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戢红霞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水平井
  • 3篇平井
  • 2篇油田
  • 1篇低渗
  • 1篇低渗透
  • 1篇低渗透油藏
  • 1篇底水
  • 1篇底水油气藏
  • 1篇底水锥进
  • 1篇油藏
  • 1篇油藏渗流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渗流
  • 1篇剩余油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水平井产能
  • 1篇水锥
  • 1篇特低渗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篇戢红霞
  • 1篇王一飞
  • 1篇左松林
  • 1篇张善严
  • 1篇王贺军
  • 1篇刘波
  • 1篇郭军辉
  • 1篇吴家文
  • 1篇赵秀娟
  • 1篇杨正明
  • 1篇杨清立
  • 1篇宋小川
  • 1篇杨文武
  • 1篇尹淑敏
  • 1篇孟妍

传媒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钻采工艺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底水油气藏水平井产能预测研究
天然气与原油都属于流体,本文从油气层渗流力学基础理论入手,借鉴前人研究底水油藏水平井产能的相关方法,建立了底水气藏水平井产量预测解析模型,而且对影响底水气藏水平井产量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借鉴前人研究底水锥进的一些相关方法...
戢红霞
关键词:底水油气藏水平井产能预测底水锥进
特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被引量:69
2007年
根据低渗油藏渗流特征,提出了非线性渗流连续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公式和产量计算方法,用积分法得到了非稳态渗流压力分布和动边界传播规律的公式。对该模型和其他低渗模型为基础得到的稳态和非稳态渗流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别显著。在研究低渗油藏渗流规律和指导开发低渗油藏的生产实践中,须考虑非线性渗流的影响。
杨清立杨正明王一飞戢红霞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积分法
水平井流场特征理论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水平井与直井的流场特征不同,最终开发效果也不同。利用水平井与直井渗流理论得到的流函数和势函数公式,分析对比了这2种类型井的渗流特征差异,即水平井与直井相比,流线和等势线分布更均匀合理,井问压力损失更小,流速分布均匀,水平井开发效率更高。水平井渗流理论和流线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部署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时,井网的长宽比和水平井的穿透比对流线的分布影响显著,决定了水平井的最终开发效果,井网长宽比越大,流线分布越接近线性,分流线和主流线长度比应小于1.4,以保证水平井开发效果;在垂向上为避免底水脊进程度过强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水平井应在保证产液能力的情况下尽量布置在油层顶部。
戢红霞
关键词:水平井数值模拟
大庆老区水平井的矿场试验被引量:4
2006年
通过大庆老区水平井矿场试验,可挖掘油层顶部的剩余油,提高油层采收率。笔者根据水平井地质评价技术,优选了水平井矿场试验区并设计轨迹。采用地质导向技术,实时监控钻井轨迹。根据水平井钻井轨迹,选择不同的射孔方式。先后完钻2口水平井,效果差别悬殊,尤其是钻出了大庆第一口日产百吨的高产水平井。从砂体沉积类型、河道砂体规模、韵律及夹层发育状况、注采井距、避水厚度、水平段的长度和射孔层位等方面,分析对比了2口典型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平井的设计必须与三次采油、区块层位的注采井网和储层沉积类型等相结合。
张善严刘波宋小川戢红霞尹淑敏郭军辉
关键词:水平井高含水剩余油矿场试验喇萨杏油田
大庆油田井网加密调整效果及其发展趋势被引量:7
2022年
为了明确大庆油田历次井网加密调整效果,以调整后5~10 a内的取心井资料为依据,分析各类油层见水厚度比例、水洗厚度比例及驱油效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础井网使有效厚度大于2.0 m的油层得到有效动用,见水厚度比例达75.8%;一次加密井网调整使有效厚度为2.0 m及以下的各类油层见水厚度比例得到大幅度提高,有效厚度为0.5~2.0 m的油层见水厚度比例增幅为195.0%~264.4%,表外油层也得到了有效动用;二次加密井网调整使有效厚度为0~1.0 m的油层见水厚度比例进一步提高近50.0%;三次加密井网调整并未明显提高油层见水厚度比例,薄差油层的见水厚度比例增幅小于2.3%,井网加密调整效果逐渐变差。层间非均质性强、生产井段跨度大和层间含水率差异变小是薄差油层见水厚度比例低和历次井网加密调整效果变差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缩短生产井段与缩小井距并重的井网加密调整模式。
赵秀娟吴家文左松林杨文武戢红霞孟妍王贺军
关键词:井网加密驱油效率大庆油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