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淑芳

作品数:72 被引量:837H指数:18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2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29篇土壤
  • 16篇坡面
  • 13篇水分
  • 9篇土壤侵蚀
  • 8篇冬小麦
  • 8篇小麦
  • 7篇径流
  • 6篇玉米
  • 6篇土壤水
  • 6篇细沟
  • 6篇细沟侵蚀
  • 6篇夏玉米
  • 6篇利用效率
  • 6篇径流调控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水力
  • 5篇水力学
  • 5篇旱地
  • 5篇分子

机构

  • 68篇西北农林科技...
  • 28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青海大学
  • 2篇北京良乡蓝鑫...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 1篇中国石油
  • 1篇黄河水土保持...
  • 1篇三门峡黄河明...

作者

  • 72篇吴淑芳
  • 46篇冯浩
  • 17篇吴普特
  • 8篇何建强
  • 7篇原立峰
  • 5篇刘健
  • 5篇霍云云
  • 5篇姚宁
  • 5篇陈光杰
  • 4篇卜崇峰
  • 4篇张永东
  • 4篇宋利兵
  • 4篇张彬彬
  • 3篇刘星飞
  • 3篇杜健
  • 3篇张体彬
  • 3篇周元刚
  • 3篇郭慧莉
  • 2篇徐晓敏
  • 2篇白江平

