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雅娟

作品数:1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西京医院学科助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内皮
  • 3篇血管
  • 3篇脐静脉内皮
  • 3篇脐静脉内皮细...
  • 3篇内皮细胞
  • 3篇静脉内
  • 3篇静脉内皮
  • 3篇静脉内皮细胞
  • 2篇凋亡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雄激素
  • 2篇异体
  • 2篇增生
  • 2篇增生性瘢痕
  • 2篇增殖
  • 2篇人脐
  • 2篇人脐静脉
  • 2篇人脐静脉内皮...

机构

  • 1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宋雅娟
  • 11篇苏映军
  • 8篇余州
  • 4篇陈琳
  • 4篇郭树忠
  • 4篇彭湃
  • 4篇马显杰
  • 3篇宋保强
  • 3篇陈晨
  • 3篇张栋梁
  • 3篇陈建武
  • 2篇崔江波
  • 2篇丁健科
  • 2篇赵媛媛
  • 2篇陈煜华
  • 2篇鲁开化
  • 2篇王彤
  • 2篇杨力
  • 2篇石定
  • 1篇郝晓艳

传媒

  • 8篇中国美容整形...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武警后勤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血管靶向基因治疗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作用。方法以10只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并随机选择兔的左、右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创面愈合后,实验组注射携带目的基因LV—SiVEGF的重组慢病毒,对照组注射无关的LV—NC空载慢病毒。创面愈合后第30天取材,观察对比各组瘢痕外观形态的变化,并对瘢痕组织进行HE、Masson、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研究分析靶向沉默兔耳瘢痕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对组织内血管生成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靶向基因治疗后30d,兔耳增生性瘢痕中微血管生成明显减少、胶原合成及成纤维细胞增殖均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瘢痕形成早期应用基因LV—SiVEGF治疗可明显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
陈煜华鲁开化刁建升宋雅娟苏映军赵媛媛宋保强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
阿魏酸在缺氧条件下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阿魏酸(ferulic acid,FA)在缺氧条件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迁移和管腔样结构形成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缺氧实验条件下,细胞被分为7组,即1个对照组和6个实验组。对照组采用1%酒精处理,实验组用不同浓度(1×10^(-8)、1×10^(-7)、1×10^(-6)、1×10^(-5)、1×10^(-4)及1×10^(-3) mol/L)的阿魏酸处理。分别采用MTS法、划痕法、Matrigel法分析不同浓度阿魏酸处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缺氧条件下,浓度为1×10^(-6)~1×10^(-4)mol/L的阿魏酸处理能明显促进HUVECs的增殖(P<0.05),以1×10^(-5) mol/L处理的效果最好(P<0.01);与对照组相比,1×10^(-6)mol/L(P<0.05)、1×10^(-5) mol/L(P<0.01)及1×10^(-4) mol/L(P<0.01)阿魏酸处理均能明显促进HUVECs横向迁移,以1×10^(-5) mol/L处理迁移的细胞数量最多;1×10^(-8)~1×10^(-4) mol/L阿魏酸处理能不同程度地促进HUVECs管腔样结构的形成,以1×10^(-5) mol/L处理形成管腔样结构的数量最多(P<0.01)。结论:阿魏酸在缺氧条件下能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样结构形成。
石定余州宋雅娟余震米萱苏映军彭湃
关键词:阿魏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血管生成
KU-0063794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的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索KU-0063794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形态学分析;采用无血清培养基饥饿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12~16 h,将其分为对照组和KU-0063794处理组。对照组给予DMSO处理;KU-0063794处理组给予不同浓度的KU-0063794(1.0、2.5、5.0、10.0、20.0μm)处理,24h后,采用MTS法和细胞划痕实验,分析KU-0063794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分离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形态良好,KU-0063794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分离培养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KU-0063794能够抑制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迁移。
余州宋雅娟苏映军陈琳马显杰彭湃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
急性排斥期静脉注射供体脾脏细胞对异体小鼠皮片存活的影响
2016年
