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慕春言

作品数:34 被引量:130H指数:8
供职机构: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肌
  • 8篇动脉
  • 8篇冠状
  • 8篇冠状动脉
  • 6篇血压
  • 6篇介入
  • 6篇高血压
  • 5篇心室
  • 5篇衰竭
  • 5篇老年
  • 4篇动脉介入治疗
  • 4篇心病
  • 4篇心房
  • 4篇心肌梗塞
  • 4篇心力衰竭
  • 4篇血管
  • 4篇左室
  • 4篇疗效
  • 4篇介入治疗
  • 4篇梗塞

机构

  • 34篇焦作市第二人...
  • 3篇焦作市人民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34篇慕春言
  • 17篇苏毅
  • 12篇马欣
  • 8篇赵倡武
  • 6篇王景斌
  • 4篇仝峰
  • 4篇曹道俊
  • 3篇李秋霞
  • 3篇杨琴
  • 3篇张春玲
  • 2篇郭明
  • 2篇张福兴
  • 2篇于付生
  • 2篇付宝
  • 2篇侯宇鹏
  • 1篇高爱玲
  • 1篇牛保松
  • 1篇侯爱琴
  • 1篇秦云霞
  • 1篇任建中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医刊
  • 3篇中原医刊
  • 3篇临床医学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河南医学研究
  • 2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实用诊断与治...
  • 2篇临床研究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承德医学院学...
  • 1篇河南职工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7
  • 1篇199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观察缬沙坦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6例l~2级原发性高压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80~160 mg。治疗24 w,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和舒张功能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左室质量指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有较好的降压疗效,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左主室舒张功能。
苏毅慕春言马欣赵倡武
关键词:高血压左室肥厚左室舒张功能
老年非梗塞性Q波50例分析被引量:1
2003年
异常Q波是诊断心肌梗塞(MI)的重要心电学特征,但不是独有表现,有些非MI患者出现酷似MI的Q波,给临床鉴别诊断增加了困难.为了探讨非梗塞性异常Q波在MI诊断中的意义,对我院近3 a来所遇50例分析如下.
慕春言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电描记术老年异常Q波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
2015年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造影检查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毅马欣李秋霞于付生慕春言
关键词:桡动脉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素浓度异常的临床研究
1999年
充血性心力衰竭晚期,伴有广泛的神经内分泌异常。近年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浓度的异常变化,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36例心力衰竭病人甲状腺浓度,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分析于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30...
张春玲慕春言范许兰郭明母续才薛红群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_3成分的变化被引量:1
2001年
近年研究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且与免疫反应相关.为了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机体免疫状态的关系,本研究观察了3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IgG、IgA、IgM和C3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免疫损伤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张福兴慕春言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免疫球蛋白补体C3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仝峰慕春言王景斌苏毅杨琴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阿司匹林
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2010年
目的:探讨成功经皮冠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108例成功PCI的冠心病(CHD)住院患者,根据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累积积分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射血分数EF值。结果:低分组、高分组术后EF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P<0.05)。结论:成功PCI对冠状动脉病变较轻或严重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苏毅慕春言马欣赵倡武
关键词:经皮冠脉成形术左室收缩功能冠状动脉狭窄多普勒超声
34例肿瘤性心包积液治疗体会被引量:1
2002年
郭明曹道俊汪东梅慕春言
关键词:恶性肿瘤疗效副作用肿瘤性心包积液
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术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直接支架植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病变要求。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2月3 2例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成功的病例资料。结果  3 2例均一次性植入成功 ,成功率 10 0 % ,残余狭窄 1.9± 2 .3 % (0 %~5 % ) ,(P<0 .0 0 1) ;术后无急性闭塞及心脏事件。随访 3~ 3 4个月 ,再发心绞痛 3例 ,再次造影 :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而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1例为非支架植入处狭窄 ,再次支架植入。再狭窄率 6.2 5 % (2 /3 2 )。结论 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病变选择以 A型及 B1
王景斌慕春言曹道俊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肿瘤性心包炎四例临床分析
1990年
我院1979~1988年共收治肿瘤性心包炎4例。其中男女各2例,年龄32~65岁。原发性心包间皮瘤2例,转移性心包肿瘤2例。2例曾误诊为慢性胃炎、扩张型心肌病。病程2周至半年。4例均死亡。临床资料均有心悸、闷气、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在短期内呈进行性迅速恶化,但无胸痛。体检均有左、右心力衰竭的特征,心界向双侧扩大。
张春玲慕春言秦云霞
关键词:心包肿瘤间皮瘤结核性心包积液胸痛血性心包积液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