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婷婷

作品数:35 被引量:106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8篇动脉
  • 14篇斑块
  • 13篇动脉粥样硬化
  • 9篇易损斑块
  • 9篇冠状
  • 9篇冠状动脉
  • 8篇主动脉
  • 8篇PET/C
  • 7篇血栓
  • 7篇主动脉瘤
  • 7篇PET/CT
  • 7篇成像
  • 6篇腹主动脉
  • 6篇病变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无创检测
  • 5篇介入
  • 5篇腹主动脉瘤
  • 4篇弹力
  • 4篇弹力蛋白

机构

  • 33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心肺血...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煤炭工业总医...

作者

  • 35篇冯婷婷
  • 22篇赵全明
  • 17篇赵欣
  • 11篇闫云峰
  • 9篇聂毛晓
  • 9篇赵林
  • 9篇张明多
  • 9篇张涛
  • 7篇张宇晨
  • 6篇张学慧
  • 5篇王志坚
  • 4篇马晓海
  • 4篇张兆琪
  • 4篇李昕和
  • 3篇曾聪贺
  • 3篇刘瑜
  • 3篇郑虹
  • 3篇周芸
  • 3篇王旭
  • 3篇贾淑杰

传媒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中国医药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3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浓度弹力蛋白酶不同腔内灌注压力对建立兔腹主动脉瘤模型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压力条件下,经腹主动脉腔内灌注低浓度弹力蛋白酶对兔腹主动脉瘤(AAA)成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0只,均经双腔导管向腹主动脉腔内注入10μl浓度为50 u/ml的弹力蛋白酶,灌注保持时间为7~10 min,灌注保持压力分别为A组0 mmHg,B组100~200 mmHg,C组300~400 mmH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7天行腹主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各组腹主动脉扩张率、成瘤率及存活率,后处死动物,对血管灌注部位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将灌注后血管直径大于正常腹主动脉内经的50%者定义为腹主动脉瘤形成。A组存活10只,灌注部位血管扩张率为(16±9.4)%,成瘤率为0%,存活率为100%;B组存活10只,灌注部位血管扩张率为(98.8±16.4)%,成瘤率100%,存活率为100%;C组存活4只,存活动物灌注部位血管扩张率为(110±13.3)%,成瘤率100%,存活率为40%。结论经腹主动脉腔内灌注低浓度弹力蛋白酶(50 u/ml),将灌注压保持在100~200 mmHg,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成功制备腹主动脉瘤模型,且成瘤率高、死亡率低。
张学慧赵全明聂毛晓闫云峰陈雪冯婷婷赵欣张明多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弹力蛋白酶
腹主动脉瘤进展预测及机制-PET/CT活体成像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指腹主动脉局部持久扩张,程度大于正常动脉内经的50%。AAA的发展并非线性,可在某一时间点突然加速导致破裂,破裂后往往是致命性的,因此迫切需要有效预测AAA进展的临床检测方法。近年来炎症在AAA发病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炎症被认为参与AAA的发生及发展。PET/CT为复合成像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及检测中,理论上PET/CT可通过检测AAA炎症状态,进而预测AAA进展。
闫云峰赵全明李昕禾聂毛晓冯婷婷赵欣张明多
^(18)F-FDG-PET/CT检测实验兔模型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炎性状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在体动态评估可应用于临床预防心血管事件。本实验目的是监测F-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的摄取,研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PET/CT)检测易损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22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组,n=11)和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组(S组,n=11)。实验兔在第18周通过药物触发以诱导血栓形成。实验过程中的4个阶段分别进行PET/CT扫描:高胆固醇饮食前(基线阶段,n=6),第8周时(高胆固醇饮食中期,n=4),第18周时(触发实验前,即高胆固醇饮食结束阶段,n=22),药物触发实验后(触发实验后,n=15)。主动脉的18 F-FDG摄取值用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平均SUV值(SUVmean)表示。SUV值通过测量一系列7.5mm长度的动脉节段获得。结果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基线阶段0.449±0.108和0.550±0.132,高胆固醇饮食中期0.694±0.117和0.754±0.129,触发实验前(高胆固醇饮食结束阶段)A组0.788±0.121和0.861±0.139,S组0.651±0.194和0.736±0.243。SUVmean和SUVmax在触发实验后血栓形成组分别为1.128±0.420和1.302±0.489,在无血栓形成组分别为0.774±0.159和0.859±0.191。22只实验兔中的10只经检测证实有血栓形成(45.5%):A组11只中的8只血栓形成(72.3%),S组11只中2只血栓形成(18.2%)(P<0.001)。结论 18F-FDG摄取值的定量分析可以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炎性状态和易损斑块。PET/CT对预测临床中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栓形成事件有潜在应用价值。
冯婷婷赵全明李德鹏李丽琴
关键词:^18F-FDGPET/CT易损斑块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事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具有改善斑块易损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n=10),对照组(n=10)。采用间断高脂饲养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斑块破裂激发试验。药物干预组于第1-18周在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 mg獉kg-1獉d-1)。于实验初期、中期、晚期分别留取血液标本进行MMP-9浓度测定。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处死动物,留取主动脉标本进行HE染色、巨噬细胞RAM-11及新生血管CD-31免疫组化染色,使用NIS-Elements AR Analysis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斑块形态,测定斑块面积,进行巨噬细胞、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实验中期及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均较对照组低[(2.25±0.11)vs.(2.60±0.19),P=0.040;(2.27±1.17)vs.(2.70±0.37),P=0.010]。实验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较对照组低[(2.27±1.17)vs.(2.70±0.37),P=0.010]。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药物干预组组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62%vs.39.07%,P=0.000)。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小[(0.029±0.018)vs.(0.186±0.093),P=0.033]、巨噬细胞浸润少[(8.800±3.936)vs.(30.130±4.188),P=0.003]、新生血管数量少[(80.267±13.094)vs.(162.637±73.112),P=0.022]。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低斑块内炎症程度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
