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檀栋

作品数:427 被引量:7,265H指数:5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3篇期刊文章
  • 23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5篇天文地球
  • 47篇环境科学与工...
  • 22篇水利工程
  • 15篇生物学
  • 12篇农业科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4篇自然科学总论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41篇青藏高原
  • 140篇青藏
  • 120篇冰芯
  • 106篇气候
  • 95篇冰川
  • 55篇气候变化
  • 54篇同位素
  • 53篇降水
  • 38篇古里雅
  • 35篇稳定同位素
  • 30篇古里雅冰芯
  • 27篇O
  • 26篇温度
  • 24篇季风
  • 24篇古气候
  • 23篇冰川变化
  • 22篇冰芯记录
  • 20篇气候环境
  • 18篇慕士塔格
  • 15篇土壤

机构

  • 420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兰州大学
  • 21篇湖南师范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名古屋大学
  • 8篇中国气象科学...
  • 7篇中国科学院西...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俄亥俄州立大...
  • 4篇西北大学
  • 4篇厦门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地...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北京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商丘师范学院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河海大学
  • 2篇俄亥俄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420篇姚檀栋
  • 72篇田立德
  • 55篇徐柏青
  • 52篇王宁练
  • 38篇蒲健辰
  • 37篇杨梅学
  • 33篇段克勤
  • 32篇章新平
  • 30篇邬光剑
  • 26篇秦大河
  • 19篇余武生
  • 19篇孙维贞
  • 18篇康世昌
  • 16篇焦克勤
  • 16篇李月芳
  • 16篇李真
  • 14篇何元庆
  • 13篇杨威
  • 12篇王伟财
  • 12篇杨志红

传媒

  • 124篇冰川冻土
  • 59篇科学通报
  • 24篇中国科学(D...
  • 16篇第四纪研究
  • 12篇中国科学院院...
  • 11篇地球科学进展
  • 8篇地理学报
  • 8篇中国科学:地...
  • 7篇中国科学(B...
  • 7篇环境科学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6篇山地学报
  • 5篇地理科学
  • 4篇地理科学进展
  • 4篇气象学报
  • 4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高分辨记录与...
  • 3篇资源科学
  • 3篇地理研究
  • 3篇地球化学

