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稳

作品数:10 被引量:16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5篇岩溶
  • 3篇地下水
  • 2篇洞穴
  • 2篇洞穴石笋
  • 2篇石笋
  • 2篇同位素
  • 1篇滴水
  • 1篇地下水保护
  • 1篇地震
  • 1篇地震记录
  • 1篇洞穴沉积
  • 1篇洞穴沉积物
  • 1篇洞穴滴水
  • 1篇旋回
  • 1篇岩溶地下
  • 1篇岩溶地下水
  • 1篇岩溶动力学
  • 1篇岩溶洞
  • 1篇岩溶洞穴
  • 1篇岩溶含水层

机构

  • 7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桂林工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明尼苏达大学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桂林市气象局

作者

  • 10篇彭稳
  • 5篇张美良
  • 4篇林玉石
  • 3篇朱晓燕
  • 2篇杨琰
  • 2篇舒丽
  • 2篇黄芬
  • 2篇陈曦
  • 2篇李涛
  • 2篇陈坤琨
  • 1篇夏凯生
  • 1篇邹丽霞
  • 1篇杨平恒
  • 1篇覃家铭
  • 1篇翟大彤
  • 1篇阳和平
  • 1篇黄新跃
  • 1篇曹建华
  • 1篇刘玉
  • 1篇程海