【目的】研究急性排斥期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对异体小鼠皮片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96只受体C57BL/6小鼠随机分为A组(阳性对照组)、B组(实验组)、C组(对照组)、D组(阴性对照组),每组24只。各组小鼠均进行同种异体皮片移植,A组移植后腹腔注射环孢素A 30 mg·(kg·d)-1,B组移植后腹腔注射环孢素A 30 mg·(kg·d)-1,第7天球后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第10天环孢素A减量至15 mg·(kg·d)-1;C组移植后腹腔注射环孢素A 30 mg·(kg·d)-1,第7天球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第10天环孢素A减量至15 mg·(kg·d)-1;D组只进行同种异体皮片移植。大体观察移植皮片存活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术后第11天取各组小鼠移植皮片行病理切片染色以评估免疫排斥病理分级,荧光定量PCR检测术后第1、4、7、8、10天小鼠脾脏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m RNA变化及第11天脾脏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m RNA水平,第8、10、15天行流式检测各组小鼠脾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结果】B组的移植皮片平均存活时间较C组延长3.1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皮肤排斥病理分级,第11天病理HE染色示A、B组病理分级为0级,而C、D组为3级。B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比例在第8天到第10天有明显升高的变化,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对比第10天脾脏调节性T细胞比例,B组较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小鼠脾脏IL-2 m RNA在第7到8天有明显的升高,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对比第11天脾脏IL-10、TGF-βm RNA的比值,B组较C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排斥期静脉注射供体脾脏细胞,能增加脾脏调节性T细胞数量,提高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TGF-βm RNA水平,从而显著延长同种异体皮片移植物存活时间。
陈孝强宋雅娟陈晨陈琳刘士强苏映军郭树忠
关键词:静脉注射
应用改良扩张器构建大鼠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改良设计的短注射导管枕形扩张器构建大鼠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并探讨其产生的扩张应力对大鼠皮肤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验证扩张模型的扩张效果,为研究扩张皮肤新生机制提供一个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只),A组大鼠采用改良设计的扩张器,B组大鼠采用上海威宁公司生产的普通扩张器;选择SD大鼠近颈部切口,以注射壶外置的方式埋置扩张器,制作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分别采集A组在不同扩张时间点(1、2、3、4、5周)的扩张中心区域皮肤和正常皮肤组织作为标本;利用HE染色方法观察扩张后皮肤结构的变化;根据增殖细胞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扩张皮肤中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A组应用自行改良设计的扩张器,选择大鼠近颈部切口构建的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术后外置的注射壶不易被大鼠咬掉,且术后注水及护理更简单,模型稳定性显著高于B组。HE染色结果表明,扩张后皮肤的表皮层明显增厚,真皮层变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增殖细胞呈点状分布,主要集中于表皮基底层和毛囊鞘。结论自行改良设计的短注射导管枕形扩张器,是构建大鼠皮肤软组织扩张模型的良好实验材料;扩张应力对大鼠的皮肤结构和增殖产生了影响。
杨登峰马静苏映军宋雅娟余州雷蕾马显杰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动物模型扩张器
2-脱氧-D-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作用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2-脱氧-D-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及细胞凋亡的影响,试图寻找治疗血管瘤的新药。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体外划痕实验的方法,观察2-脱氧-D-葡萄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增殖、迁移的作用;用成管法,检测2-DG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DG对血管内皮的凋亡影响、结果2-DG作用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对其增殖,迁移和成管能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大大地增加细胞的凋亡率,且有显著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结论2-DG对HUVEC增殖、迁移和成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能促使细胞凋亡。
程静张冠华易成刚余州宋雅娟杨力
关键词: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瘤
兔背阔肌瓣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后肌肉萎缩形态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建立兔背阔肌瓣修复头部软组织缺损动物模型,研究兔背阔肌瓣移植后萎缩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分别使用游离、带蒂两种移植方式将兔背阔肌移植至头顶部缺损处,表面植皮覆盖,于术后2、4、8、12、16、24周分别取材。检测背阔肌厚度、重量及肌纤维数的变化。结果两移植组背阔肌术后厚度、重量、肌纤维数减小为术前的30%-50%,组织学观察显示游离移植和带蒂移植组肌纤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伴随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脂肪细胞堆积,其中游离移植组肌瓣萎缩现象较带蒂移植组严重。结论成功建立兔背阔肌瓣移植修复头皮缺损的模型,模型接近临床真实水平。
