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杰
- 作品数:64 被引量:434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坡向、坡位对泡桐人工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9
- 2015年
- 为选择适宜泡桐生长的坡向坡位,对湖北省咸宁市浅山丘陵区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测定、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1坡位对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钾含量和有效磷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均达显著及以上程度,坡向和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P、有效K空间分布的影响多达极显著程度。2对4项养分指标在0~40 cm土层范围内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2个坡向坡位划分为3类,其中第1类为东坡下部、南坡下部、西坡下部、北坡下部;第2类为北坡上部、北坡中部、东坡上部、东坡中部;第3类为南坡上部、西坡上部、南坡中部、西坡中部。3在此3类坡向坡位中,第1类与第2类相比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29.02%,全氮含量高28.77%,有效磷含量高257.37%,有效钾含量高23.69%,可视为最适宜的坡向坡位;第2类与第3类相比,有机质含量高7.84%,全氮含量高11.30%,有效磷含量低76.56%,有效钾含量低5.59%,整体较第1类坡向坡位差。
- 张顺平乔杰孙向阳王保平王炜炜崔令军于鑫
- 关键词:坡向坡位土壤养分聚类分析
- 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桐茶复合经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在亚热带低山丘陵区,选择667、500、400和333株/hm^(2)等4种密度的泡桐林分林下间作的茶树为研究对象,单作茶园为对照,研究不同桐茶间作模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泡桐林分密度不同,对间作茶叶品质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与对照相比,桐茶间作可显著提升茶鲜叶含水量,且增幅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增加;高林分密度的3种间作模式可显著提升茶叶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含量以及酚氨比;除最高林分密度间作模式外,其余模式均可显著提升中抗坏血酸含量;各间作模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对各模式茶叶品质综合分析,结果显示500株/hm^(2)林分密度间作茶叶品质最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同样证实了不同模式间茶叶品质的差异,并筛选出抗坏血酸、水浸出物和茶多酚是标志性差异成分。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系统开展该区域桐茶复合经营模式优化提供参考。
- 赵阳杨超伟杨超伟乔杰冯延芝周海江
- 关键词:林分密度茶叶品质
- 2种药剂室内预防核果类果树根癌病试验被引量:4
- 2008年
- 2006—2008年我们选用山桃苗和引进砧木RT-01为材料,从侵染途径入手,开展了室内药剂预防核果类果树根癌病发生的筛选试验。结果显示,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和碧康2种药剂的各浓度处理对根癌病均表现了强烈的预防效果。碧康100、200、400、800倍液处理的幼苗总发病率分别为0%、0%、4.7%和6.6%,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100、200、400、800倍液处理的幼苗总发病率分别为0%、0%、8.0%和5.0%。但碧康100、200倍液产生药害。同期对照1组的山桃和RT-01总发病率为60.0%。对照2组的山桃苗和RT-01扦插苗在整个试验观察期间未见发病。从病原接种到出现明显症状的最短潜育期(MIP)看,山桃苗为12天,而RT-01扦插苗为7天。从对照1发病率和MIP可以判断,RT-01是易感品种。
- 孙志强李福海黄琳乔杰马庆州江舰艇
- 关键词:根癌病土壤杆菌山桃
- 泡桐ITS序列测定及特征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通过加入乙酸钠优化DNA提取方法,针对泡桐ITS的高GC含量模板,在反应体系中加入DMSO优化PCR反应体系,有效扩增了泡桐ITS序列。采用PCR直接测序和pGM-T载体克隆测序的方法相互验证序列,提高所得ITS序列的准确性,为采用泡桐ITS序列对泡桐的系统发育及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 申响保乔杰李芳东袁德义
- 关键词:泡桐ITS序列
- 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1995年泡桐大袋蛾发生和防治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可分为蔓延期(1985~1990年)、高峰期(1991~1992年)和破产消亡期(1993~1995年).在发生蔓延期,大袋蛾年扩散速率平均为115%;在发生高峰期,全县受害,扩散速率接近0;在破产期,大袋蛾种群趋于灭亡.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效果较好,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是控制大面积大袋蛾危害的最有效手段.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袋蛾损叶量没有显著差异,幼虫前4龄平均损叶量为191.71cm2.不同虫口密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有显著差异,其中密度为400头/百叶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为31d,200头/百叶为52d,100头/百叶为71d.该文提出了泡桐大袋蛾种群破产阈值的观点,并计算得到破产阈值指标TCr=355头/百叶,即当1~2龄幼虫虫口密度超过355头/百叶、扩散速率为0时,种群将自然、迅速地崩溃,这时的防治措施对大袋蛾种群消亡不起决定性作用.
