积期经历了一次大规模湖侵,从一段顶部的滨浅湖过渡为二段下部的深湖环境,之后湖平面在波动中逐渐下降。
史忠叶席党鹏覃祚焕童晓宁祝孟博俞志强顾安琪宋建中胡建芳王旭日万晓樵
关键词:松辽盆地嫩江组介形类晚白垩世古环境
东营三角洲演化特征与岩性圈闭分布规律<英文>被引量:6
2003年
东营三角洲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的主要沉积体系之一,为一大型复合三角洲。该三角训形成的浊积砂体岩性圈闭是东营凹陷沙三段重要的勘探目标,近几年平均每年发现的岩性油藏石油储量超过千万吨。为了给东营三角洲隐蔽油气藏进一步的勘探提供科学依据,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建立高频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研究东营三角洲演化过程、古构造坡折发育类型及不同期次三角洲与构造坡折的配置关系,分析这些因素对岩性圈闭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在进积时期推进距离较远(三角洲进积作用大于加积作用)、退积时期湖泛规模较大条件下发育的三角洲朵叶体易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
方勇邓宏文Massimo SARTI万晓樵冯晓杰
关键词:东营三角洲基准面岩性圈闭层序地层学
西藏南部中生代海相地层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2011年
西藏南部有出露良好的海相侏罗—白垩纪地层,对采集自藏南江孜甲不拉沟口剖面甲不拉组的样品进行了高倍显微观察和照相,首次发现了具有地层标志意义的钙质超微化石。通过对化石的进一步鉴定,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早白垩世贝利阿斯期和凡兰吟期的标准分子,还鉴定出了一些具有区域性对比意义的全球性分子和洲际分子。化石整体呈现早白垩世钙质超微生物的组合特征。研究区中生代海相地层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为藏南海相侏罗—白垩纪界线的厘定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
高莲凤孙娟万晓樵王瑜左文喆
关键词:钙质超微化石侏罗-白垩纪藏南
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早侏罗世双壳类Lithiotis生物岩礁及其扩散被引量:4
1998年
藏南聂拉木地区首次发现的早侏罗世Lithiotis生物岩礁,证明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于早侏罗世后期已开始向北运移,并且至少在早托尔期已接近或到达能够适应Lithiotis繁衍的低纬度区域。
阴家润万晓樵
关键词:早侏罗世藏南双壳类
藏南定日地区白垩纪中期地球化学异常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被引量:11
2002年
西藏南部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为一套浅灰色—深灰色的陆源碎屑岩 (钙质页岩 )及碳酸盐岩 (泥灰岩及微晶灰岩 )的混积型沉积物 ,其中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反映了古海洋发生的重大变革。δ13 C的同位素曲线变化具有明显的低—高—低旋回变化 ,δ13 C正偏与有机碳大量埋藏、海平面上升及缺氧事件密切相关。铀、钍、钾的含量变化及Th U比值的变化特征表明由海平面上升所形成的全球大洋缺氧的重要时期 ,由于有机物质及粘土矿物的增多 ,它们的含量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而87Sr 86Sr比值在该时期偏低 。
赵文金万晓樵
关键词:地球化学异常海平面上升白垩纪中期
据孢粉分析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气候变化对恐龙绝灭的影响被引量:10
2006年
黑龙江省嘉荫地区是中国境内发现恐龙最早的地区,自恐龙化石被发现以来在该区进行过大量的发掘,但对恐龙生活环境和灭绝原因一直没有解释。本研究将产恐龙的晚白垩世地层由下而上划分为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和富饶组,其中产恐龙化石和大量孢粉化石。孢粉化石由下而上可识别为Polypodiaceaesporites-M onosulcites-Beau-preaidites、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Aguilapollenites和C lassopollis-Ephedripites-Sphagnum sporites组合。根据含恐龙地层中的孢粉化石组合变化和沉积物特征分析,认为晚白垩世本区总体属湿暖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孢粉化石组合的变化显示当时出现暖湿至干热气候条件的演变。嘉荫群上部渔亮子组中膏岩层和耐高温、抗盐碱的克拉梭粉(C lassopollis)麻黄粉(Ephedripites)组合在短时间内的大量出现,说明晚白垩世末期出现有短暂的干热气候,这种气候的突然转变以及伴随的生态系统的紊乱可能是嘉荫地区恐龙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但不排除诸如天外星体碰撞地球、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引发白垩纪末恐龙全球灭绝的因素,后者更可能是引起气候变化的直接因素。
赵海滨尹志刚万晓樵于庆文牛延宏
关键词:晚白垩世孢粉气候变化恐龙绝灭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