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舜磊

作品数:52 被引量:471H指数:12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土壤
  • 7篇植被
  • 5篇群落
  • 5篇人工林
  • 4篇低山丘陵
  • 4篇低山丘陵区
  • 4篇生态
  • 4篇丘陵区
  • 4篇林区
  • 4篇阔叶
  • 4篇阔叶林
  • 4篇常绿
  • 4篇常绿阔叶
  • 4篇常绿阔叶林
  • 3篇有机碳
  • 3篇碳密度
  • 3篇污染
  • 3篇物种
  • 3篇火地塘
  • 3篇火地塘林区

机构

  • 37篇平顶山学院
  • 10篇华东师范大学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郑州师范学院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河南省林业厅
  • 1篇南水北调中线...

作者

  • 51篇彭舜磊
  • 17篇赵干卿
  • 13篇陈昌东
  • 9篇杨风岭
  • 8篇齐光
  • 7篇文祯中
  • 7篇刘丹丹
  • 6篇王得祥
  • 6篇刘沛松
  • 6篇李鹏
  • 5篇由文辉
  • 5篇腊明
  • 5篇李彦娇
  • 4篇杨雨华
  • 3篇李松田
  • 3篇梁亚红
  • 3篇廖秉华
  • 3篇冯云晓
  • 3篇王艳红
  • 3篇佟伟霜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河南科学
  • 3篇江西农业学报
  • 3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农业生物...
  • 1篇河南林业科技
  • 1篇应用基础与工...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60年气候变化对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基于天童地区1954-2009年日序列气象数据,采用周广胜NPP模型,研究了天童地区近60年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常绿阔叶林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60年,天童地区月平均气温、降雨量和月参考蒸散量(ET0)在7、8月份明显增加,年平均气温、降雨量和ET0增加趋势十分显著(P<0.001);2)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56年NPP的平均值为12.196t.hm-2.a-1,近60年升高趋势极为显著(P<0.0001);3)未来温度升高2℃,降水量增加20%的情景下,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NPP将升高15.9%。未来温度升高2℃,降水量减少20%的情景下,NPP将降低4.9%。未来温度升高2℃,降水量不变的情景下,NPP将增加5.5%;4)年降雨量、ET0年均值和年平均气温是影响NPP变化的主要因子。
彭舜磊由文辉郑泽梅王良衍
关键词:全球变化常绿阔叶林净初级生产力降雨量气温
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优势植物生态位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湿地植物群落分类和优势植物生态位分析对湿地公园植物恢复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省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48块样地进行Ward聚类分析,采用Mantel相关分析方法,确定最优簇数,划分植物群落类型;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公式,计算优势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划分为10种类型,群落类型划分结果很好地反映了植物群落从中旱生型、中生型、湿中型、湿生型到水生型的水分梯度变化;长芒稗(Echinochloa caudata)和酸膜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的生态位宽度最宽,其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63和0.62,其次是垂柳(Salix babylonica)幼苗(0.49)、荆三棱(Scirpus yagara)(0.44)、球穗莎草(Pycreus globosus)(0.39)、扁杆藨草(Scirpus planiculmis)(0.35)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0.32),这些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很强,分布范围广,而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sinensis)、止血马唐(Digitaria ischaemum)、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和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等的生态位宽度都小于0.2,这些植物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弱,分布范围小;生态位重叠值为0~0.2的种对数最多,占28.7%;生态位重叠值为0.6~0.8的种对数最少,仅占4.4%;公园内的优势植物的生态位明显分化,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的多样性。
彭舜磊陈昌东李彦娇刘丹丹赵干卿
关键词:湿地植物生态位
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贮量被引量:31
2013年
通过样地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林区10、15、26和61年生兴安落叶松人工林0~40cm土壤有机碳(SOC)贮量,以及原始兴安落叶松林皆伐后营造人工林过程中SOC碳源/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兴安落叶松人工林SOC贮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在林龄15~26a.与原始落叶松林相比,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库初期(10~26a)表现为碳源,之后逐渐转变为碳汇,林龄61a时SOC贮量达158.91t·hm-2.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碳库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初期下层SOC贮量高于上层,26a后上层高于下层,说明人为干扰对该地区森林土壤碳库垂直分布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的主伐年龄以>60a为宜.
齐光王庆礼王新闯于大炮周莉周旺明彭舜磊代力民
关键词:兴安落叶松土壤有机碳碳密度人工林经营
中国草地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分析被引量:41
2014年
草地生物量大部分集中在地下,地下生物量对于估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碳固持效应都至关重要。由于草地地下生物量数据缺乏,利用地下与地上的根冠比(R/S)或者地下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对草地地下生物量进行估算,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在综述草地生物量研究进展的同时,利用2004~2010年已发表文献的草地生物量数据对中国不同类型草地的根冠比进行了探索,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草地的根冠比存在显著差异(F=3.524,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山地草甸的根冠比显著低于其他类型草地(p<0.01),R/S较大的草地类型为温性草甸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均值分别为7.0和6.8。对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相关关系的分析表明,3种类型草地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存在幂函数相关关系,即高寒草原(R^2=0.67)>温性荒漠草原(R^2=0.36)>高寒草甸(R^2=0.13),其他3种类型草地几乎不存在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这为以后估算地下生物量提供依据,即地下生物量估算应该综合考虑根冠比和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
马安娜于贵瑞何念鹏王秋凤彭舜磊
关键词:草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冠比
中国亚热带5种林型的碳库组分偶联关系及固碳潜力被引量:3
2014年