传媒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7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6篇土壤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泥沙研究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进展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5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北地区有机质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8
2022年
为了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现状及影响因素,运用ArcGIS和地统计学结合的方法,研究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3级及以下占68.94%,有机质变化范围为1.10~107.50 g/kg,均值为20.13 g/kg;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得到有机质的最适理论模型为球状模型。(2)通过绘制整个西北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图可知,研究区东部区域从宁夏、陕北至甘南、陕南,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梯级增加的趋势;研究区西部有机质含量呈现出由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区域向边界递增的同心圆分布。有机质高值区分布在研究区青海东部、新疆的天山一带;低值区分布在宁夏、陕西北部和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分布趋势与西北地区大地形区有一定的相似性。(3)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海拔、降水存在正相关关系。(4)有机质与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草地、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但草地与林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海拔和降水是影响有机质的主要因素,能解释49%的土壤有机质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定性定量认识西北地区有机质空间分布,而且为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雷琪蒋洪丽吴淑芳冯浩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影响因素
黄土坡面水沙过程及水流阻力变化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明确复杂地表产流产沙规律及其与水流阻力的关系,采用间歇性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开展了黄土高原的裸坡、人工掏挖、鱼鳞坑、等高沟垄四种典型坡面在五场降雨条件下的水沙演化过程、阻力来源及阻力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鱼鳞坑、人工掏挖两种措施均以降雨时间到达55 min为临界点,继续降雨则其蓄水拦沙的作用失效。各地表水流阻力均来源于降雨阻力、颗粒阻力、形态阻力的叠加。地表输沙率与水流阻力之间均表现出负相关,输沙率随水流阻力的增大而下降。鱼鳞坑、等高沟垄措施在一定的降雨历时范围内均具有显著的减流减沙效应,而较之鱼鳞坑,等高沟垄在延缓径流,控制侵蚀方面具有更好的效用。
李宜坪郭慧莉吴淑芳张永东
关键词:复杂地表水沙过程水流阻力
冬小麦物候期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与模拟被引量:15
2016年
作物模型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物候期模拟是作物模型正确模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的基础。作物模型模拟物候发育的常用算法一般是基于积温的计算,同时也考虑光周期和春化作用的影响,但是水分胁迫对物候发育的次级影响却较少被考虑在内。该研究以连续2季(2013-2014和2014-2015)的遮雨棚下土柱试验和连续3季(2012-2013、2013-2014和2014-2015)的遮雨棚下大田试验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冬小麦物候期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机制理论假设,并以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为水分胁迫指标校正冬小麦物候期水分胁迫响应函数。该研究以2014-2015生长季土柱试验各处理试验数据来建立冬小麦物候期水分胁迫响应函数,确定发育加速点A、发育减速点D和发育停止点S所对应的相对有效含水率值分别为0.30、0.10和0。结果发现拔节期和开花期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0.8和1.7 d,绝对相对误差(absolute relative error,ARE)分别低于0.68%和2.09%。然后用2013-2014生长季土柱试验各处理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拔节期和开花期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约为0.9和1.1 d,ARE分别在1.37%和1.68%以下。最后再用3年独立大田试验数据对上述修正后的冬小麦物候期算法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约为2.4和2.0 d,ARE分别低于4.21%和2.67%;与DSSAT-CERES-Whe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修正算法能反映出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物候期造成的差异(有提前也有推迟),而DSSAT-CERES-Wheat模型无法体现这种差异,且开花期和成熟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RMSE分别约为4.0和5.5 d,误差最大分别为8和6 d。这表明校正后的冬小麦物候期算法模拟精度得到了较大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和量化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物候期�
刘健姚宁吝海霞周元刚吴淑芳冯浩张体彬白江平何建强
关键词:土壤水分冬小麦物候期水分胁迫积温
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对山地果园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9年
为了解黄土丘陵区雨养条件下山地果园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organic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rainwater collection measures,OMR)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2016年4月在陕西延安山地苹果园,以果树树冠投影面反坡修建鱼鳞坑和集雨坑,研究了有机材料用量分别为5 250 kg/hm^2(OMR1),4 500 kg/hm^2(OMR2),3 750 kg/hm^2(OMR3),0 kg/hm^2(CK)以及传统处理T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了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电导率,0—200 cm土壤土层硝态氮含量和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显著增加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OMR2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增加最显著,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处理(OMR1、OMR2、OMR3)的土壤根系湿润区主要集中在0—100 cm土层。0—300 cm土层OMR2处理土壤多次平均含水率值最高,为14.87%;OMR1、OMR3、CK和T处理的土壤多次平均含水率分别为14.74%,14.80%,12.79%和8.66%。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处理能够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尤其增加40—100 cm土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尤其是2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尤其增加0—40 cm土层土壤的饱和导水率;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增大土壤的电导率,并且峰值出现在60—100 cm土层中,0—30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呈现OMR2>OMR1>OMR3>CK>T。总体而言,在陕西延安采用有机材料结合集雨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山地苹果园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饱和导水率和电导率,使果树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促进当地山地果业可持续发展。
