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可芹
- 作品数:130 被引量:387H指数:10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利用钒钛磁铁矿原位反应烧结制备铁基摩擦材料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的利用钒钛磁铁矿原位反应烧结制备铁基摩擦材料的方法是将钒钛磁铁精矿粉、还原剂石墨粉、铁粉、润滑剂石墨粉、铜粉、锡粉、铅粉,硬脂酸锌粉按一定的摩尔比称料,然后先将钒钛磁铁精矿粉和还原剂的石墨粉置于球磨机中混合均匀...
- 冯可芹熊计张光明邓伟林
- 文献传递
- 两种电场快速烧结方法制备W-Cu合金被引量:3
- 2017年
- 为解决传统烧结方法制备W-Cu合金存在的烧结温度高、烧结时间长、晶粒长大严重等缺点,利用电场对材料烧结的促进作用,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和大电流电阻烧结两种电场快速烧结方法制备W-Cu合金。借助阿基米德排水法测量密度和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分析测试方法,对两种电场快速烧结方法在不同烧结温度条件下(800、900、1 000℃)制备的W-20%Cu合金的致密化程度及显微组织结构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两种烧结方法中电场密度的计算和烧结体显微组织结构中铜池的出现,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相比放电等离子烧结法,采用大电流电阻烧结法在加热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场致发射效应,这有利于W-Cu合金组织的均匀分布,促进烧结致密化。大电流电阻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和显微组织结构均优于放电等离子烧结体;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烧结温度从800℃提高到900℃时,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增大,合金内部孔洞和晶粒的大小、分布更加均匀,但当烧结温度达到1 000℃时,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增幅不大,烧结体孔洞集中,且晶粒团聚;在大电流电阻烧结时,随着烧结温度升高,烧结体的相对密度增大,显微组织结构的均匀性也得到提高。
- 周虹伶冯可芹李娅柯思璇柯思璇
- 关键词:电场
- 浇注条件下Fe-Ti-C系粉末压坯一维传热模型的研究
- 2004年
- 在浇注条件下 ,制备TiC/Fe复合材料 ,并对Fe Ti C系粉末压坯的轴向一维温度场进行测试 ,分析其传热规律 ,建立传热模型 ,得到模拟的温度场曲线。通过和实际浇注条件下得到的温度场曲线进行对比 ,此模型能模拟出其升降温趋势。通过测定浇注过程中铁液的温度场 ,分析粉末压坯的传热规律 ,推断其内部的物理化学变化 。
- 郭路宝冯可芹杨屹
- 关键词:温度场传热模型
- 电场作用下压力对Fe-Ti-C体系低温燃烧合成的影响被引量:3
- 2005年
-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对电场作用下压力对55%(wt)(Ti+C)-45%(wt)Fe体系低温燃烧合成过程和产物显微结构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电场和大热流密度作用下,体系的点火温度可以大幅降低,当压力为0~6MPa时,点火温度在310~464℃范围内。压力对体系的低温燃烧合成有较大影响,在加热过程中施加一较小的压力,不仅可以降低点火温度,还能获得细小的TiC颗粒;而过高的压力将会导致点火温度的提高,且所获得的TiC颗粒有所增大。压力对体系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规律与点火温度相同,而对体系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影响相对较小;但压力对燃烧合成产物的相组成影响不大,都由Fe、TiC和少量Fe2Ti组成。
- 冯可芹杨屹沈保罗林慧敏杨刚
- 关键词:电场热流密度低温燃烧合成
- 基于铸造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复合层的点火特征
- 2005年
- 对铸造烧结法制备铁基表面复合材料,表面复合层的点火特征进行研究。液态成形条件下,表面复合层燃烧行为的研究表明,金属液作为热场在满足一定温度条件时(金属液的浇注温度足够高),能够激发表面复合层体系内的化学反应;表面复合层被点燃的过程表现出典型的热平板点火特征;但由于体系内"稀释"剂的存在以及液态成形热交换的特殊环境,表面复合层体系内燃烧反应的点火延迟时间较长。
