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钊
- 作品数:8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骨科救治领域中损伤控制理论的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损伤控制理论是骨科救治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的理论之一,学界对于损伤救治理论与常规治疗理论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本文中,笔者根据工作所在医院的具体救治实例,对比两种救治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进而达到对于损伤控制理论的全面分析。
- 张钊
- 关键词:损伤控制理论
- 镍钛记忆合金抓握股骨上端加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粉碎性骨折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老年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常见合并症,在高龄患者中通常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高,且老年髋部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Evans分型为Ⅰ型3度、Ⅰ型4度和Ⅱ型,均属于不稳定型,加之骨质疏松情况,既往采取髓内及髓外固定方式,均不能早期负重,并且常见内固定失效、骨折移位假关节形成以及髋内翻畸形愈合患肢短缩等情况.有文献[1]表明,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内固定的失效率达8%~16%.有时在术前X射线片上看似为线性骨折,实际却是粉碎性骨折.复杂的骨折通常有小粗隆的断裂、移位和大粗隆臀中肌止点的撕脱,以往这种复杂骨折在手术中处理较为困难[2].我科自2009年以来,对于老年髋部粉碎性骨折采取镍钛记忆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治疗加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张钊王友成李颖智刘铮
- 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0月-2010年10月应用微型钛板结合自体棘突植骨单开门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17例疗效,男11例,女6例;年龄54~71岁,平均56.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4d,平均6.3d。[结果]本组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8.2±1.7)分,末次随访JOA评分为(13.5±1.8)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7.2%。[结论]应用微型钛板结合白体棘突植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操作简单,出血少,固定可靠,患者恢复快,轴性症状相对较少,是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较好的方案之一。
- 李颖智金海鸿付波于冰吴方强刘铮张钊王友成杨建
- 关键词:颈椎过伸性损伤椎管成形
- 锁定钛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 探讨锁定钛板结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粗隆锁定钛板结合MIPPO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年龄61-82岁,平均72.1岁.按Evans-Jensen标准分型并根据改良Harris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时间为12-35个月(平均22.5个月),其中1例术后2个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其余20例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8.35分(63-95分),其中优14例,良4例,尚可1,差1例,优良率90%.结论锁定钛板应用MIPPO技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允许早期髋关节不负重条件下功能锻炼,从而获得理想治疗效果.
- 张钊黄媛刘铮郝晓岱高发鹏陈静
- 关键词:股骨骨折骨固定钢丝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重建髋关节功能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随着手术适应证范围的增大、手术例数的增加和随访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影响了此手术方法的整体长期优良率。回顾性研究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获随访的276例患者资料,其中发生并发症44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探讨其防治方法,报告如下。
- 赵庆德王友成张钊
-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手术适应证随访时间髋关节功能手术方法
- 浅析PCS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创伤相关疾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脊柱创伤患者接受PCS椎弓根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开展研究分析。方法对我院接受治疗的脊柱创伤患者82例进行研究分析,共分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为4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普通椎弓根螺钉治疗,研究组接受PCS椎弓根螺钉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血量、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术前的VAS、OD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下降,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的椎体Coob’s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均降低,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23例脊柱神经损伤,占56.10%,对照组有24例神经损伤,占58.54%(P>0.05)。结论 PCS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创伤具有较好的效果,患者恢复快,安全性高。
- 高发鹏焦慧马秀君耿英雪张钊
- 关键词:脊柱
- 人内皮祖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人内皮祖细胞(hEP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4只SD 大鼠均先用快尖刀片将脊髓 T10节段完全横断完成动物模型制作,操作过程中死亡5只。后将19只脊髓横断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9只)。实验组采用损伤脊髓处注射 hEPCs(huma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悬液7.5μL,对照组损伤脊髓邻近区注射等量 DMEM(Dulbecco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培养液,术后每天腹腔注射免疫抑制剂环抱素 A,在术后1、2、4、6、8周进行 Basso Beatlie Bresnahan(BBB)评分来记录 SCI 大鼠双下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8周处死大鼠,取出横断脊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移植的 hEPCs 在大鼠横断脊髓内的存活情况。结果 SCI 模型制作后2周内,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BB 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61、0.69,均 P >0.05)。术后第4周开始,实验组的 BBB 评分[(1.67±0.71)分]大于对照组的(1.11±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6,P <0.05)。第8周时分别为实验组(4.00±1.41)分和对照组(1.44±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384,P <0.05)。SCI 4、6、8周,实验组后肢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移植的 hEPCs 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存活而且部分 hEPCs 嵌合到 SCI 后大鼠的脊髓及其血管系统。结论 hEPCs 移植后,能够在SCI 后大鼠脊髓内存活、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且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刘铮康雪峰李晶黄媛戴宁张钊刘振中
- 关键词:脊髓损伤内皮细胞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