- 孙志强乔杰付建敏董溯权王光军
- 关键词:泡桐大袋蛾
- 核果类果树根癌病的药物治疗——(Ⅰ)室内效果评价被引量:6
- 2010年
- 采用碧康和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2种药物的2个浓度和完全随机设计,于20072009年在室内开展罹患根癌病的毛桃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治疗试验,从苗木生长性状、存活率、根癌病复发率以及复发时间等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药物处理未能显著降低根瘤的整体复发率,所有处理与感病对照的复发率均达到80%以上;药物处理极显著地延缓根瘤症状的复发时间,对照感病毛桃症状的平均复发时间为31.8 d,碧康和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水剂处理的平均复发时间达到70 d以上,其中碧康100倍处理的复发时间平均达107 d;药物处理亦极显著抑制了砧木根瘤的复发,感病砧木对照的平均复发时间为30.6 d,碧康50倍和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水剂100倍、200倍处理的平均复发时间达到70 d以上,保证了苗木在生长季内的正常生长;但药物处理显著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且经药物处理后的大部分苗木与健康对照苗木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感病对照。因此,核果类果树罹患根癌病早期采用适当的药物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是可行的。
- 孙志强张兆欣黄琳李福海乔杰赵俊芳
- 关键词:经济林学核果类根癌病土壤杆菌药物治疗
- 泡桐大径材培育及专用肥研制技术
- 王保平吴晓芙乔杰吴立潮周海江吴建平
- 在综合选择优良无性系和适宜立地类型、完善修枝促接干技术、确定适宜密度和主伐林龄、分析幼林期灌水的持续效应和枯落物保护的作用,揭示修枝促接干技术的效应机理、经营密度和灌水与修枝促接干间互作效应、研制专用肥的基础上,围绕泡桐...
- 关键词:
- 关键词:泡桐造林技术专用肥
- 修枝促接干对泡桐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9
- 2007年
- 采用Li-6400光合分析系统,对修枝接干和对照泡桐不同冠层、不同方位叶片在不同光量子密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Pn)进行测定,并采用经验方程对其光反应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修枝接干可明显提高泡桐植株总体的光合潜力和适应强光环境的能力,其最大光合速率(Pm 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光合幅度(PR)在修枝后分别达23.93μmol.m-2.s-1、1 966.58μmol.m-2.s-1,53.88μmol.m-2.s-1、1 911.71μmol.m-2.s-1,较对照分别高11.85%、15.61%、29.06%、15.21%。(2)修枝接干对泡桐诸光合指标的影响在树冠下层明显大于上层,并且使其上下冠层之间的差异性显著减小。修枝后泡桐下层树冠的Pm ax、LSP、LCP、PR较对照分别高27.70%、36.74%、34.22%、36.80%,而上层差异不显著。(3)修枝接干对处于不同方位泡桐叶片的光合特性的影响在不同冠层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树冠上层的阳位与阴位间,修枝接干后的Pm ax、LSP、LCP和PR分别较对照有所提高,但均不显著;而在树冠下层,修枝接干后其阳位叶的Pm ax、LSP、LCP和PR分别较对照高21.80%、39.02%、28.72%和39.26%,阴位叶分别较对照高42.18%、39.35%、48.70%和39.13%,除了LCP在二处理间阳位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的差异性均显著。
- 王保平李吉跃乔杰文瑞均周海江胡昊
- 关键词:泡桐光合速率
- 基于HS-SPME和GC-MS联用技术测定不同种泡桐花挥发性成分
- 2023年
-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天然杂种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不同种间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并对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不同种泡桐花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12种萜类、8种醇类、7种酯类、3种酚类、6种醛类、2种木脂素、2种苯类、2种酮类、2种烷烃和1种醚类共10类物质;5个泡桐种共有挥发性组分7种,包括1种萜类、2种醇类、1种酯类、2种酚类、1种酮类,且其特有物质分别为9、1、4、3、0种;5个泡桐种均以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且醇类化合物中均以1-辛烯-3-醇和3-辛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楸叶泡桐和毛泡桐相似性较高,而白花泡桐与其他种泡桐相似性均较低;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之和为70.7%,PC1的主要贡献物质为酯类、烷烃、萜类、醚类、酮类、醇类和苯类,PC2的主要贡献物质为酚类、醇类、醛类、酮类、醚类、苯类和木脂素;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1-辛烯-3-醇、1,2,4-三甲氧基苯和顺式茴香烯等11种标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可为不同种泡桐花挥发性成分的精准评价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冯延芝杨超伟杨超伟乔杰王保平赵阳
- 关键词:泡桐挥发性成分
- 基于cpDNA rps16序列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的遗传关系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通过测序法分析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在叶绿体rps16序列上的遗传差异,旨在分析三者之间在叶绿体基因上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探讨其种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选取兰考泡桐、白花泡桐和毛泡桐各15个样本,对其提取的DNA用PCR扩增获得特异片段,并将其纯化与测序。利用软件Clustal X 2.0对所得序列进行排序;运行MEGA 4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序列特征,并计算出K2P遗传距离。【结果】(1)对获得的rps16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得兰考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32 933 bp;白花泡桐序列长度为932 bp;毛泡桐序列长度分别为916918 bp。对所得rps16序列进行排序后的长度为938 bp,平均GC含量为34.31%。3个种所代表的个体之间共有10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长度的1.07%。其中有9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插入或缺失类型,占变异位点总数的9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96%。有1个变异位点属于碱基替换类型,占整个变异位点总数的10%,占整个序列长度的0.11%。(2)整个rps16片段的序列共有10个变异位点,其中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在总的变异位点上,具有一致的碱基位点9个,占总变异的90%。而兰考泡桐与毛泡桐相比,没有相同的碱基。【结论】根据三种泡桐的rps16序列的序列特征和变异位点的分析,表明在叶绿体遗传方面,兰考泡桐具有与白花泡桐更多相似的遗传物质,其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推测兰考泡桐与白花泡桐可能来自同一母系遗传。
- 莫文娟李少锋邱乾栋孙长忠汤志敏乔杰杜红岩傅建敏
- 关键词:兰考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