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库喜英

作品数:1 被引量:1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种群
  • 1篇种群扩张
  • 1篇系统学
  • 1篇黄颡
  • 1篇黄颡鱼
  • 1篇基因
  • 1篇基因流
  • 1篇分子系统
  • 1篇分子系统学
  • 1篇B基因
  • 1篇CYT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篇周传江
  • 1篇库喜英
  • 1篇何舜平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中国黄颡鱼的线粒体DNA多样性及其分子系统学被引量:16
2010年
基于体侧色斑、背鳍前部形态、吻长及尾柄长的差异,Ng和Kottelat(2007)将分布于中国的黄颡鱼群体划为两个物种:北方群体为Pseudobagrus sinensis,南方群体为P.fulvidraco。本研究通过对70个黄颡鱼标本相关形态特征的测量及对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探讨了P.sinensis物种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依据体侧色斑和背鳍前部形态的差异,可将黄颡鱼分为对应于P.sinensis和P.fulvidraco的两种形态类型,但对尾柄长、吻长的测量发现二者没有差异。对70条cyt b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为:两种鱼类有1个共同的单倍型;两种鱼类的单系性在系统发育分析中都没有得到重现,而二者聚在一起形成获得100%支持率的单系群;两种鱼类群体之间存在持续的基因交流(Nm=4.7);两种鱼类在单倍型的巢式支系分析(nested clade analysis,NCA)中没有形成各自独立的进化谱系,所有的单倍型以不超过5步的突变全部被纳入同一个进化网络中。因此我们认为P.sinensis不是有效物种,而应被视为黄颡鱼的一种形态类型。基于cyt b基因的序列变异,本研究对黄颡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作了初步分析。群体的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Tajima's D中性检验表明,约在10.1-14.1万年前,黄颡鱼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群体扩张,推测这可能是导致黄颡鱼群体单倍型多样度高(h=0.857±0.0014)而核苷酸多样度低(π=0.0023±0.0003)的主要原因。此外,分析结果显示黄颡鱼群体缺乏明显的地理结构,推测原因可能是历史上水系的连通促进了不同地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
库喜英周传江何舜平
关键词:CYTB基因种群扩张基因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