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德燕

作品数:20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干细胞
  • 6篇血管
  • 5篇蛋白
  • 5篇间充质干细胞
  • 5篇充质干细胞
  • 4篇细胞移植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干细胞移植
  • 4篇痴呆
  • 3篇血管性痴呆
  • 3篇鼠模型
  • 3篇缺血
  • 3篇癫痫
  • 3篇细胞
  • 3篇骨髓
  • 2篇血性
  • 2篇体外分离
  • 2篇体外分离培养
  • 2篇帕金森

机构

  • 8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6篇广西中医药大...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中医学院...
  • 2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20篇孔德燕
  • 5篇莫雪安
  • 5篇石胜良
  • 3篇黄振华
  • 3篇罗杰峰
  • 3篇王凯华
  • 2篇任丁
  • 2篇文晓东
  • 2篇王春玲
  • 1篇蒙冰
  • 1篇刘新峰
  • 1篇任丁
  • 1篇刘金萍
  • 1篇李洁
  • 1篇陆玲娜
  • 1篇施燕春
  • 1篇朱珏华
  • 1篇阳玉群
  • 1篇叶智明
  • 1篇周红卫

传媒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药新药与临...
  • 1篇临床肾脏病杂...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08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病2号方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客观评价中药复方帕病2号方对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将60例早期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帕病2号方组、美多巴组,每组各30例。帕病2号方组采用中药帕病2号方(由乌梅、白芍、当归、熟地黄、何首乌、葛根、天麻、龟甲等组成)治疗,美多巴组给予美多巴治疗,疗程3个月。3个月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局指标为PD生活质量量表(PDQ-39)、PD睡眠量表(PDSS)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变化。结果:帕病2号方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分类评分组内比较,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情感、耻辱感、认知力、躯体不适等方面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多巴组仅运动、日常生活活动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情感、耻辱感、认知力、躯体不适等分类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帕病2号方组PDSS积分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美多巴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帕病2号方可明显改善早期PD患者的生活质量。
文晓东任丁王春玲孔德燕王凯华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草药生活质量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策略被引量:2
2016年
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第一位的成年人致残、致死原因,而其中占大多数的是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损伤导致了包括神经元、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神经血管单元组分的损伤和死亡,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1]。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策略包括急性期溶栓、血管再通和神经保护等,其中只有4.5h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具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是符合溶栓治疗标准并且能够最终获益的患者有限。
朱明月朱珏华蔡晋刘新峰孔德燕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间质干细胞移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细胞运动缺血预处理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循环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与血浆内皮微粒(EMP)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发病3个月后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磁敏感检测结果分为CMB组33例和无CMB组51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血浆CD31+/CD42-EMP水平。结果 CMB组EMP水平明显高于无CMB组[(451.93±94.46)×106/L vs(310.93±55.47)×106/L,P=0.000]。CMB严重程度与EMP呈正相关(r=0.817,P=0.00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年龄、高血压、纤维蛋白原等混杂因素影响后,EMP升高仍是影响CMB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EMP升高是影响CMB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EMP检测可作为临床预测脑梗死患者是否合并CMB的指标。
孔德燕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
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方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探讨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方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黑质抗凋亡蛋白-2(Bcl-2)、促凋亡蛋白(Bax)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胺(6-OHDA)纹状体左侧两点注射法复制PD大鼠模型,术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美多巴组(0.075 g·kg-1)、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方(LXYR)(32,16,8g·kg-1)剂量组,连续灌胃4周。实验结束后,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黑质组织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cl-2和Bax蛋白表达增加(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方高、中剂量组均能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变最为显著(P<0.01),而低剂量组及美多巴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结论敛肝熄风养血濡筋方可通过调节Bcl-2/Bax表达数量而起到保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
文晓东任丁王春玲王凯华蒙冰孔德燕
关键词:帕金森病促凋亡蛋白
JMJD6在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的表达
2023年
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癫痫。Jumonji结构域家族蛋白6(the jumonji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6,JMJD6)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且被发现在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而JMJD6与TLE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JMJD6是否参与TLE的发生发展,为阐明TLE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该研究运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氯化锂-匹罗卡品TLE大鼠中,mRNA及JMJD6指标情况。结果 样本大鼠JMJD6在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中的表达情况高于正常大鼠。结论 mRNA及JMJD6有可能参与TLE的发生发展。
蓝元韦建缘卢秉妮罗期孔德燕
关键词:颞叶癫痫氯化锂-匹罗卡品
