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红菊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烧伤
  • 1篇蛋白
  • 1篇休克
  • 1篇腰腹部
  • 1篇伤患者
  • 1篇烧伤患者
  • 1篇术后
  • 1篇术后并发
  • 1篇术后并发症
  • 1篇特大面积
  • 1篇特大面积烧伤
  • 1篇腔隙
  • 1篇周期
  • 1篇周期蛋白
  • 1篇瘢痕
  • 1篇瘢痕疙瘩
  • 1篇吸脂
  • 1篇吸脂术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周期

机构

  • 4篇广东省农垦中...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饶忠
  • 4篇周红菊
  • 3篇黄谦
  • 3篇吴涛

传媒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07
  • 3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预测老年烧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价值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检点并发症和死亡率 (POSSU M)评分系统对老年烧伤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例≥ 6 0岁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用改良 POSSU M评分系统进行评分 ,并按 Copland并发症发生率计算公式 ,比较实际并发症人数与预测发生数。结果 :实际有并发症 19例 ,男 12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6 9.1±3.4 )岁 ,平均住院时间 (4 5 .6± 6 .8) d,生理学评分 2 3.8± 5 .7,手术侵袭度评分 12 .1± 4 .3。无并发症组 5 1例 ,男 4 2例 ,女 9例 ,平均年龄 (6 8.3± 2 .5 )岁 ,平均住院时间 (2 7.6± 9.7) d,生理学评分 19.4± 4 .5 ,手术侵袭度评分 10 .1± 3.2 ,两组间生理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手术侵袭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按 Copland公式预测并发症人数 2 2例 ,实际人数 19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Copland公式计算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实际并发症发生率相符。结论 :改良 POSSU M评分系统可较好地预测老年烧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饶忠黄谦周红菊
关键词:烧伤术后并发症老年人
90例小儿特大面积烧伤的治疗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重点探讨小儿特大面积烧伤(TBSA>40%)休克、脓毒症及创面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2年该科收治的90例小儿特大面积烧伤的病例资料.结果该组治愈69例,治愈率76.67%,死亡13例,死亡率14.00%,自动出院8例.结论及时有效的抗休克治疗,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正确地进行创面处理,是提高小儿特大面积烧伤治愈率的关键.
饶忠吴涛周红菊
关键词:小儿特大面积烧伤休克创面处理
腰腹部环周腔隙吸脂术治疗局部肥胖畸形32例的效果观察
2004年
目的:了解腰腹部环周腔隙吸脂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局部肥胖畸形7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2)与对照组(n=45),观察组行一期环周腔隙吸脂术,对照组行腰腹部分次腔隙吸脂术。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脐上4 cm平均减少分别为(6.56士3.74)cm及(6.24±3.41)cm(P>0.05),脐部平均减少分别为(7.95±3.87)cm及(6.64±2.90)cm(P>0.05),髂前上棘平均减少分别为(9.94±3.88)cm及(8.51±3.95)cm(P>0.05)。两组经12~24月随访,均无皮肤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良好。结论:腰腹部一期环周腔隙吸脂安全可行,腰腹形态和谐完美。
饶忠黄谦吴涛周红菊
关键词:吸脂术腰腹部腔隙肥胖
细胞周期蛋白E在瘢痕疙瘩不同区域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E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瘢痕疙瘩不同区域和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中细胞周期蛋白E的表达。结果在瘢痕疙瘩周边部FB中存在细胞周期蛋白E的高表达;而在瘢痕疙瘩中央部阳性表达的FB数量少,8例标本FB中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阴性。正常皮肤FB中细胞周期蛋白E表达阴性。经统计学处理,周边部与正常皮肤组及中央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中央部与正常皮肤(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周期蛋白E在瘢痕疙瘩周边部FB中的高表达,不仅可能促进了瘢痕疙瘩的形成,并可能是瘢痕疙瘩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呈浸润性生长的原因之一。
饶忠黄谦周红菊吴涛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E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