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
- 作品数:38 被引量:429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投资决策中框架效应的实验研究
- 以股市投资为背景设计决策问题,考查了问题的损益背景、风险项的概率水平对不同被试决策框架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在大学生被试中存在,在股民被试中不存在。就大学生被试而言,决策问题的损失情景和收益情景中都存在...
- 孙彦陈向阳李纾
- 文献传递
- 预期理论的提出、演进及危机被引量:7
- 2007年
- 1979年,Kahneman与Tversky修正了von Neumann与Morgenstern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EU)中有关线性概率的假设,提出了预期理论(prospect theory,PT)。1992年,两人对预期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将该理论演进为累积性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CPT)。本文就从PT到CPT的发展、CPT与PT的差异及CPT所面临的危机进行了述评。
- 孙彦殷晓莉李纾
- 可回收垃圾宜用绿色而非蓝色标注
- 2022年
- 北京、上海可回收垃圾桶都用“蓝色”,而非与“可回收”概念更接近的“绿色”。对此,三个模拟垃圾分类投放实验考察了绿色和蓝色哪种更合适作为可回收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标识的颜色,以及考察了不同性别和年龄在实验中的差异。结果表明,绿色作为可回收垃圾桶或标识颜色更能提高垃圾分类效率;此效应在中老年人中更明显。本研究对国内垃圾分类政策的有效实施有理论指导意义。
- 崔凯丽董瑞曾瑛姚昊彤王妍王婷孙彦王利刚李娟王鹏云韩布新
- 关键词:垃圾分类
- 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被引量:24
- 2011年
- 跨期选择是指对发生在未来不同时间点上的结果做出权衡的决策过程。由于大部分跨期选择的情景都处于某种风险之中,把风险变量纳入跨期选择的研究中则至为关键。针对以往研究在研究范围、理论构建、现实意义等诸方面的不足,本研究拟采用实验室实验与纸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揭示高、中、低三种概率水平下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特征,探索其发生的机制、各类经典效应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根据全国不同地区的大样本调查结果,了解各地区风险条件下跨期选择的差异及其与本地宏观经济指标(如,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关联,进而探讨研究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期望对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做出系统、全面的科学探索,并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孙彦
- 关键词:跨期选择宏观经济指标
- 我国部分高三学生学医意愿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高三学生的学医意愿情况和影响其选择学医的因素,以期为医学院校制订招生政策、开展招生宣传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2月,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务处开展了全国范围高三学生的学医意愿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结果共有48所中学的1382名学生完成了调查问卷。高三学生想学医的原因主要是:"认可医学的社会价值,医生救死扶伤很高尚"为62.4%(863/1382),"对医学感兴趣"为50.3%(695/1382)。对学医的担忧主要是:"学制长"为50.3%(695/1382),"医患关系紧张"为45.7%(632/1382)。高三学生了解医学的途径主要是:"家人交谈"为49.3%(681/1382)、"影视文学作品"为41.8%(577/1382)、"网络"为30.2%(417/1382)。仅有11.2%(155/1382)和12.7%(176/1382)的学生参加过与医学相关的学校讲座或社会实践。经由影视文学作品、网络、学校讲座和社会实践了解医学的学生,担忧学制长的比例分别为55.1%(318/577)、55.2%(230/417)、43.9%(68/155)和48.9%(86/176),担忧医患关系紧张的比例分别为52.5%(303/577)、53.5%(223/417)、49.7%(77/155)和46.6%(82/176)。结论我国高三学生选择学医的动机较为纯粹,但其对医学专业学制长和医患关系紧张的担忧较大,对医学的了解不够客观和深入。积极探索医学学制改革,改善医患关系,注重在中学举办医学相关讲座和医学相关社会实践,将有助于吸引考生报考医学专业。
- 李晗歌王楚庭王帅孙彦董昱诚李方圆于憬杨萍马超
- 关键词:高三学生招生医患关系
- 行为决策中框架效应研究新思路——从风险决策到跨期决策,从言语框架到图形框架被引量:28
- 2014年
- 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等价描述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偏好的现象,其作为一种明确的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一直是行为决策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近年来,行为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我们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梳理了框架效应研究的几个新思路: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框架效应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风险决策逐渐扩展至跨期决策;其次,从框架效应类型来看,出现了排除语言影响后更纯净的图形框架效应;再次,从框架效应的解释机制来看,研究者对经典的预期理论这一补偿性(计算)模型提出了质疑,更多地采用非补偿性模型解释,其中以齐当别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为代表。最后,我们展望了框架效应的未来发展方向,期望本文能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推动国内框架效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刘扬孙彦
- 关键词:跨期决策
- 基于体验效用的幸福及其测量被引量:6
- 2010年
- 体验幸福是指基于体验效用的时刻评价方式获得的多重情感体验的整合结果。体验幸福的概念主要源于Kahneman等人对体验效应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基于时刻评价的体验效用以及时刻效用的测量假设是测量体验幸福的理论依据。体验幸福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体验取样法与日重现法。基于这两种方法的国民幸福账户与国民时间账户更加直接地分析了人们如何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分配时间和进行情感体验。同时,体验幸福的概念及其测量为公共政策的评价与制定提供了更加真实具体的、可供参考的科学依据。
- 刘腾飞徐富明孙彦张军伟蒋多
- 关键词:公共政策
- 行为决策视野中的幸福及其提升策略被引量:5
- 2010年
- 人类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获得幸福。随着行为决策研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有许多行为决策领域的研究者开始了对幸福的探索。行为决策中的幸福法则包括:快乐编辑、少即是更好、巅峰-结尾法则、短视和损失规避。基于这些法则的提升幸福的策略主要包括:告诉消息的策略、赠送礼物的策略、使用损失规避提升幸福的策略、使用巅峰-结尾法则提升幸福的策略和克服行为短视的策略。
- 张军伟徐富明孙彦刘腾飞蒋多
- 西方儿童策略研究
- 2003年
- 策略的选择、使用直接决定了儿童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本文介绍了西方儿童策略研究的相关理论 ,分析了儿童策略发展的几个阶段 ,并以河内塔实验的改进和微观发生法的使用为例阐明了研究方法。
- 孙彦殷晓莉
- 关键词:微观发生法研究方法
- 气候变化心理学研究进展及发展建议被引量:1
- 2023年
-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等心理反应是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重要先决因素。追踪并监测公众的气候变化心理对气候变化教育、大众传媒宣传沟通、气候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系统论述气候变化与公众心理反应的相互影响,梳理影响气候变化心理的多维度因素,从气候变化心理对气候治理实践价值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心理学、气候相关学科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的关注和应用,助力全民参与的气候适应型社会构建。
- 孙彦陈雪峰陈雪峰田健池纪泽宇李杨郭红燕韩锦张林秀
- 关键词:气候变化心理学心理健康气候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