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晓丽

作品数:71 被引量:113H指数:6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5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艺术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理学

主题

  • 36篇文学
  • 24篇伪满
  • 24篇伪满洲国
  • 16篇代文
  • 14篇中国现代文学
  • 14篇现代文
  • 14篇现代文学
  • 8篇中国现代文学...
  • 8篇伪满洲国时期
  • 8篇文学研究
  • 8篇现代文学研究
  • 6篇殖民
  • 6篇殖民主义
  • 5篇写作
  • 4篇学史
  • 4篇作家
  • 4篇文学史
  • 3篇殖民地
  • 3篇沦陷
  • 2篇当代文学

机构

  • 6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工业...

作者

  • 65篇刘晓丽
  • 1篇朱志荣
  • 1篇李凌虹
  • 1篇王峰
  • 1篇东是
  • 1篇姜颖
  • 1篇张晶
  • 1篇翁杰敏

传媒

  • 5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文艺理论研究
  • 4篇沈阳师范大学...
  • 3篇中文自学指导
  • 3篇社会科学辑刊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现代中国文化...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学术月刊
  • 2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东疆学刊
  • 1篇求是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语文学习
  • 1篇出版广角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9篇2005
  • 5篇2004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 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
刘晓丽
文献传递
“实话·秘话·谜话”的传播——以伪满洲国时期的《麒麟》杂志为中心
2005年
在中国东北伪满洲国时期曾流行过一种通俗文学样式———实话.秘话.谜话。其大致有“案件聚焦”、“八卦名人”、“服务时局”和“博物探险”四种类型。这种文学样式的出现,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但是这种妥协和迎合并没有为伪满洲国所谓的“国策”推波助澜,而是走向了与其无关的不合作之路。在妥协和不合作同时运作下,这种文学样式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
刘晓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伪满洲国《麒麟》
文学形式的意味从何而来?(摘要)
本文介绍了文学形式的概念,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以及从语法上具体指出文学形式的意义所在。指明了文学作品的形成就是一个意义形式化的过程,意义不是从外面添加到文学形式之中的,而是和形式共生的,比如说到某一首首诗的结构,不是在说...
刘晓丽
关键词:文学形式语法结构文化价值
从《麒麟》杂志看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文学被引量:2
2005年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持续长达14年的强权统治。其间文学上发生了什么?一直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意无意地忽视着。本文从被淹没的文学史料入手,对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文学的大本营《麒麟》杂志进行个案梳理和分析,藉此揭示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发展的状貌及强权挤压下通俗文学变体发展的特点。以此来揭开那幽暗时空中文学的一角。
刘晓丽
关键词:《麒麟》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文学评论
美,从训练开始被引量:2
2010年
本文从"我们怎么学会识认美"这条路径去探寻美的奥秘,但不是做人类学的经验考察,更不是要找到美发生的原始起点,而是要藉此驱散笼罩在美学思考周围的团团迷雾,比如:美是主观的,美是先验的,美是某种意识形态,美是话语权力,识认美是一种心理活动等等。在学会识认美的各种可能的原始方式那里,可以比较清楚地综观到美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世界,以及美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如何起作用。美,从训练开始,最终达到的是理解。学会认识美,是连着生活形式一起学会的。
刘晓丽
学校德育低效的教师问题研究 ——深圳市若干中学案例剖析
改革开放给深圳特区带来经济繁荣和文化多元价值倾向,中学的德育背景无论同我国其他城市相比,还是同以往的传统状况相比,有着很大的地域特征:800多万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家庭”、“经商家庭”多,文化层次偏低,中学生家庭背景复杂但...
刘晓丽
文献传递
试论伪满洲国的“附和作品”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试图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伪满洲国时期文学存在的"附和作品"做些清理。首先介绍附和作品的前见研究,分析其贡献及存在的问题;然后藉伪满洲国时期的典型的附和作品——"献纳诗"、"抒情散文"、"时局小说"为例,考察附和作品的文体特征,探究其出现的具体原因;以此清理伪满洲国时期精神世界的一些真相。
刘晓丽
关键词:伪满洲国抒情散文
批评权威的合法性——兼论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伪权威及其存在的问题被引量:1
2004年
文学批评中的权威性不仅是一个较难把握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每一位批评者都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存在方式上看,文学批评的权威属于观念形态。从质上来看,至少涉及到两个因素:一是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一是对审美感受的反省能力;从量的方面来看,文学批评的权威指的是批评的普泛性,即它的影响范围与程度。但在实际批评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伪权威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批评者不能理解文学批评权威中质的方面的主导地位,结果造成了批评的虚浮无力,这种情况值得警惕。
刘晓丽
关键词:合法性文学批评
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文学被引量:2
2022年
重启东北文学概念,考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文学的流变,借此重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中的某些问题。梳理东北沦陷初期《夜哨》文学和《文艺》文学,《夜哨》文学跨域到上海成为中国1930年代抗日文学的先锋及典范;《文艺》文学被沦陷时期的东北文学继承,成为隐微书写、解殖文学一系。而日伪在东北炮制的“满洲文学”成为东亚文学演练场,为东亚被压迫民族文学提供了发表场域,多语言多国族的文学想象、文学作品是思考东亚文学的资源及文化遗产。新的现实、新的形式、新的场域,东北文学为重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和东亚文学提供了契机。
刘晓丽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东北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东亚文学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补订被引量:2
2006年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将出现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刘晓丽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伪满洲国文学经验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