赵媛媛陈煜华鲁开化郭树忠苏映军宋保强宋雅娟郝晓艳
关键词:肌瓣形态学
不同移植部位对成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分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索不同移植部位对移植的成年SD大鼠睾丸中睾丸间质细胞存活及雄激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对照组大鼠不去势,其余大鼠于睾丸移植前1周行去势手术。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去势后仅行背部皮肤切开,不进行睾丸移植;皮下组背部两侧各移植1/3个成年SD大鼠睾丸组织;肾包膜组每侧肾包膜下移植1/3个成年SD大鼠睾丸组织。4周后取材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移植睾丸组织中睾丸间质细胞存活情况,ELISA法检测受体大鼠血清睾酮水平。结果: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移植物中难于见到完整的睾丸间质组织,但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大量HSD-17β1阳性细胞,对照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的HSD-17β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4.33±4.30)、(9.83±4.05)和(12.67±2.81)个,对照组与皮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分析发现对照组、假手术组、皮下组和肾包膜组的血清睾酮浓度分别为(3.81±1.32)、(0.28±0.08)、(0.44±0.13)和(0.90±0.31)ng/m L,肾包膜组血清睾酮浓度高于假手术组(p<0.01)和皮下组(p<0.05),而皮下组血清睾酮水平高于假手术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植的成年大鼠睾丸组织中的睾丸间质细胞可在受体肾包膜下或皮下存活,但肾包膜下移植可能更加有利于睾丸间质细胞存活和雄激素分泌。
王彤崔江波王芳宋雅娟马显杰苏映军彭湃余州
关键词:睾丸移植睾丸间质细胞雄激素分泌
化学修饰的凋亡细胞诱导小鼠异体皮肤移植耐受的研究
2015年
目的研究ECDI处理的脾细胞对同种异体皮片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尾部全厚皮片移植模型,随机法分5组。control组:免疫排斥组;rapa组:单独使用3mg/kg雷帕霉素组;ECDI.SPstwice组:移植前7d及移植后1d输注10^8 ECDI—SPs联合雷帕霉素组;SPs组:移植前7d及移植后1d输注未经处理脾细胞联合雷帕霉素组;ECDI—SPsx3组:移植前7d、移植后1d及7d3次输注ECDI—SPs联合雷帕霉素组。结果ECDI处理的脾细胞迅速发生了凋亡,ECDI—SPs两次输注明显延长了同种异体小鼠皮片存活时间(P〈0.05),ECDI—SPs3次输注皮片存活同2次输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DI-SP输注后小鼠体内调节性T细胞比例增加(P〈0.05)。结论ECDI-SPs联合雷帕霉素能延长同种异体小鼠皮片存活时间,可能机制与调节性T细胞升高有关。
丁健科苏映军张栋梁陈晨陈建武余州宋雅娟庄然郭树忠
关键词:凋亡皮片移植复合组织移植
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排斥的影响
2015年
目的:将供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胸腺内注射(intrathymic injection,IT)至受体胸腺,探讨其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排斥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并纯化BN大鼠BMSCs,流式细胞术对其表型进行鉴定。受体Lewis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BMSCs组)、C组(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组)、D组(全身照射+BMSCs组),每组6只。各组大鼠第0天进行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A组移植前14天IT PBS,B组移植前14天IT供体BMSCs,C组移植前15天给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移植前14天IT PBS,D组除移植前15天4Gy全身照射外,移植前14天IT供体BMSCs。大体观察移植皮瓣存活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排斥终点流式检测脾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受体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变化。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很好培养出BMSCs,其P3代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结果为CD11b/c、CD45阴性,CD29、CD90阳性。B组的移植皮瓣存活时间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D组的移植皮瓣平均存活时间较C组延长3.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细胞Treg比例显著增高(P<0.01),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IT供体BMSCs联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通过上调受体脾细胞Treg比例能有效降低受体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反应性,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物存活时间。
张栋梁宋雅娟苏映军陈建武陈晨丁健科刘甜郭树忠
关键词:胸腺内注射免疫耐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