传媒

  • 2篇中国岩溶
  • 2篇西北地质
  • 1篇科技通报
  • 1篇水文
  • 1篇水资源保护
  • 1篇山西财经大学...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洞穴石笋沉积旋回主要特征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对我国南方大型石笋组分、结构构造的观测和董哥洞10号(D10)石笋210件碳、氧同位素组成、20个U系测年数据,以及部分微(痕)量元素的分析对比,概述了石笋沉积旋回性特征、旋回界面类型和相关的气候、环境、地质意义。以组成D10石笋的碳酸盐含碳质、黏土矿物,呈黑灰、灰黄、灰白、灰等色泽匹配、纹层厚及组合、层面呈拱形或平直分别组合或转变、构造类型、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组合,呈协调平行、不协调同向、不协调反向变化三类型若干亚类等,旋回性特征,确定了19个沉积旋回。根据δ^13C平均值为-3.91‰PDB、δ18O为-6.97‰PDB分别为冷暖气候演变的临界(阀)值,δ^13C或δ^18O〉临界值者的偏重是冷,〈临界值的偏轻是热。以δ^13C、δ^18O组成(表1)和组合变化类型和上述旋回性特征,结合层面构造呈渐变过渡或突变,以及20个同位素年龄数据,初步认定荔波地区352 930-99 410年间沉积的19旋回,是一个较完整的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属我国第四纪冰期系列的第五冰期,10旋回顶180 695年(推算)-15旋回顶129 890年,约5万多年是连续严寒的盛冰期,①、16分别可能是冰期早、晚时段相对温暖的间冰期。 期间冷暖变化有5万年级的、10万年级的气候旋回。论证了荔波地区35~10万年间是冰期气候环境,前期17万年寒冷的气候环境,期间35万年、25万年前后更严寒,但生态基本保持正常演变的面貌,中期5万多年为极寒冷的气候环境,生态向适应冷气候环境演化,晚期3万多年为冷暖频繁突(跃)变的恶劣气候,期间生态面貌复杂,正常演替与残存、突变演替并存。
林玉石舒丽张美良覃嘉铭程海杨琰黄芬彭稳
关键词:石笋沉积旋回古气候环境碳氧同位素
桂林盘龙洞滴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39
2009年
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石笋的形成因素,包括降水、气温、水温和滴水的性质(如pH值、电导率、Ca^2+、HCO3^-浓度和滴率等)。通过对桂林盘龙洞8个滴水点的2个水文年的监测表明,洞穴滴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或土壤水),受控于水-土-岩的相互作用。洞穴滴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较快,具有季节性的变化特征。洞穴滴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受降水、洞顶基岩厚度及渗入水的滞留时间、滴率的快、慢的影响。洞穴滴水的温度变化不大,大约为19.4-21.2℃。年平均pH值为7.85。洞穴滴水的电导率、Ca^2+、HCO3^-浓度与气温、水温和滴水速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夏半年,大气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土壤中PCO2分压高,溶解的CaCO3多,表层带下渗岩溶水的岩溶作用强,滴水的电导率、Ca^2+、HCO3^-浓度增大,滴水中的碳酸盐沉积多;而在冬半年或冬季,其降水量小或少,滴水的电导率、Ca^2+、HCO3^-浓度降低,指示溶解的CaCO3少,表层带下渗岩溶水的岩溶作用弱,水中Ca^2+离子含量低,滴水沉积物的沉积量或生长量减少。从大气降水到土壤水再到洞穴滴水这些过程可以看出,洞穴滴水形成的岩溶次生化学碳酸盐沉积物-石笋,可记录岩溶环境变化的信息,已成为研究岩溶地区过去环境变化记录的重要载体。
张美良朱晓燕林玉石陈坤琨彭稳邹丽霞
关键词:洞穴滴水
岩溶洞穴沉积物的地震记录浅析被引量:1
2009年
洞穴沉积物不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同时也是地震信息的存储器,是研究地震遗迹的良好材料。近10多年,在西南地区开展洞穴资源调研、古气候环境研究的期间,观察到一些洞穴沉积物的特殊坍塌现象,以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中岩溶洞穴沉积物发生破裂、坍塌等现象,认为它们与地震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洞穴沉积物中保存或记录的新、老地震印迹、铀系测年数据等,来恢复史前的地震事件和史载资料未记录的地震事件,并对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强度进行对比等。洞穴沉积物中记录的地震印迹可为研究地震历史提供对比证据,填补历史丢失的地震记录,并能对未来地震的监测以及预报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张美良朱晓燕阳和平彭稳梁建宏李涛
关键词:洞穴沉积物地震
峰丛洼地的坡地径流成分划分被引量:28
2009年
峰丛洼地的石质坡地具有独特的包气带结构和产流模式,其表面岩石裸露,土壤薄且呈现斑块状分布,下部发育表层岩溶带。表层岩溶带的存在决定了石质坡地的产流模式。原本不透水的岩石表面成为"筛子",表层岩溶带和下部包气带之间的界面成为重要的产流界面,称之为表层岩溶带产流。石质坡地的径流是表层岩溶带产流、超渗产流、饱和产流的集合。由于岩溶动力系统的差异导致来自不同界面的径流的温度、pH、电导率、方解石溶解饱和指数(SIc)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也不同。利用径流的物理、化学曲线对石质坡地的径流进行初步的定性划分,将径流分为洪峰和基流。洪峰的上升段由超渗产流和饱和产流构成,退水过程以及基流则主要是由表层岩溶带径流提供。
姜光辉陈坤琨于奭彭稳
关键词:地下水岩溶动力学
山西省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文章从山西省社会经济和地域情况着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运用GIS技术,从城市生态系统效能、配置、协调度和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来分别衡量山西省的11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系统效能水平、配置水平、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生态城市建设指数。结果表明: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吕梁城市生态化程度较低,临汾、忻州、运城、晋中、长治、阳泉、大同城市生态化程度一般,太原、晋城、朔州城市生态化程度较高。结合评价结果,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陈曦彭稳翟大彤
