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焕巧

作品数:18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宝鸡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液
  • 7篇血液透析
  • 4篇血液透析患者
  • 4篇乙肝
  • 4篇疫苗
  • 4篇整合素
  • 4篇整合素连接激...
  • 4篇肾病
  • 4篇肾间质
  • 4篇肾小球
  • 4篇透析患者
  • 4篇激酶
  • 4篇间质
  • 3篇乙肝疫苗
  • 3篇肾间质纤维化
  • 3篇肾小球肾炎
  • 3篇肾炎
  • 3篇细胞
  • 3篇接种
  • 3篇间质纤维化

机构

  • 15篇宝鸡市中心医...
  • 3篇石河子大学
  • 2篇石河子大学医...
  • 2篇宝鸡职业技术...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榆林市第二医...
  • 1篇韩城市人民医...

作者

  • 18篇张焕巧
  • 7篇苏伟
  • 3篇刘诤
  • 3篇杨晓萍
  • 3篇仇琳
  • 3篇马世兴
  • 2篇王奕
  • 2篇赵瑾
  • 2篇陶林
  • 2篇王朝霞
  • 2篇王勤超

传媒

  • 2篇北京医学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内蒙古中医药
  • 1篇农垦医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 1篇2016年《...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醋酸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治疗局灶增生型IgA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醋酸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治疗IgA 肾病疗效.方法 22 例住院及门诊患者进行观察.观测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肝肾功能、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观察半年以上,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7 例,显效8 例,有效...
苏伟刘诤尚有全马世兴张焕巧李西胜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变化的观察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动态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水平变化。方法选择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清抗-HBs滴度检测,间隔6月后复查,分析前后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34例患者中有28例观察前后的抗-HBs滴度降低,占82.4%;有6例抗-HBs滴度升高,占17.6%。抗-HBs滴度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HBs滴度水平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而且降低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升高者。
尚有全张岩郅苏伟张焕巧
关键词:血液透析乙肝病毒表面抗体
血液透析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CRF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仅采用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GSH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肾功能、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炎症反应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氧化应激指标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GSH治疗CRF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仇琳张焕巧贺小雪
关键词:肾透析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状态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7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状态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宝鸡市中心医院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尿毒症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单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组和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Hemoperfusion tandem hemodialysis,HP+HD)组,每组30例,HD组给予血液透析治疗,HP+HD组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统计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并发症、6个月内心脑血管事件和1年后死亡率。结果治疗后,HP+HD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低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HD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治疗前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P+HD组治疗后的心脑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H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1年后,HP+HD组死亡率明显低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较于单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串联能够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炎症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和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王奕王朝霞马世兴张焕巧
关键词:血液灌流血液透析尿毒症心脑血管事件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铁调素的水平变化及临床的意义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铁调素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疾病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50例正常人的临床数据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的铁调素水平和铁代谢相关指标水平变化,同时分析铁调素水平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疾病组的铁调素、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转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病理分型患者的铁调素、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铁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与抗ds-DNA抗体、Scr呈正相关;与ESR、CRP、BUN、Hb无相关性。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铁调素水平升高,铁调素可能参与了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过程,铁调素可作为反映慢性肾小球肾炎疾病活动的一个监测指标。
张焕巧王勤超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铁调素
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F60对尿毒症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F60对尿毒症晚期患者疗效及Krüppel样因子2(KLF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晚期患者100例,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F60,对照组采用聚砜膜透析器F6,每组50例。测定2组患者透析前、后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血清各溶质浓度、KLF2的mRNA表达情况以及腹膜间皮细胞衰老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透析后AGEs、血清各溶质浓度及腹膜间皮细胞衰老率显著降低,而腹膜组织KLF2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KLF2的mRNA表达量与腹膜间皮细胞衰老呈负相关(r=-0.789,P=0.021)。结论:尿毒症晚期患者采用高通量聚砜膜透析器F60较聚砜膜透析器F6的透析效果更佳,可能与其可提高KLF2的mRNA表达,降低腹膜间皮细胞衰老有关。
汪艳宁张焕巧杨晓丹
关键词: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腹膜间皮细胞
成人血液透析32例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加强乙肝疫苗接种的免疫效果。方法维持性HD患者32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i-HBs(-),于0、1、6、9月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注射结束后1-3个月检测anti-HBs滴度水平。结果 32例患者有25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78.13%。结论 HD患者加强接种乙肝疫苗可较高比率的产生保护性抗体,且抗体滴度水平较高。
张焕巧苏伟尚有全张岩郅
关键词:肾透析接种
整合素连接激酶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肾间质纤维化(RIF)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标本88例,根据光镜下肾小管间质的病变程度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标本ILK、α-SMA的表达,并将ILK、α-SMA的表达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LK主要表达于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并且随肾间质病变的加重表达量增加,范围增大。肾小管间质中ILK表达量与RIF病变程度呈正相关;α-SMA表达主要见于纤维化间质,其表达与RIF程度呈正相关。结论随着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加重,ILK、α-SMA的表达逐渐增加,ILK可能参与了RIF的进程。
杨晓萍张焕巧赵瑾陶林
关键词:整合素连接激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肾间质纤维化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间质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越来越多的体内、体外实验证据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EMT)是肾间质纤维化(RIF)发生并进而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途径之一。已有研究发现,整合素连接激酶(ILK)是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
张焕巧
关键词:整合素连接激酶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文献传递
血液透析患者两种方法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有效的免疫保护方法对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这种乙肝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有极大的益处,然而大部分HD患者对乙肝疫苗的血清转换率低下。本研究探讨了对HD患者应用两种接种方法的免疫效果。方法 50例具备正常转氨酶水平、HBsAg(-)、anti-HBc(-)及anti-HBs(-)的慢性HD患者分为两组,A组:维持性HD患者32例,进行长疗程(O月、l月、6月、9月)肌肉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每次注射剂量为20ìg;B组:维持性HD患者18例,进行多次小剂量皮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总共6次,间隔时间为2周,每次皮内注射剂量5ìg。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l0mIU/ml为产生保护性血清转换。注射结束后l~3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析两组之间保护性血清转换率及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有25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78.12%,B组患者有16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保护性血清转换率为88.8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05);A组的抗体滴度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7,P<0.05)。两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长疗程肌肉注射以及多次小剂量皮内注射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传统方法的乙肝疫苗注射相比,均可较高比率的产生保护性抗体,多次小剂量皮内接种乙肝疫苗阳性率更高一些,但长疗程肌肉注射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小剂量组。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可能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苏伟张焕巧尚有全张岩郅
关键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血液透析患者血清转换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