赵学诚赵全明李德鹏刘瑜郑虹李丽琴张明多张玉慧闫云峰冯婷婷赵欣李昕禾
关键词:吡格列酮易损斑块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3.0T MRI观察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演变过程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MRI在识别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设置实验组16只,对照组4只,结合球囊拉伤腹主动脉和间断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建模后2、3、4个月分别行高分辨MR成像。通过测量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管腔面积、管壁信号增强程度等指标,观察腹主动脉壁的重构过程,并对模型最终的斑块成分进行MRI和组织病理结果对照研究。结果对17只兔(实验组14只,对照组3只)完成3次MR检查,并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MRI显示,实验组腹主动脉管壁厚度和面积逐渐增厚,且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腹主动脉管腔进行性扩张,管壁强化程度较对照组增加明显,但演变过程不明显。另外,MRI对兔腹主动脉硬化斑块的成分判别限制在纤维、脂质和钙化斑块,对纤维斑块、脂质斑块识别率较高。结论高分辨MRI可以无创性地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腹主动脉管壁重构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对动脉硬化斑块的预后和药物干预进行探索。
马晓海张兆琪赵全明于薇商建峰赵蕾冯婷婷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基于^(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探讨炎症在兔腹主动脉瘤进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利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扫描,探讨兔腹主动脉瘤进展与炎症的关系。方法 20只新西兰雄白兔给予弹力蛋白酶腔内灌注,制备肾下腹主动脉瘤模型,术后2周和4周各取10只白兔行超声、PET/CT扫描,耳缘静脉采血后处死,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留取动脉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靶-本底比。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动脉瘤最大直径增长率为(89.21±0.02)%;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4周动脉瘤最大直径增长率为(15.8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2周MMP-2、MMP-9明显升高(P<0.05);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4周MMP-2、MMP-9明显降低(P<0.05)。术后4周SUVmax较术后2周明显降低(0.35±0.05 vs 0.90±0.03,P<0.05)。术后2周巨噬细胞染色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术后4周(P<0.05)。结论炎症在腹主动脉瘤早期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聂毛晓赵全明闫云峰李昕和冯婷婷赵欣张学慧
关键词: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阿托伐他汀在稳定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降低血栓事件中作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大白兔以高脂饲养+球囊拉伤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高脂组和他汀组各9只,2组均给予间断高脂饲养,他汀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激发实验后处死动物取其主动脉,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高脂组各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例分别为Ⅱ型5.29%、Ⅲ型13.94%、Ⅳ型26.44%、Ⅴ型25.00%、Ⅵ型29.33%;易损斑块主要有斑块面积大、纤维帽薄、帽核比值小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学特点;他汀组易损斑块发生率(13.08%)较高脂组(29.33%)明显减少,稳定斑块发生率(86.92%)较高脂组(70.67%)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斑块面积占管腔总面积的百分比((23.48±9.94)%)和斑块厚度((311.27±190.98)μm)均较高脂组明显减小((50.23±10.08)%和(737.47±248.73)μm)(P<0.05);血栓发生率他汀组(33%)低于高脂组(75%)(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降低血栓形成。
庄须翠赵全明张明多赵欣冯婷婷赵学诚刘瑜于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阿托伐他汀
PET/CT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态的炎症性疾病。急性临床事件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组成和炎性状况,而非其狭窄程度和大小。PET/CT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技术,是对机体全身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成像方式。从基础科学、动物和临床研究中得来的数据均支持PET/CT在评估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作用。
冯婷婷赵全明
关键词:动脉硬化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自制圈套器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评价自制圈套器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冠状动脉CTO病变逆向介入治疗患者74例,自制圈套器组32例使用自制圈套器辅助完成导丝体外化,无圈套器组42例采用逆向导丝直接进入指引导管完成导丝体外化。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CTO病变特点、导丝体外化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使用自制圈套器组比无圈套器组能更高效地完成导丝体外化[(6.8±1.2)min比(8.9±1.8)min,P<0.001],且成功率更高(100.0%比85.7%,P=0.026)。使用自制圈套器组发生术后心脏压塞1例,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2)。结论CTO病变的逆向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自制圈套器协助完成逆向导丝体外化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可提高逆向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张涛张宇晨冯婷婷王旭王志坚孙伟李学鹏赵林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一种血管内超声器械
本发明公开一种血管内超声器械,包括导管,所述导管具有前端部,所述前端部内设置有第一超声探头,所述第一超声探头具有第一主轴方向,所述第一主轴方向和所述前端部的中轴线相平行。上述方案中,第一超声探头可以发射沿轴向的超声波,能...
赵林任燕龙张涛冯婷婷张宇晨高海张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