- 杨屹冯可芹杨刚
- 关键词:铸造法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燃烧合成
- 钒钛磁铁矿碳热合成铁基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运用HSC软件对钒钛磁铁矿粉和还原剂构成的多元、多相复杂反应体系进行碳热还原反应的热力学计算及平衡相分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铁氧化物碳热还原高温下的最终稳定相为Fe,在温度大于1 600 K下钛氧化物碳热还原生成TiC的反应吉布斯自由能最低,而在600~1 600 K,V2O5的碳热还原过程中生成VO2的反应吉布斯自由能最低,在高于1 348 K的温度下体系中才能得到VC,提高温度会促进VC的生成。平衡相组分计算结果表明,真空度为2 Pa时Fe、TiC、VC分别在400~1 300℃、900~1 300℃和800~1 300℃可以稳定存在。
- 张光明冯可芹邓伟林张瑞陈洪生魏仕烽
- 关键词:钒钛磁铁矿原位合成碳热还原热力学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
- 预设升温速度对电场作用下Fe-Cu-Ti-C体系燃烧合成的影响
- 2012年
- 采用Gleeble-3500D热模拟机,研究了电场作用下预设升温速度对Fe-Cu-Ti-C体系燃烧合成的影响.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镜(SEM)及金相显微镜分析了合成产物的相组成及显微组织,同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对体系中TiC的转化率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预设升温速度的提高(50~100℃/s),体系的点火温度相应下降(752~629.78℃);试样的致密度则相应地提高;合成产物TiC颗粒逐渐变细.同时转化率计算结果显示:Fe-Cu-Ti-C体系中TiC的转化率随着预设升温速度的提高而有所增加.
- 魏仕烽冯可芹陈洪生张瑞覃康才
- 关键词:电场燃烧合成
- 升温速度对电场烧结NdFeB材料致密化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首次将电场烧结方法引入烧结NdFeB永磁材料的制备中,通过分析压坯的温度场特征发现,在较高的预设升温速度下,压坯的实际升温过程存在延迟情况。对烧结磁体的SEM观察表明,随预设升温速度的提高,磁体的致密度逐步提高。当NdFeB合金以2000℃/s的预设升温速度在1000℃烧结8min后,磁体的微观组织明显优于传统烧结磁体。
- 郭尔奇杨刚杨屹冯可芹刘峰
- 关键词:金属材料NDFEB
- 基于电场作用下Fe/VC复合材料低温反应合成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采用Gleeble-1500D热模拟试验机,利用电场作用直接激发Fe-V-C三元粉末共混体系,成功地实现了Fe/VC复合材料在低温下快速合成,并研究了该体系在电场作用下的燃烧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典型的热体系升温过程大致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过渡阶段、急速升温阶段),而且由于反应放热导致升温第三阶段明显不同于其它阶段。
- 冯可芹杨屹何洪林慧敏
- 关键词:电场热模拟
- 烧结温度对大电流电场烧结制备W-Mo-Cu合金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利用大电流电场烧结工艺在875~1000℃的烧结温度下快速制备W-Mo-Cu合金,研究烧结温度对W-Mo-Cu合金微观组织、硬度及导电性的影响。基于合金烧结过程中的尺寸变化,通过拟合计算得到烧结特征指数,从而推断W-Mo-Cu合金烧结过程中的主要迁移机制。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875~975℃时,随着烧结温度升高,W-Mo-Cu合金中的孔隙减少,相对密度、显微硬度及电导率提高。当烧结温度为875~925℃时,W-Mo-Cu合金的致密化主要由塑性变形而非烧结引起。当烧结温度高于925℃时,W-Mo-Cu合金致密化过程中经历的主要迁移机制依次为塑性流动、体积扩散、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
- 刘艳芳冯可芹周虹伶柯思璇
- 关键词:电场烧结温度致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