张彬彬吴淑芳冯浩陈光杰宋小林
关键词:土壤含水率硝态氮含量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
垄膜沟秸秆种植方式对夏玉米水热效应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短缺且时空分配不均,严重地制约了半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现状,通过研究垄膜沟秸秆种植方式下夏玉米水热效应,揭示其保水调温和作物增产的机理。试验于2014—2015年在陕西杨凌设置了露地处理(CK)与垄膜沟秸秆处理(RMFS)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垄膜沟覆秸秆种植方式可以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主要表现出"高温低调,低温高调"的现象;缩短作物生育历时及调节作物耗水量以改善水分的供需平衡,显著地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积温利用效率,2a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积温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9.85%,43.34%。垄上覆膜沟内覆秸秆处理通过改善土壤水热交互状态,提升作物产量,是一种适宜有效的覆盖集雨措施。
陈光杰冯浩吴淑芳郭慧莉张彬彬胡亚瑾
关键词:水热效应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土壤保水保肥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土壤保水保肥剂及其制备方法,制得的该土壤保水保肥剂由以下原料及其重量百分比组成:棉花秸秆:50%~60%、棉籽壳:10%~15%、磷酸二氢钾:10%~20%、磷酸二铵:15%~20%、尿素:1%~3%,保...
吴淑芳吴普特冯浩杜健李玉梅
高分子聚合物对土壤物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为研究高分子聚合物对土壤改良和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选择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3种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室内试验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以不同浓度施入土壤,观察其对土壤物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高分子聚合物均是较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经聚合物处理后的土壤水稳性团粒含量平均增加17.27%,渗透性能提高41.81%,密度减小11.18%,土壤持水能力较对照提高2.8倍。2)坡地喷施上述高分子聚合物能显著推迟产流时间,降低产流速度,与对照相比,施加聚合物的坡地减少径流量42.05%、土壤侵蚀量58%以上。3)根据其对土壤改良、减流减沙、防治土壤侵蚀效果的影响,确定3种高分子聚合物最佳施用浓度范围分别为116-145mL/m^3,36~40g/m^2,180.0.240.0mL/m^2,其中聚丙烯酸为作用效果最显著的高分子聚合物。上述3种高分子聚合物在改良土壤,防治水土流失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今后还需对其效果持续性、最佳施用量等进一步研究。
冯浩吴淑芳吴普特
关键词:高分子聚合物土壤物理特性产流产沙
杨凌区降雨对作物生长适应性的模糊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依据模糊数学理论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从降雨“适量”、“适时”和“有效程度”3个指标出发 ,就杨凌区降水资源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适应性做了评价分析 ,并提出降雨对作物生长的适宜度模型。通过实地调查与计算分析 ,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杨凌区主要作物对该区降雨特征的适宜能力 ,同时也较好地反映了本区降雨资源的地域特征 。
吴淑芳吴普特冯浩牛文全张华
关键词:降雨农作物
PAM与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混合对部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为了充分发挥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和一些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改土培肥作用,选取了高分子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AM),分别与具有改土培肥功能的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油渣、秸秆、蛭石、草炭、页岩、风化煤按不同用量混合施入土壤,利用湿筛法、称重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离心机法,测定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孔隙度、土壤有机质、有效含水量和水分蒸发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与单施PAM相比,对土壤孔隙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PAM与0.6%秸秆处理和PAM与0.3%油渣处理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较单施PAM提高4.9%和4.6%;(2)通过天然土壤改良剂自身的有机质含量测定以及PAM分别与六种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混合施入土壤培养前后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分析得出,随着材料施入量增加,各处理培养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风化煤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培养后其土壤损失有机质百分比较高,幅度约50%,页岩处理培养土壤损失有机质的百分比较少,幅度约为6%;(3)通过各处理在不同水吸力下土壤持水量和蒸发观测得出,PAM与3%的风化煤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PAM与1%的秸秆处理和PAM与1%的油渣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抗蒸发能力。总体上,PAM与风化煤、PAM与油渣和PAM与秸秆处理对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等方面有显著改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制具有多重功能的土壤改良剂提供参考。
康倍铭徐健吴淑芳徐晓敏冯浩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掏挖坡面侵蚀微地貌演化及其水力学特性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人工掏挖是黄土高原地区夏闲地翻耕时广为应用的耕作方式,为探明其坡面侵蚀过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及Arc GIS软件,阐明其在人工模拟间歇降雨下坡面微地貌、侵蚀产沙及水力学参数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坡面侵蚀历经溅蚀—片蚀、断续细沟、连续细沟3个阶段;降雨截止时细沟平面密度、平均沟深、最大沟长和最大沟深分别增至初始的1.42倍、2.24倍、15.5倍和2.43倍。(2)地表糙度随降雨历时推移从1.706呈近似线性趋势减小至1.488;累积降雨量达80 mm之前,径流量、含沙量随地表糙度的减小增加缓慢,但之后随地表糙度减小增加剧烈。(3)降雨过程中流速呈现波动增加趋势,水流由层流快速过渡至紊流,但始终保持为缓流,水流阻力呈波动下降,且形态阻力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人工掏挖耕作坡面在雨强1.5 mm/min、降雨量80 mm以内可起到蓄水保土作用,但在连续强降雨下也更易引起细沟侵蚀。
孙立全吴淑芳郭慧莉张永东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