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伟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一株高效脱氮除磷菌C18
- 本发明提供一株高效脱氮除磷菌C18,属于废水生化处理工艺技术领域。菌株C18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该菌株主要生物学特性为G<Sup>-</Sup>,菌体为...
- 蔡天明陈立伟蔡舒吴守中李晓丹刘志伟
- 文献传递
- 一株高效脱氮除磷菌C18
- 本发明提供一株高效脱氮除磷菌C18,属于废水生化处理工艺技术领域。菌株C18为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菌,经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grimontii)。该菌株主要生物学特性为G<Sup>-</Sup>,菌体为...
- 蔡天明陈立伟蔡舒吴守中李晓丹刘志伟
- 文献传递
- 土坷垃与泥圪塔:认识和表征土壤团聚体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
- 2024年
- 土壤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是土壤支撑地球环境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土壤团聚体系统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和这些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物质支撑。通过总结土壤有机碳积累和稳定、生物多样性保持及土壤酶活性与微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调控等关键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探讨了它们与土壤团聚体系统发育的关系,特别是对团聚体性质及功能的测试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对这些方法如何促进人们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科学认识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讨论了土壤团聚体系统作为多样化微域空间对土壤固碳、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调节或控制机制,强调了团聚体颗粒—孔隙系统的多样性与这些功能和服务的多样化提供的关系,提出团聚体系统的多样性是理解和诠释土壤对于生态系统多样性发育及其可持续服务的重要视角。同时,通过案例研究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试验分析数据表达方法,以便客观反映土壤团聚体系统在土壤功能和服务中的基础作用,以及人类管理活动对这些功能和服务的改善和提升作用,以此指导土壤的可持续管理。最后,讨论了土壤团聚体系统研究在土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建议将土壤团聚体系统视作土壤最基础的功能单元,而不仅仅是野外(田间)活动的直接受体。总之,土壤团聚体系统在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土壤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而需要对其进行长期且深入的系统研究,并建立全球统一的土壤团聚体系统生态过程、功能的分析和表征方法框架。现代土壤学的发展以促进土壤健康和推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核心基础在于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 赵正刘成冯潇陈硕桐龚静雯刘志伟刘志伟刘志伟王燕卞荣军张旭辉刘晓雨卞荣军张旭辉程琨
- 关键词:微生物生境酶活性
- 多菌灵在油菜种植体系中的残留分布及生物炭对多菌灵环境行为影响的研究
-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对多种作物上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我国使用广泛,使用量大。但多菌灵化学性质稳定,残效期长,对哺乳动物有毒害作用...
- 刘志伟
- 关键词:多菌灵油菜生物炭降解性
- 文献传递
- 秸秆直接还田与炭化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3
- 2017年
- 选取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两种不同农业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旱地和水田设置了无秸秆还田(NR)、秸秆直接还田(SR)和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炭还田(BR)三种处理,在作物收获后,采集对应处理的土壤通过室内培养对比研究了秸秆直接还田和生物质炭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与生物质炭还田均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从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矿化率来看,生物质炭还田处理与秸秆直接还田处理相比,分别降低旱地、水田土壤矿化量的36.0%、21.5%和矿化率的47.0%、34.7%;水田与旱地相比,表观上水田矿化显著高于旱地土壤,但从土壤有机碳矿化率来看,水田土壤各处理均显著低于旱地土壤相同处理的19.0%、26.2%和9.2%。不同处理显著影响土壤N2O的释放,无论旱地还是水田土壤,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均显著降低土壤N2O的释放;进一步分析土壤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GWP)表明,生物质炭还田下的GWP比秸秆直接还田显著降低39.6%和28.5%。因此,秸秆转化为生物质炭后还田可作为一项重要的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措施进行秸秆利用。
- 刘志伟朱孟涛郭文杰郑聚锋张旭辉卞荣军刘晓雨程琨潘根兴李恋卿
- 关键词:秸秆还田生物质炭温室气体
- 土坷垃与泥疙瘩:如何认识和表征土壤团聚体生物物理结构?被引量:1
- 2024年
- 近20年来土壤团聚体的研究逐渐成为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其理论和方法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回顾土壤团聚体形成发育的基本理论沿革,梳理了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组、组分分析和结构表征的技术沿革,讨论和归纳了土壤团聚体分离制备和生物物理结构解剖分析的技术方法,并凝练了对土壤团聚体系统的本质科学认识。得到的主要认识包括:(1)土壤团聚体是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质相互作用构成的最小微域构造单元,应赋予功能性土壤颗粒的本质地位;(2)土壤中不同层级团聚体的不同微域分布格式是土壤异质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原由;(3)土壤团聚体的最终本质是土壤(生物)动态孔隙系统,不同层级团聚体在总孔度、孔径及其堆砌构造上或者说团聚体-孔隙的偶联构造上具有固有的特征;(4)主要可从宏团聚体-微团聚体-(未团聚的)粉黏粒3个层级的组合关系来表征土壤团聚体系统,可用“石榴”模式来理解粉黏粒和微团聚体进一步发育为宏团聚体;(5)在团聚体分离制备方法中,尽管干筛法和润筛法对于干土样本应用较多,但湿筛法制备的样品更接近于团聚体的自然形成和稳定;(6)计算机断层扫描孔隙微形貌技术提供了刻画团聚体孔隙系统并与土壤生命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相联系的定量化和可视化技术途径。未来需要通过广泛国际合作发展全球土壤团聚体系统的定量化解剖、功能化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通用方法和实验室操作规范,以便从团聚体系统层面解构土壤复杂系统,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系统,为开发基于团聚体理论的全球土壤管理政策及技术路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赵正冯潇刘成陈硕桐刘志伟刘志伟刘志伟王燕卞荣军张旭辉刘晓雨卞荣军张旭辉程琨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