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
- 作品数:19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探讨运动试验中单纯恢复期ST段压低的意义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受试者在心电图运动试验中其单纯恢复期ST段压低的意义。方法 对经运动试验诱发ST段压低者 2 14例进行分析 ,其中仅在运动停止后的恢复期出现ST段压低者共 3 4例 (Ⅰ组 ) ,在运动期出现ST段压低者 (包括运动中ST段压低并持续到恢复期者 )共 180例 (Ⅱ组 ) ,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运动试验参数。结果 Ⅰ组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Ⅱ组 (67.64 %vs 2 3 .89% ,P <0 .0 5 ) ;运动试验中 ,Ⅰ组的ST段压低程度明显小于Ⅱ组 ,Ⅰ组的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也明显低于Ⅱ组 (P <0 .0 5 )。结论 与运动期出现ST段压低者比较 ,单纯恢复期ST段压低多见于高血压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检出这些患者大血管病变程度较轻。
- 孙冰何建桂梁崎王礼春李怡郑振声
- 关键词:ST段压低冠心病
- 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试验的临床特征及意义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运动试验的特点。方法:对379名高血压病患者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观察运动中心电图、心率、血压、运动耐量、心绞痛等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组运动中血压显著升高,峰值收缩压≥250mmHg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耐量较低而室性早搏(Lown's3—5级)发生率较高;运动诱发ST段压低,尤其是恢复期ST段压低者高于对照组,但运动中ST段压低最大值及心绞痛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运动中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血压过度增高等现象,应引起重视。
- 孙冰王礼春梁崎马虹
- 关键词:高血压心电图心率运动耐量心绞痛
- 七天体力活动回顾问卷中文版信度与效度研究被引量:18
- 2010年
- 目的:评价七天体力活动回顾问卷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汉化七天体力活动回顾问卷后,募集社会志愿者20名,用间隔2周重复测定,计算2次问卷得分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的方法评价问卷的重测信度。志愿者91名参加效度评价,以症状限制性运动平板试验获得的最大代谢当量、Bruce方案2级运动心率作为参照标准,用计算问卷测得的每日代谢当量值与参照指标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的方法来评价问卷的效度。结果:2次问卷得分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41,P<0.01,各条目2次得分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在0.877—1.000之间,P<0.01。问卷得分与运动试验最大代谢当量之间呈正相关,r=0.409,P<0.01,与Bruce2级运动心率之间为负相关,r=-0.416,P<0.01。结论:七天体力活动回顾问卷中文版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和结构效度,简单并易于实施,适合推广用于国人体力活动情况的测量。
- 梁崎王于领林凤巧孙冰陈曦马虹
- 关键词:信度
- 运动及恢复期血压反应与外周血管舒张功能及血管弹性关系的研究
-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运动及恢复期血压变化与肱动脉内皮依赖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NMD)以及血管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中年志愿者76人,完成1次极量运动平板试验及1次经体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
- 梁崎刘东红甘晗靖孙冰涂昌陶军王礼春麦炜颐马虹
- 文献传递
-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对女性患者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在女性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12 1例有胸痛症状的女性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 ( 5 3例 )和冠心病组 ( 68例 ) ,均接受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比较两组患者收缩压恢复比 (运动结束后 3min与运动高峰时收缩压比值 )的差异 ;并探讨该比值在女性患者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在冠心病组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 0 .99± 0 .11vs0 .83± 0 .10 ,P<0 .0 1) ;在女性患者中 ,单用 ST段下移≥ 0 .1m V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0 .3%、5 8.6%、65 .1% ;以运动中 ST段下移≥ 0 .1m V且运动后收缩压恢复比 >0 .90为标准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5 2 .9%、88.7%、85 .7% ,与前者比较 ,敏感性无明显变化 ( P>0 .0 5 ) ,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明显提高 ( P分别 <0 .0 1和 <0 .0 5 )。结论 在女性患者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恢复比是判断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结合 ST段下移 。
- 何建桂黄艺仪孙冰马虹柳俊张苗青杜志民胡承恒
- 关键词:收缩压女性冠心病
- 益欣康泰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观察益欣康泰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 36例给予益欣康泰胶囊 2粒 /次 ,每天 3次 ,连续 4周 ,服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 6项。结果 :服用益欣康泰胶囊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均较用药前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1)。相对粘度、屈服应力和卡松粘度的下降亦较用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 :益欣康泰胶囊能改善血液流变学 ,对冠心病人有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氧供应的作用。
- 杨惜泉孙冰李英华黄苑萍宋方闻
- 关键词:益欣康泰胶囊冠心病血液流变学
- 22例冠状脉扩张、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结果发析
- 目的平板运动试验(TET)是评价心肌缺血及协助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我们对22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扩张的结果进行分析,探索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另外一种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999年10月~2004年...