中国亚热带森林对亚热带地区乃至中国的碳收支和碳平衡具有十分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国亚热带地区5种主要林型(杉木林、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阔叶速生人工林和针阔混交林)生物量的文献资料,采用关联矩阵法分析了亚热带5种林型树干、树枝、树叶、乔木层地上部分、乔木层地下部分、乔木层总碳库、林下植被碳库(包括灌木层和草本层)、死生物量碳库(包括枯立木、枯倒木、枯枝和凋落物)8个碳库间的偶联关系,利用回归方程研究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死生物量碳密度与立木蓄积量的关系,通过Logistic曲线探讨5种林型乔木层的最大碳密度。结果表明:1)5种林型生态系统碳库组分的碳密度和分配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但均呈现乔木层>死生物量>灌木层>草本层的规律;2)5种林型树干、乔木层地上部分、乔木层地下部分、乔木层总碳库的碳密度之间关联性极为显著(p<0.001),它们与死生物量碳密度的关联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针阔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碳密度与其他碳库组分碳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其他4种林型的林下植被碳密度均与树干、乔木层地上部分、乔木层地下部分、乔木层总碳库、死生物量的碳密度显著相关(p<0.05);3)针阔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碳密度与立木蓄积量相关性不显著,其他4种林型的乔木层总碳密度、林下植被碳密度、死生物量碳密度与立木蓄积量的回归曲线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4)5种林型乔木层的碳密度与林龄的关系符合Logistic曲线(p<0.0001),碳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94.43Mg/hm^2,110.62Mg/hm^2,260.42Mg/hm^2,175.52Mg/hm^2和157.20Mg/hm^2,它们可视为亚热带5种林型乔木层固碳潜力的参考水平。
彭舜磊于贵瑞何念鹏王秋凤
关键词:乔木层林下植被
天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降雨再分配的数量特征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揭示我国东部沿海常绿阔叶林降雨再分配的生态学机制,2007年6月—2008年6月间在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总降雨量1348.8mm,林内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分别占总降雨量的81.7%、2.3%和16.0%;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n=122),穿透雨率和树干茎流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可用非线性曲线表示,当林外降雨量大于2mm时,林内才开始出现穿透雨和树干径流,当降雨量小于20mm时,树干径流率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急剧增大,当降雨量大于20mm时,树干径流率的增加趋势逐渐变缓,趋于稳定;穿透雨量与冠层叶面积指数、树冠开放度以及降雨因子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n=122),树干径流量随树干胸径的增大而增加;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降雨强度、降雨时间、空气相对湿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122),而与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n=122)。
彭舜磊由文辉
关键词:天童常绿阔叶林穿透雨树干径流林冠截留
宝天曼不同海拔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2
2015年
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主要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两部分.地带性森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核算及其分配格局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河南省宝天曼不同海拔高度的3种典型栎类林植被与土壤碳贮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型地上和地下植被碳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是地上/地下植被碳贮量比率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贮量都随海拔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该波动主要由底层土引起.森林总碳贮量并没有随海拔变化而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由此推断植被和土壤碳贮量间存在着补偿效应.
齐光佟伟霜彭舜磊陈昌东杨雨华梁亚红赵干卿杨风岭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海拔碳密度宝天曼
植被群落演替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被引量:50
2010年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反应敏感。为了揭示植被演替对土壤剖面上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了天童林区155a植物群落演替序列60cm深土壤剖面上的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饱和导水率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迅速降低,在0~20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饱和导水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60cm土层内饱和导水率的平均值从裸地、石栎+檵木灌丛、马尾松林、木荷+马尾松林、木荷林到栲树林升高极为显著,植物群落演替到灌丛阶段,平均饱和导水率已与裸地存在显著差异,演替到栲树顶极群落达到最高3.28mm/min;土壤体积质量、非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为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子;土壤有机质随演替进展而增加,与饱和导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植被演替能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天童常绿阔叶林区土壤高的饱和导水率是坡面径流少见的主要原因。
彭舜磊由文辉沈会涛
关键词:土壤常绿阔叶林演替序列饱和导水率坡面径流土壤大孔隙
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利用河南省第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别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经比较模型的适用范围,最终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值作为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中、幼林生物量占整个杨树人工林生物量总量的80.47%,表明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在各龄组中分布不均衡;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总体质量不高,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加强杨树人工林的抚育管理措施,对提升整个区域的杨树生物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魏红义丁晋利彭舜磊
关键词: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生物量杨树
秦岭松栎混交林群落的稳定性被引量:26
2015年
松栎混交林是秦岭最为典型的森林类型之一,其稳定性程度对于秦岭生物多样性维持、水碳平衡及气候调节等至关重要。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28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8个群落指标进行调查,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稳定性综合指数值(F)并进行Ward聚类,采用Mantel-最优聚类簇数分析确定最优聚类簇数,对通过F值聚类的样地进行分组划分,确定稳定性等级。结果表明:松栎混交林的稳定性分为3个等级,稳定性高的样地:F值在0.66—1.13之间,平均林龄58a,占样地总数的39.3%;稳定性中等的样地:F值在-0.28—0.34之间,平均林龄46a,占样地总数的42.8%,稳定性低的样地:F值在-2.34—-1.26之间,平均林龄42a,占样地总数的17.9%。前3个主成分中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海拔、土壤水分物理指标,林分密度和优势树种胸径荷载较大,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子。F值与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灌木层Simpson指数、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线性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海拔和坡度多元曲线拟合达到极为显著的水平(R2=0.786,p<0.0001)。在海拔1212—1708 m,坡度31—49°的生境,松栎混交林的稳定性较大,在海拔1900 m以上的生境,松栎混交林稳定性较低。
张明霞王得祥彭舜磊黄雅昆张岗岗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主成分分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