关键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GIS
论洞穴石笋结构构造转变被引量:9
2009年
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文石(方解石)-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三类的结构、纹(微)层和放射状构造、结构构造转变等特征类同,并存在于碳酸盐沉积石笋生长的全过程,但文石笋的细微粒针(柱)状(微粒)结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石笋结构构造转变的主要表现是:文石转变成方解石;文石、方解石次生增大,呈现不断晶化的成晶过程。文石转变为方解石,常保留文石的针状、针柱状结构和柱状聚晶体,呈文石假象,文石次生加大仍保存其结构构造和聚晶;方解石次生增大,常保存其粒状、菱面体、偏三角面体、聚片双晶和柱状、板状聚晶。石笋结构构造转变及其晶化强度,受控于洞穴温度、湿度、滴水和凝结水对石笋的渗透、淋漓,主要受石笋含水度大的制约。组成石笋的碳酸盐沉积、组合、结晶、晶化次生增大等,结构构造的形成及其弱、中、强转变,都在常(低)温常(低)压的洞穴气候环境中进行,是自调整作用的沉积、成晶、成岩晶化过程,没有外来物质加入,因而不影响同位素分馏和古气候环境记录。石笋结构构造转变研究,对古气候环境重建与生态修复、成晶成矿理论和实践、同位素测年校正和运用都有重要意义。
林玉石张美良覃家铭姜光辉舒丽刘玉杨琰彭稳黄新跃黄芬
关键词:洞穴石笋结构构造
在线技术在岩溶地下水示踪试验中的应用——以青木关地下河系统岩口落水洞至姜家泉段为例被引量:64
2008年
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野外自动化荧光仪、人工取样和放置活性炭的方法,对青木关地下河系统投放的示踪剂荧光素钠接收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姜家泉是青木关地下河系统的主要出口,岩口落水洞投放的示踪剂在姜家泉的回收量为93.9%,初现时间为33.3h,地下水最大视流速为222.2m/h,平均视流速为176.6m/h,众数视流速为172.1m/h,说明本试验段内地下径流为典型的紊流流态,岩溶含水介质极不均匀,可能有规模较大且无岔道的岩溶管道存在;(2)岩口落水洞与大木水窝泉、纸厂泉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出口姜家泉与纸厂泉也无直接的水力联系;(3)野外自动化荧光仪精度和自动化程度高,携带方便,大大节约了试验成本,在我国西南岩溶区的地下水示踪试验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杨平恒罗鉴银彭稳夏凯生林玉石
关键词:示踪试验
洞穴现代碳酸盐沉积的碳同位素记录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朱晓燕张美良彭稳李涛
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评价方法探讨被引量:9
2010年
阐述岩溶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和岩溶含水层的特殊性,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评价方法,认为DRASTIC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但该模型没有单独考虑岩溶含水层的特殊性;EPIK法是第1个专门针对岩溶含水层的方法,用于水资源保护区划分,但评价体系和权重系统不太完善;越南模式是一种极端简化的方法,在数据较少的地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Slovenia模式为最新方法,是迄今为止对岩溶含水层脆弱性指标诠释最为详细的方法,但需要更多的实践检验。目前岩溶含水层脆弱性评价在机理研究、权重分配、数据获取、结果验证、定量研究和方法选取等方面仍面临着挑战,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彭稳裴建国
关键词:岩溶含水层脆弱性地下水保护
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以桂林峰林平原岩溶区为例分析了土壤和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含量,计算了土壤有机碳密度以及9.27 km2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46~17.89 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水田中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最大;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2.29~5.35 kg.m-2,平均值为3.65 kg.m-2;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值范围为5.88~13.54 kg.m-2,平均碳密度为9.83 kg.m-2。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为水田>弃耕地>旱地>易涝地>园地>林地>草地,而0~100cm土壤有机碳密为弃耕地>园地>旱地>水田>林地>易涝地>草地。研究区表层0~2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2.785×104t,而0~100cm的土壤有机碳储量为8.514×104t。表层土壤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占0~100cm的32.7%。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重庆金佛山研究结果相比,本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明显偏低,这意味着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易分解、易流失。而不同的土地利用、耕作方式及管理措施也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大小,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方式,将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农业生产活动。
陈曦彭稳曹建华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土壤碳储量岩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