血浆置换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reen-Barré syndrome,GBS)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118例急性GBS患者分为PE治疗组和未行PE治疗组。比较2组疗效的差异并分析影响PE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 PE治疗组急性GBS总有效率(73.5%)高于未行PE治疗组(5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E次数(OR2.123 95%CI:1.168~5.321,P=0.019)和轴索损害(OR 4.758 95%CI:1.475~15.350,P=0.009)是影响PE治疗急性GBS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E是治疗急性GBS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而PE次数和轴索损害可能是PE治疗急性GBS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黄振华黄振华孔德燕
关键词:格林巴利综合征血浆置换疗效影响因素
黑色素纳米颗粒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
2023年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采用黑色素纳米颗粒(MNPs)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取SD乳鼠20只,处死后分离股骨和胫骨,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BMSCs。取第3代BMSCs,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90、CD29、CD45、CD44表达情况。采用化学合成法制备MNPs,将MNPs悬液加入制备的BMSCs处理24 h,制备MNPs-BMSCs细胞悬液。取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各18只,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大鼠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剪开颈总动脉和插入线栓,其他操作同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大鼠于造模后24 h尾静脉分别注射1 mL BMSCs、MNPs-BMSCs细胞悬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分别注射1 mL无菌1×PBS缓冲液。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大鼠均于移植第1、3、7天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移植第7天,处死4组大鼠,取出完整大脑,观察脑组织形态,采用TTC染色法观察模型组、BMSCs组和MNPs-BMSCs组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总体积,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4组脑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RIP)1、RIP3和cleaved caspase-3阳性细胞数,计算阳性细胞百分比;采用ELISA法检测4组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结果 (1)分离的第3代BMSCs快速贴壁生长,外观为典型的长梭形,呈放射状或漩涡状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90、CD44、CD45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7%、97.3%、98.2%、2.77%,符合BMSCs特征。(2)模型组、BMSCs组、MNPs-BMSCs组大鼠移植第1、3、7天mNSS评分均依次降低(P<0.05);移植第1天3组m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第3、7天,MNPs-BMSCs组mNSS评分均低于BMSCs组、模型组(P<0.05),BMSCs组低于模型组(P<
罗期蓝元潘文雯李蔓唐春柳孔德燕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栓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蛋白酶S和胱抑素C在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S)与胱抑素C(CysC)在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8-2011年23例接受脑血管支架手术患者,术后复查血管造影的时间为3~12个月,就术前、术后3d以及术后3~12个月造影复查时血清CatS与CysC的水平及与血管再狭窄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于23根血管上放置23枚支架,随访3~12个月,10例(43.5%)出现了再狭窄,其中超过50%的再狭窄者为5例,余5例再狭窄率介于10%~30%。同时监测术前以及术后血清CatS与CysC的水平,发现23例患者支架术前血清CatS与CysC水平在狭窄组和无狭窄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3d两组血清CatS和CysC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复查时再狭窄的10例患者血清CatS与CysC水平高于未狭窄的13例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血清CatS的上升幅度比CysC的上升幅度更大。结论:血清CatS和CysC增加程度不平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的动态平衡,促进再狭窄的形成。
孔德燕任丁
关键词:组织蛋白酶S胱抑素C
丹参酮ⅡA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及胆碱能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SA)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胆碱能系统[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方法: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TSA低剂量组[4 mg/(kg·d)]、TSA高剂量组[8 mg/(kg·d)]。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行为学检测,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测定治疗前后各组大鼠NO含量和NOS、ChAT及AChE的活性。结果:(1)TSA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使脑海马CA1区的病理损伤明显减轻。(2)VD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增高,ChAT和AChE活性明显减弱,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SA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内NO含量和NOS活性明显降低,ChAT和AChE活性明显增强,与VD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SA能够抑制VD发生过程中脑组织中NOS的活性,使NO的生成和释放明显减少,从而减轻其病理损伤;同时通过增强VD大鼠脑组织ChAT和AChE活性,从而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孔德燕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胆碱能系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铁调素25及铁代谢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铁调素25及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AIS患者178例作为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评定,并分为轻型57例、中型62例和重型59例,检测发病后24h、3、7、14和28d时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水平。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病例组发病24h、3、7、14和28d血清铁调素25[(34.99±10.85)μg/L,(42.63±8.12)μg/L,(47.67±5.29)μg/L,(32.28±5.49)μg/L,(28.64±1.53)μg/L vs(22.65±4.88)μg/L,P=0.000]、铁蛋白[(208.38±22.35)μg/L,(280.56±18.11)μg/L,(299.44±18.07)μg/L,(97.88±15.19)μg/L和(90.67±10.92)μg/L vs(77.51±21.22)μg/L,P=0.000]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在不同时间点以及轻、中、重型患者血清铁调素25、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铁调素25水平与铁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r=0.992,0.809,P<0.01)。结论血清铁调素25和铁蛋白水平可作为判断AI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提示铁代谢可能参与了脑梗死的全过程。
孔德燕黄振华王凯华
关键词:铁代谢障碍白细胞介素6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