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鹏

作品数:34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6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3篇基因
  • 12篇栽培
  • 10篇种间
  • 9篇栽培稻
  • 8篇杂种
  • 7篇亚洲栽培稻
  • 7篇育性
  • 7篇育种
  • 7篇杂交
  • 7篇水稻
  • 6篇种间杂交
  • 6篇种间杂种
  • 6篇陆稻
  • 6篇间杂种
  • 5篇稻瘟
  • 5篇非洲栽培稻
  • 4篇稻瘟病
  • 4篇等基因
  • 4篇等基因系
  • 4篇瘟病

机构

  • 33篇云南省农业科...
  • 5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南财经政法...
  • 1篇国际水稻研究...
  • 1篇文山州农业科...

作者

  • 33篇徐鹏
  • 28篇陶大云
  • 27篇李静
  • 21篇周家武
  • 18篇胡凤益
  • 12篇邓先能
  • 6篇杨勤忠
  • 6篇杨友琼
  • 6篇董丽英
  • 6篇刘树芳
  • 4篇李迅东
  • 3篇王荔
  • 3篇谭学林
  • 3篇徐高峰
  • 3篇张付斗
  • 2篇汤翠凤
  • 2篇杨韶松
  • 2篇金桂梅
  • 2篇申时才
  • 2篇吴迪

传媒

  • 3篇中国水稻科学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云南农业科技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从禾本科作物感病组织上直接提取病原菌DNA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发病的水稻和玉米等禾本科的叶片病斑上直接提取病原真菌和细菌DNA的方法。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可以从感染稻瘟病的水稻叶片、穂颈及玉米叶片病斑上直接提取病原菌的DNA,提取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提取的DNA适用...
董丽英杨勤忠刘树芳徐鹏李静
文献传递
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被引量:2
2007年
为了阐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探寻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法。用有代表性的6个保持系和8个恢复系为父本,以滇粳优1号和明恢63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亲本的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杂交F1组合的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有明显差异;F1代各组合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差异显著。提出根据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明显的组合针对特定的产量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回交,培育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将杂种优势这一复杂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来研究,进而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这一方法必要而可行,所培育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对育种工作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邓先能徐鹏周家武胡凤益李静陶大云
关键词:水稻配合力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
滇一型杂交粳稻育性恢复基因分子定位及辅助育种研究
谭学林徐鹏谭亚玲赵银河洪汝科金寿林李静张忠林张雪梅陶大云许红云
该研究已培育成BC10F3稳定的高世代育性恢复基因近等基因系,为进一步进行精细定位和表达研究准备了极好的材料,这也是滇一型不育系回交代数最高的近等基因系。通过反复选择、反复回交和分子定位将复杂的数量性状位点以主效基因形式...
关键词:
关键词:杂交粳稻恢复基因
一种利用长雄野生稻化感特性对稗草的生态调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长雄野生稻化感特性对稗草的生态调控方法,涉及植物保护的农田杂草防治技术领域。该生态调控方法研究和应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
张付斗徐高峰申时才陶大云徐鹏杨韶松金桂梅吴迪
文献传递
长雄野生稻红米基因的发掘定位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红米由于积累在果皮层的红色色素而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这种色素又叫浓缩丹宁酸。红米在野生稻中是广泛存在的,本研究利用泰国优质籼稻RD23和长雄野生稻杂交,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F1,再用泰国优质籼稻RD23为轮回亲本与F1回交得到BC6F1群体,用于红米基因分子定位。利用已有的微卫星(SSR)标记将红米基因Rc定位于第七染色体RM3859和RM214之间,Rc与RM3859之间的遗传距离为1 cM,与RM214之间的遗传距离为2 cM,本研究结果为红米的遗传基因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仕琴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陶大云
关键词:红米基因定位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68(t)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与抗稻瘟病基因Pi68(t)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及其应用,属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所述分子标记为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68(t)紧密连锁的共显性分子标记STS68‑7和STS68‑15,所述分子标记特异性高,在双...
杨勤忠董丽英刘树芳徐鹏陶大云汤翠凤周家武李静李迅东岳元保周伍民
文献传递
水、陆稻杂种优势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邓先能周家武徐鹏胡凤益李静陶大云
关键词:水稻陆稻配合力杂种优势
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被引量:7
2003年
用粳型亚洲栽培稻品种 WAB56- 1 0 4与来自种间回交组合 WAB56- 1 0 4 /CG1 4∥ WAB56- 1 0 4 ///WAB56- 1 0 4的3个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交、回交 ,对 3个 BC1F1群体的花粉及小穗育性遗传研究表明 ,育性遗传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模型 ,来自非洲栽培稻的不育基因在与相同位点的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互作时 ,导致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雄配子败育 ,而形成花粉及小穗的半不育 ,但本研究的 3个组合中 ,并未导致所有携带亚洲栽培稻等位基因的雌配子完全败育 ,其作用介于配子消除与花粉灭杀之间。用微卫星标记对这 3个群体的育性基因定位表明 ,它们都位于第 6染色体短臂末端 ,但 WAB450 - 2、WAB450 - 8携带的不育位点与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 RM1 90、RM1 33共分离 ,且很可能与 S1等位 ,而WAB450 - 7的不育基因则与位于相邻区间的 RM2 53呈松散连锁 ,可能与 WAB450 - 2、WAB450 -
陶大云徐鹏李静杨友琼周家武胡凤益Monty P.JONES
关键词:近等基因系育性遗传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种间杂种基因定位
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被引量:5
2011年
以化感抗稗草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非化感栽培稻RD23以及它们的F1代(RD23×O.longis-taminata)为材料,采用实验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相结合方法,研究水肥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的影响和探讨对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作用的互作关系。在移栽后20~50 d内设淹水、2种形式的干湿交替和旱种等4种田间管理方式,对每种水分管理方式分别设3个施氮(尿素)水平处理。野生稻叶片的水提液,检测了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在干旱与不施氮水平下最强,对稗草根长与干重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9.3%和74.6%,但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与淹水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田间则以干湿交替条件下控制稗草效果最好,旱种管理后进行灌水能显著提高野生稻控制稗草的效果。水分与氮互作效应对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极显著,对F1代化感作用及其田间抑制杂草效果也达显著水平。
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陶大云徐鹏张玉华
关键词:水氮互作化感作用
一种利用长雄野生稻化感特性对稗草的生态调控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利用长雄野生稻化感特性对稗草的生态调控方法,涉及植物保护的农田杂草防治技术领域。该生态调控方法研究和应用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
张付斗徐高峰申时才陶大云徐鹏杨韶松金桂梅吴迪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