- 吴杏杜志民孙冰胡承恒伍贵富罗初凡李怡梁崎
- 文献传递
- 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对左室肥厚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运动试验中运动后收缩压反应对左室肥厚合并冠心的诊断价值。方法 5 8例心电图左室肥厚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 (31例 )和非冠心病组 (2 7例 ) ,比较两组患者在平板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比值 (运动结束后 3min与运动高峰时收缩压比值 )的差异。结果 在冠心病组 ,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比值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0 98± 0 11vs 0 84± 0 11,P <0 0 1) ;以运动试验中收缩压比值 >0 90且有ST段下移≥0 1mv为标准 ,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为 82 8% ,明显高于单用ST段下移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6 3 8% ,P <0 0 5 )。结论 在心电图左室肥厚患者 ,运动后收缩压反应是判断冠心病的有用指标 ,结合ST段下移 。
- 何建桂黄艺仪孙冰马虹杜志民胡承恒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左心室肥厚
- 充血性心衰ACEI治疗后醛固酮逃逸与螺内脂治疗的预后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衰常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治疗后 ,血浆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Ald)活性变化及醛固酮逃逸程度 ,探讨加用螺内脂治疗对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93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CEI加螺内脂 (观察组 )和不加螺内脂 (对照组 )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CEI治疗前、治疗 1个月及 6个月时血浆肾素 (PRA)、AngⅡ、Ald的活性 ,观察治疗前后AngⅡ与Ald的变化及比较两组醛固酮逃逸程度 ;以 6min步行距离为客观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 1,6个月步行距离的改变 ,借以评价心功能改善的程度。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ngⅡ活性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 ( 14 3± 5 9vs 15 8± 5 8,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 ( 14 3± 5 9vs 14 1± 5 7,P >0 0 5 ) ,治疗 6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5 8± 5 8,P >0 0 5 ) ,与治疗 1个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166± 5 6vs 14 3± 5 9,P<0 .0 5 ) ,6个月时Ang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166± 5 6vs 167± 5 7)。②观察组治疗 1个月后血浆Ald显著下降( 12 0± 63vs 14 9± 62 ,P <0 0 1) ,继续治疗 6个月时又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 ( 2 0 3± 72vs 14 9± 62 ,P <0 0 1) ,与治疗 1个月比较 (P <0 0 1) 。
- 高修仁黄顺伟孙冰彭龙云马虹段大跃
- 关键词:充血性心衰ACEI醛固酮逃逸螺内脂预后
- 运动血压反应与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肱动脉血流调控血管舒张功能与单次极量运动和恢复期血压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中年志愿者76人,完成1次症状限制性运动平板试验及1次经体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调控内皮依赖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的检测。按性别分为两组,分别将各个血压指标与FMD、NMD及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做Pearson相关,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检测出运动高峰期和恢复早期血压的影响因子。结果:男性志愿者中,FMD与运动前收缩压(SBP)、脉压(PP)、2级运动的SBP、平均动脉压(MAP)呈负相关,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仅有运动前SBP为运动高峰期SBP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8),与运动后恢复期1分钟SBP相关的因子有运动前SBP(P<0.001)及年龄(P=0.013),分别解释恢复期1minSBP变化的39.1%和24.4%。女性志愿者中,FMD与运动高峰期SBP(P=0.047),恢复期1minSBP、PP、MAP显著负相关(P=0.007,0.016,0.014),经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运动前SBP是运动高峰期SBP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3),FMD(P=0.013)为除运动前SBP外(P=0.004)与恢复期1min的SBP相关的因子,分别解释恢复期1minSBP变化的17.1%和12.5%。结论: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运动血压反应有关,运动高峰期及恢复早期过高的SBP可能提示血管内皮功能不全,运动及恢复期血压检测有助于发现内皮功能不全的个体。
- 梁崎王于领刘东红甘晗靖孙冰王礼春麦炜颐马虹
- 关键词:血压内皮功能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