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兰芬

作品数:36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细胞
  • 13篇干细胞
  • 12篇干细胞移植
  • 12篇白血
  • 12篇白血病
  • 11篇造血
  • 10篇造血干
  • 10篇造血干细胞
  • 10篇细胞移植治疗
  • 10篇干细胞移植治...
  • 9篇造血干细胞移...
  • 8篇血液
  • 6篇血液病
  • 6篇移植物抗宿主
  • 6篇移植物抗宿主...
  • 6篇植物抗宿主病
  • 6篇肿瘤
  • 6篇抗宿主病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减少

机构

  • 23篇解放军白求恩...
  • 11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白求恩国际和...
  • 1篇河北以岭医院
  • 1篇石家庄长城中...

作者

  • 36篇侯兰芬
  • 25篇郭晓
  • 24篇王志伟
  • 24篇王友君
  • 23篇李栋梁
  • 23篇郭宏谋
  • 15篇孙宇
  • 15篇李文静
  • 5篇孙宇
  • 4篇张静
  • 4篇李文静
  • 3篇宋丹
  • 3篇张丽荣
  • 3篇潘崚
  • 3篇王志伟
  • 2篇李丽
  • 2篇杨琳
  • 2篇宣宝和
  • 2篇李文静
  • 2篇刘艳丽

传媒

  • 5篇临床误诊误治
  • 5篇华北国防医药
  • 5篇解放军医药杂...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临床军医杂志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河北医药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空军医学杂志
  • 1篇第三届全国深...
  • 1篇河北省医学会...
  • 1篇河北省医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ET/CT诊断乳腺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5年
<正>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PBL)极为少见,多发生于右侧乳腺,少有双侧乳腺累及,在结外淋巴瘤中占1.7%~2.2%,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占0.38%~0.70%,在所有乳腺的恶性肿瘤中占0.4%~0.5%,该肿瘤预后较差,临床易误诊〔1〕。近日,我院诊治乳腺淋巴瘤1例,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78岁,因乏力、间断发热1周入院。
任庆余杨星侯兰芬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ET/CT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0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利妥昔单抗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免疫球蛋白水平、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并记录复发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LT和Ig M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T和APT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Ig A、Ig G、CD3+和CD4+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疗效较好,对免疫功能损伤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ITP的有效方法。
李文静王志伟赵田华王文晋侯兰芬李素欣胡兴茂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39例被引量:4
2009年
侯兰芬郭晓郭宏谋李文静
关键词:两性霉素B肺疾病真菌性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03例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7月~2010年10月恶性血液病103例,其中80例行异基因PBSCT治疗,23例行自体PBSCT治疗。异基因PBSCT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自体PBSCT采用化疗联合G-CSF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的治疗先预处理,并预防异基因PBSCT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的发生。结果本组均成功植入并快速重建造血,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9 d和21 d。随访至今,死亡21例,病死率为20.4%。发生出血性膀胱炎4例,巨细胞病毒性肺炎1例。结论 PBSCT能很快重建造血,移植相关病发生较少,病死率较低,安全可行,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有效的手段之一。
郭晓李栋梁侯兰芬王友君郭宏谋王志伟孙宇李文静宋丹
关键词:血液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误诊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的临床表现、误诊原因、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曾误诊为其他疾病的9例iTT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急性起病,表现为典型“三联征”3例,“三联征”合并发热1例,合并肾功能损害1例,典型“五联征”4例。9例误诊为HELLP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Evans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各1例,病毒性脑炎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9例按初诊疾病治疗效果差而转我院,后根据临床症状、外周血红细胞计数、血涂片找红细胞碎片、乳酸脱氢酶、间接胆红素及骨髓象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确诊为iTTP。误诊时间3~7 d。9例确诊后均采用治疗性血浆置换,其中7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经治疗死亡1例,8例随访1年,病情稳定,均无复发。结论iTTP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误诊。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警惕性,对于高度可疑病例应尽早行ADAMTS13活性及抗体检测,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
侯兰芬李文静李丽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EVANS综合征溶血尿毒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后转变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伴STX11基因突变的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与疾病转归。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Sanger直接测序方法,对1例临床拟诊的HPS患者进行PRF1、STX11、STXBP2、UNCl3D、SH2DIA、RAB27A等HPS相关基因外显子编码区突变筛查,确诊为原发性HPS后,给予HLH-2004方案化疗并观察其疗效及预后。结果经PCR及Sanger直接测序检测到STX11基因编码区存在一个杂合错义突变:c.146 G﹥A,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p.R49Q(精氨酸变为谷氨酰胺);给予1疗程HLH-2004方案化疗后,间断应用环孢素A、雄激素、细胞因子、中药及输血等治疗,病情尚稳定,2年后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增高并出现幼稚细胞,经骨髓象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结论伴STX11基因突变的原发性HPS可能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点,可转变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李栋梁侯兰芬王志伟王文晋郭晓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急性突变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1例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研究
李栋梁郭晓侯兰芬王友君王志伟孙宇郭宏谋李文静
ERK和P38信号转导途径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被引量:8
2007年
本研究探讨ERK和P38信号转导途径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以RT-PCR、Western blot和FCM方法分别检测CML患者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中ERK、p38、cyclin D2、cyclin E、p27的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其中ERK和P38为磷酸化ERK和磷酸化P38)及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ML患者白血病细胞和K562细胞中ERK、P38、cyclin D2、cyclin E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增高,P27的表达降低,且cyclin D2蛋白表达与cyclin E、ERK和P38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1),与P27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1)。G0/G1期细胞减少,S期细胞增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ML中P38、ERK mRNA表达和活性增加,激活下游的cyclin D2、cyclin E和P27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致使G0/G1期缩短,细胞快速通过G1/S转换点进入S期,加速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增殖,导致CML的发生。
郭晓潘崚侯兰芬王友君郭宏谋杨琳王志伟孙宇李栋梁
关键词:信号转导途径慢性髓系白血病
一个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系PKLR基因的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对一个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kinasedeficiency,PKD)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应用目标序列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临床拟诊为PKD的患儿的PKLR基因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采用SIFT及PolyPhen-2数据库对突变进行蛋白功能预测,在确定先证者致病基因型后,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验证,同时检测其父母基因型,并对孕16周的高危胎儿抽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结果患儿PKLR基因存在罕见的双重杂合突变C.661G〉A(Asp221Asn)以及C.1528C〉T(Arg510Ter),导致该基因的第221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化为天冬酰胺,第510位由精氨酸改变为终止密码子。Sanger测序验证了该双重突变的存在,先证者父母分别检出c.661G〉A(Asp221Asn)与c.1528C〉T(Arg5lOTer)突变。胎儿检出与先证者相同的致病突变。在终止妊娠后,对流产物进行突变位点分析,结果与产前诊断一致。结论PKLR基因c.661G〉A与C.1528C〉T复合突变是该PKD家系的分子发病机制。通过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阻止致病基因的传递,降低生育患儿的风险。
李栋梁张静焦保全刘艳丽王友君王志伟李文静侯兰芬孙宇郭宏谋郭晓
关键词:突变丙酮酸激酶
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伴血栓形成2例
2006年
李栋梁王志伟郭宏谋孙宇王友君侯兰芬郭晓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血栓形成上呼吸道感染中药治疗酱油色尿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