年份

  • 4篇2024
  • 5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8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12篇2013
  • 9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9篇2009
  • 14篇2008
  • 13篇2007
  • 33篇2006
  • 12篇2005
4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的过去100年温度变化及南北差异
2000年,我们在位于羌塘高原的普若岗日冰原钻取了4根冰芯。本文以其中150m冰芯为基础,结合已获取的青藏高原南部的达索普冰芯、西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和东北部的敦德冰芯,综合研究了过去100年来δ18O记录所反映的青藏高原温...
姚檀栋郭学军段克勤王宁练浦建辰徐柏青孙维贞
文献传递
古里雅冰芯气候记录对ENSO事件的响应被引量:19
2003年
ENSO现象是一个产生于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全球事件 ,它是影响全球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通过高通滤波法、累积异常法以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 ,对古里雅冰芯中所记录的气候信息与ENSO事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 ,在厄尔尼诺年 ,古里雅冰芯中记录的降水量显著减少 ,但对于δ18O而言 ,虽然也在厄尔尼诺年偏低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
杨梅学姚檀栋
关键词:古里雅ENSO事件厄尔尼诺年际变化
一种冰芯多项物理参数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冰芯多项物理参数的检测方法,利用扫描光束在冰样中遇到微粒时发生散射和吸收,遇到气泡发生反射引起光强度变化的特性,检测冰芯中气泡尺寸及浓度、冰密度、微粒、微细层,利用冰的旋光性检测冰芯晶尺寸。
孙波姚檀栋谢自楚
文献传递
大气降水中氧同位素分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被引量:22
1994年
本文介绍的数学模型考虑了混和云中冰水共存时,冰面过饱和环境下动力同位素的分馏机制。在等压冷却过程中,当取云中含水量系数A=1/4,B=1/5,冰面过饱和度S_i=0.05+0.969exp(-0.008t)时,由模型推算出的理论曲线与在中高纬度地区实测的回归线有很好的一致性。从而说明,改进的数学模型具有实用意义。该模型还为中低纬度地区存在的降水量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章新平姚檀栋
关键词:降水氧同位素
冰芯所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空间耦合特征被引量:35
1995年
近年来,我们先后在青藏高原的古里雅冰帽、唐古拉冰川和希夏邦马地区钻。取了大量冰芯。在这些冰芯中保存着大量的环境变化信息。特别是反映沙暴、尘暴和浮尘等环境事件的尘埃冰志记录,是目前我们所能得到的记录最详细、分辨率最高和最连续的资料系列。青藏高原冰芯中尘埃指标显示,在气候变冷时,青藏高原的尘暴、沙暴和浮尘等事件出现的频率增多,强度增大;在气候变暖时,则尘暴、沙暴和浮尘等事件的频率减少,强度减小。目前,在青藏高原面上,正经历着气候变暖、环境改善的过程。
姚檀栋焦克勤皇翠兰李月芳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记录环境变化
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冰川的进退变化被引量:144
2004年
近百年来,青藏高原的冰川虽然出现过两次退缩速率减缓或相对稳定甚至小的前进阶段,但总的过程仍然呈明显的波动退缩趋势.随着全球气候的波动变暖,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快速增温,使高原冰川末端在近几十年间出现了快速退缩.以高原东部和南部边缘山地的冰川变化幅度最大,而高原中北部山区和羌塘地区的冰川变化幅度较小,相对比较稳定.显示出青藏高原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在边缘山区较中腹地区更为敏感.
蒲健辰姚檀栋王宁练苏珍沈永平
关键词:冰川变化青藏高原
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46
2008年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1974,1990,1999和2003年4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包括Landsat系列影像,ASTER影像和地形图,研究了玛旁雍错流域(面积7786km2)内冰川与湖泊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在过去30年里该流域冰川和湖泊都以退为主,有进有退。自1974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107.92km2减少到100.39km2,冰川退缩明显加速。由于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30年中湖泊总面积从782.24km2减少到748.08km2。湖面的缩小与扩涨都在加速,尤其是小湖泊变化更明显,湖泊的加速变化可能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内陆流域水循环过程加速的表征之一。
叶庆华姚檀栋郑红星张雪芹
关键词:山地冰川遥感青藏高原
藏北高原土壤的温湿特征被引量:35
1999年
通过藏北高原两个站点 ( D110 和安多) 土壤温湿特性的分析, 表明浅层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明显的比深层的要大, 而且浅层土壤温度受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较大。浅层 (20 cm )土壤在未冻结前湿度的变化幅度不但受形成降水的地表随机天气过程的影响, 而且受其下层土壤湿度状况的影响。下层土壤湿度越小, 浅层 (20 cm ) 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越大。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系, 土壤的湿度状况能够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幅度和土壤温度变化的趋势。
杨梅学姚檀栋王绍令丁永建陈贤章沈永平ToshioKOIKE
关键词:藏北高原土壤温度
古里雅冰芯中过去400a降水变化研究被引量:19
1999年
通过古里雅冰芯研究,恢复了过去400a来该地区降水变化历史,分析了这一时期内降水变化特征并研究了与其他地区降水变化的关系。从公元1571年以来,从古里雅冰芯可以明显分出两个低降水期和两个高降水期,两个高降水期的降水平均值要比两个低降水期的降水平均值高42mm,亦即高21%。古里雅冰芯降水记录与敦德冰芯记录,甚至与北半球降水序列的变化趋势一致。在北半球的极湿年中,古里雅冰芯所记录的年降水一般超过多年平均值1倍以上,而在极干年中,年降水比多年平均值减少38%。
姚檀栋焦克勤杨梅学
关键词:古里雅冰帽冰芯降水变化古气候
天山乌鲁木齐1号冰川表雪中飞灰单颗粒特征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鉴定和特征化研究中亚地区天山东部乌鲁木齐1号冰川(UG1)表雪中的球形飞灰颗粒,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获取了表雪中球形颗粒的特征信息(如形态、化学组成和成因等).该方法使得研究表雪中数量极其稀少的微观球形颗粒特性成为可能.在5个表雪样品中,普遍存在的颗粒形貌类型为球形颗粒、空心球状颗粒、形状不规则的碳质颗粒和聚合体.一些球形飞灰颗粒中含有有毒重金属元素(如铅、铬、砷、锌等),说明飞灰颗粒可能成为中亚高海拔地区冰川雪冰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携带媒介.基于EDX获取的单颗粒化学信息,将沉积在表雪中的飞灰颗粒划分为4种类型."富硅类"颗粒(平均直径为3.24μm),主要通过燃煤供热站或火电站等典型的工业用煤的高温燃烧过程所形成."富铁类"颗粒(平均直径3.82μm)和"富钛类"颗粒,主要通过铸造厂或钢铁厂在温度稍低的燃烧过程中所形成.此外,"富碳类"颗粒(平均直径为8.43μm),主要由燃烧未尽的煤所形成.后向气团轨迹分析表明,中亚发达城市的工业燃烧区域通过西风环流成为乌鲁木齐1号冰川表雪中飞灰颗粒的主要可能贡献源.
张学磊邬光剑姚檀栋张成龙岳雅慧
关键词:飞灰颗粒SEM-EDX化学分类
共4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